[好雷] 刺猬与女王 My Queen Karo (2009 比利时片)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22-08-29 20:46:28
昨天看了串流架上的比利时片《琴遇克莱欧》,看到十几年前以《刺猬与女王》一鸣惊人的比利时童星 Anna Franziska Jäger长大再出道!于是翻出 DVD回头瞧瞧这部《刺猬与女王》My Queen Karo 。当年我在国外看这部,90% 荷兰语 10%法语又没英文字幕就硬看下来,当年只觉人在欧洲看欧洲片自由奔放如喝水般自然,现在待在台湾看才觉得台湾当年有上这片还真是大胆 (!!) 这里有达顿女郎 Déborah François 宽衣解带也还罢了、有红雀舅舅 Matthias Schoenaert到处遛鸟没在害羞的、故事场景简直天体营还开放杂交、甚至十岁男孩女孩也跟着裸睡还亲亲抱抱!
这样真的没有儿福问题吗?如果是今日不论台湾还是欧美应该都跳到黄河洗不清,不过曾经有一度欧美嬉皮就是这样长大活过来:经过二战重建的 1950s与学运浪潮的 1960s后欧洲到了反文化运动狂飙的 1970s,许多嬉皮读多了左派向往著共产又看不下城市重建的“都更”破坏,乃针对闲置地产与废弃房屋发起 Squatting“占屋”运动,声称与其让你们投机政商大炒地皮破坏土地驱赶人、不如由我们左派嬉皮占屋抗暴建立我们的公社!嘿嘿时至今日“占屋”或“公社”这些左派潮流还潮不潮呢?如今“共产”两字已彻底臭掉没人要听了,但当年 2000s还是进步青年的主流!
https://www.moviemeter.nl/images/cover/54000/54878.jpg
也许有一代 1960s出生的影人都是那时代背景长大的?譬如丹麦导演 Thomas Vinterberg就曾以他童年跟着父母的哥本哈根公社经验拍过《丹麦共居生活》Kollektivet (2016),比利时这边也有同一世代的女性影人 Dorothée Van Den Berghe 以童年跟着父母在荷兰占屋长大的经验拍了这部《刺猬与女王》My Queen Karo (2009)。话说小孩适合跟着爸妈一起占屋过著嬉皮生活吗?在这儿福完善人人把小孩当宝的 21 世纪当然不可能,但在 1970s那反文化风起云涌的年代可真煞有其事要打造非苏共式的左派理想国,生下孩子当然直接带进没有金钱没有私产的四海一家乌托邦!
也许就像我们 2010s许多爸妈会把小朋友和小婴儿带去街头游行吧?反正吃定了那时政府很软(!) 只要一声“警察打人”就默默退下 XD 于是那个街头运动的美好年代各种反核废死与反都更游行都有天真孩童摇旗呐喊的身影... 那此片《刺猬与女王》大概就是属于 1970s的异曲同工:年轻父母激进率性不畏政府权威、读了些书觉醒了心灵就要来改革社会、理想国简单清楚怎奈保守权贵口称拼经济脑里只有钱、那我们大人战斗也带小孩孕育理想心灵就是最好的教育!当然这种教育是有其好处,至少孩子野外求生自力更生事事动手做,比起电视电动汽水可乐的沙发儿童好得多。
https://image.tmdb.org/t/p/original/lcYf0CTIXnsb01NDHeyJIJXISBV.jpg
故事背景:怀抱左派理想的比利时嬉皮情侣 Raven & Dalia,荷语区爸爸配法语区妈妈生下双语女儿 Karo 不知不觉已十岁大,他们在 1970s正在铺天盖地开发新市镇的保守比利时觉得郁闷待不下去了,决心带着 Karo 来到“占屋运动”正风起云涌的荷兰阿姆斯特丹来参与左派反抗的浪潮!开场第一镜,平平是平的不得了的比利时到荷兰,过了国境就觉得另一边是应许之地连空气都清新了起来!跟着欢欣大人满怀雀跃的 Karo 也捡到了她初到荷兰的童心礼物:一只小刺猬 Iglo ,牠是我在荷兰第一个朋友、就是我荷兰梦想的具体化身、荷兰新生与 Iglo 都会一起欣欣向荣。
看多商业片的观众看到这种桥段都知叫作“立旗”啦 XD 就像无数移民怀抱美国梦一般,本片他们这荷兰梦若能圆梦当然鸡犬刺猬都升天、但若不幸荷兰梦碎这刺猬恐怕小命将不保 (!)。当然接下来还是有好一段处处心花怒放的童心占屋蜜月期:这里有好大的墙面任我壁画涂鸦、有好大的空间给我荡秋千、有好多叔伯阿姨都是一家人、大家各展长才带我到处探险学好多玩意儿,出去学校上课虽然一时有点不适应、不过自己田野走跳长大比电视儿童都灵活奔放、爸爸会好多手工妈妈会设计衣服人人都羡慕、一时间我就像是这阿姆斯特丹理想国人人捧在手心的 My Queen Karo!
https://static.vaf.be/storage/files/10326/crop-1280-720-n/ZW5P9277.jpg
只是这“理想国”的高远理想也开始出现种种不对劲,好像不能说这理想本身有什么不对,但是落到自己身上来时总莫名激起心底无以名状的空缺与激愤。这种左派理想国的成功与失败当然具体就是“国家模型”尤其是“经济模型”,不过电影当然从最引人注目的“亲情”与“爱情”开始挑战 Karo 的意识:公社最重视“四海一家”fraternity,也就是要人人平等共享取消私有财产不分你我,因此一个空间大家共享不可隔墙、所有资源大家共享不可独占,只是当父母之爱及于每个孩子不分你我时 Karo 不免开始郁闷、情人之爱亦及于每个男女时(!) 她的世界观也开始动摇!
在此本片开始由小见大直指许多左派理想的盲点:社会主义认为人人四海一家不分你我,但事实上把起妹打起砲来就有分你我,当爸爸 Raven看上了更率性不羁的荷兰妹 Alice,就把老实持家的妈妈 Dalia晾在一旁还在她面前跟新欢滚床!竟还有脸声称我们公社“四海一家”每个人的身体与感情都是共享而非独占的 XD 但这种喜新厌旧只是假“自由”之名行“放纵”之实,却不自知那自由在物质与精神上都正累积伤害。另外人们需要心灵寄托但公社拒绝信仰、人们需要公平交易但公社拒绝货币、需交涉外界但公社拒绝承认私有产权... 这最终只能是闭门造车的虚幻乌托邦。
https://s.yimg.com/vu/movies/fp/mpho/66/64/26664.jpg
年纪才十岁正在人格养成期的 Karo 于是遭到撕裂挑战:理性上,她从小跟着爸妈早把这一切公社理想都学了个全,童言童语都早已把“拒绝私有”“取消货币”“财产共享”“四海一家”朗朗上口根深蒂固;但感性上,当看见自己的父亲不再只是自己父亲、自己的心爱之物不再只属于自己、甚至母亲的良人也不再只属于母亲而也属于其他阿姨时,那与生俱来的家庭与人性价值观都已摇摇欲坠。只是编导 Dorothée Van Den Berghe 非常小心翼翼谨守“童心”,毕竟那恐怕有七成来自她自己童年经验,一个孩子遇上这些不可能如大人般理性面对,只会诉诸童心的歇斯底里:
当大人冲突她虽不懂但隐隐觉得不对时,会让自己寄情秋千一荡再荡图个稳定感、但在每次摆荡间又将莫名愤懑化作童心攻击!当爸妈出现撕裂她也不知谁对谁错如何面对时,她也会睁著汪汪大眼这边拍拍那边抱抱用童心去“卢”,渴望化解大人的理性激愤就看在孩子份上和稀泥过去;当其他孩子加入要分她亲情分她空间分她心爱之物时,家长理所当然的“我们要分享”她只会跳上跳下暴走赌气就是个小孩;而当大人世界陷入冷战毫无解决诚意就放著烂时,她自找楼下妓女 Jacky那静谧角落,听那共产东欧辗转来此的存活哲学,任何乌托邦都会幻灭终要靠自己。
https://images.kinorium.com/movie/shot/453558/w1500_641529.jpg
我们当代事后诸葛都知左派理想终究要幻灭、共产政权终究要倒台、甚至连社会主义在这撕裂世道下都快没了空间... 而本片,光从 Karo 小小眼睛看见的大人荒唐中,就已预视了爸爸 Raven以基本教义坚持的公社模型无法走下去、反倒妈妈 Dalia愿委曲求全顺应世道终能欣欣向荣,只是从小跟着这“基本教义”教育长大的 Karo 终要学习自处面对。面对的方法,就总结在片末两个意象,一个希望一个绝望令人不胜唏嘘:对公社模型还带有“希望”而闭门造车沈潜等待的、等待的结果终究只会是绝望;反而早已“绝望”而能自立自强的,面对什么未来时势都有面对的能力。
那抱着希望反致绝望的意象是“刺猬”Iglo,看牠那么可爱无辜都令观众暗叫不要呀;而那承认绝望反致新机的意象是“游泳”,正如妓女阿姨 Jacky再三叮咛“不论学的是游泳还是其他”重点是“你能自己做到”的独立自主。共产主义终要倾颓的、本片公社终要毁灭、甚至 Karo 的爸妈也终要破裂,曾经理想美好的希望果实就这样黯然下沉到河底... 然而学了游泳拿了救生执照也学了自立自强的Karo,反而是绝望世道下唯一仍能捡回一点希望果实的那人。想想 Karo 一路不适都硬著头皮面对了、甚至调整自己很快交新朋友找到新生活,也许这就是心随境转的童心底气吧?
https://i.imgur.com/EvGzzEP.jpg
继续阅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