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午后弥撒》,放下、原谅然后救赎。

楼主: a122239 (Sharp)   2022-06-17 19:23:51
部落格版:https://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406024735
看完《午后弥撒》第一时间就在个人社群网站上推荐这部,有点兴趣的同事私讯问说好不
好看,我问他有没有看过茱蒂佛斯特跟凯特温丝蕾等人演的《今晚谁当家》?他说有,而
且他很喜欢,我就回他“那你应该会很喜欢这部,而且你会感受到比《今晚谁当家》更令
人窒息、坐立难安的戏剧张力。”,《今晚谁当家》旨在讽刺高社经地位的中产夫妻藏于
优雅文明之下的粗鄙与暴力,以幽默口吻去让婚姻里的假象与乱象无所遁形,其力道强劲
实在让人大呼过瘾,四位主演互不相让、一路狂飙的演技更是精彩无比。而《午后弥撒》
几乎拥有着同样的架构,同样的以两对夫妻作为主要角色配置,同样的采用单一场景与大
量对话推进剧情,同样的藉著一件事情的发生来让双方进行各自想法与观念上的辩论,而
同样的也都试图在充满各种情绪的冲突里寻找一个解决方法、或是答案。但相较仍旧能让
观众嗅到一丝喜剧味道的《今晚谁当家》,《午后弥撒》几乎没有任何能让观众喘息的机
会,甚至连呼吸都得小心翼翼,毕竟相比校园暴力问题,导演法兰克南兹选择以美国长年
棘手的枪械管理问题所衍生的校园枪击案为对谈内容,关于生命之相关议题总是太过沈重
且敏感。
记得前阵子才刚写过一篇同样是以校园枪击案为剧情开端的电影《坠落》,只是不同于《
坠落》是以亲身经历、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幸存者为主角,让观众看见他们的内心创伤、一
起陪着他们度过难熬的疗伤历程,在反复的困惑之中找到推动改变的可能,好让憾事不再
发生、让那些因此不幸罹难的人们的离开不会没有意义...,而《午后弥撒》则以“受害
者父母”与“加害者父母”的两方视角,来共同还原、拼凑整个事件的全貌,从对“为什
么是我活下来”的疑问转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一如《坠落》中的主配角们,
各自用着不同的方式去寻找心里那“为什么”的原因,《午后弥撒》里的四位父母,同样
的想要去从对方身上得到困惑自己六年的“为什么”的解答,不论是令杰与盖儿伤心欲绝
的“为什么是我儿子被杀”或者是让李察跟琳达受到千夫所指的“为什么是我儿子犯下错
事”等的“为什么”,即使他们心里其实很清楚,这一切或许将永远找不到答案,但他们
仍旧执意进行着这一场对话,就算不得不凿开痛苦往里头深掘,也只是想要找到一个能让
自己接受的理由、一个能告诉自己“真的该放下了”的理由,放过对方、原谅自己。这一
场午后在教堂里进行的面谈,是一场双方渴望从彼此身上获得救赎的仪式。
“我改变不了过去发生的事。”
“所以你很自责?”
同样都是父母,杰与盖儿以及李察与琳达,都在承受着旁人难以感同身受的心碎与痛苦,
导演法兰克南兹并未特别只听一方的声音,而是让两方均有替自己发声的机会,不仅仅是
想替自己长年以来压抑的情绪有宣泄的管道,更是想要让不同身份立场的观点有所碰撞,
进而刺激著双方还有观众投入思考。《午后弥撒》没有从事件的最初开始说起,而是直接
到了事件发生的六年之后,但观众仍能从双方的大量对话里如亲临般的重现当年的那一天
,以及根本没出现在画面里却仿佛就在你我眼前的伊凡与海登他们的轮廓。导演法兰克南
兹创造出了一个空间供观众去对事件产生想像,而他巧妙的将观众跟着四人被关在了几坪
大的房间里,亦迫使观众不得不比平常更加专注他们在他们身上,在一来一往里解读、消
化分属于双方的感受,然后盼著能否顺着同理他们而来去理解他们的情绪。
“世人哀悼十个人,我们哀悼十一个人。”
杰与盖儿就和多数的受害者一样,强忍着悲伤与愤怒面对着夺走他们儿子生命的凶手父母
、也就是李察与琳达,明明寻求过单位协助、告诉自己不该指责、不该以质问的口吻来进
行对话,但当他们真的坐在了自己面前,要做到语气平和的对谈真的很难。杰与盖儿好不
容易平静的内心,又在随着回忆被勾起而渐趋汹涌,当李察与琳达的说法在他们耳里听来
都像极无关痛痒的借口时,他们终于忍不住爆发怒吼,“你不知道我儿子怎么死的!”,
“我知道。”、“你不知道,我才知道!”,激动的语气里尽是心碎。只是同样为人父母
,李察和琳达何尝没有感到痛苦?加害者父母的身份让他们多年来失去被聆听的机会,只
能不停的、不停的单方面接受来自外界的抨击与指责,就连在这场面谈里,他们亦是默默
的接受被这样对待,说好的互相分享,可琳达却连想拿出儿子的照片给盖儿看都被拒绝,
好似儿子的存在根本就该被抹煞,就这样无人在意的被慢慢遗忘,就因为他是这起事件里
的加害者。
就像杰与盖儿不愿儿子是没有意义的离开这世界,李察和琳达也是,即便海登犯下了大错
,可对他们而言他就是他们用爱呵护长大的儿子,与其他父母并无不同,旁人一句一句教
育失败的责备都像针一根一根扎在他们身上,他们也很想知道问题出在哪、也想弄明白到
底哪个环节出了错才导致这个无法挽回的结果,但无奈的是从来没有人想听听看他们怎么
说。当每个人、就连杰与盖儿都在明示、暗示着他们丝毫显露不出任何一丁点懊悔之意,
其实李察与琳达早已把这两个字深深的刻在心底,只是就如前面说到的,加害者的身份迫
使他们凡事都只能偷偷的来,事后都去过了几次事发现场祭悼、连闭上眼睛都能看见地上
那些用胶带拼起的罹难者轮廓,却也还是因为害怕引起争议选择低调,忍受被长期贴上事
不关己的负面标签。直到他们同样的忍受不了,像豁出去般的向杰与盖儿吐露他们也想获
得平等对待、哪怕只有一下下也好,让他们能从单方面的听、被问、被反驳,到给他们有
说话的机会。听着琳达带点不舍与愤怒的哭喊著自己也想分享海登的照片与故事,看着李
察背着事件当晚每一个被记下的时间点,像是用另一种方式再提醒所有人“他的儿子也死
了”,没有理直气壮而是卑微的,就这么的想要告诉每个不愿记得他儿子的人们,站在这
间房间里的不是一对,而是两对同样失去挚爱的父母。坦白说在那个当下,可能我们就像
杰与盖儿已经稍微的原谅他们了。
“我要妳认识我儿子,我要妳认得他的名字。”
《午后弥撒》与《坠落》各自用着自己的故事,来唤醒人们对相关议题的重视,同时关心
著不论是幸存者、受害者家属甚至就连加害者家属他们的心灵健康问题,虽然这是一个始
终难有解答的问题,可不管是导演梅根帕克或者是导演法兰克南兹,还是想要去透过主角
们去找一个连自己都可以接受的答案。而比起导演梅根帕克更多着墨主角薇达事后面对创
伤的疗伤过程,导演法兰克南兹反而选择追本溯源,对“原因的成形”展开更多的辩论,
他将他的疑问透过四位主角的口问出,枪枝管理问题固然重要,但或许真正该去关心的,
是孩子们的心灵健康。家庭与亲子关系、学校与人际关系,成长环境、和手足间的被比较
、电玩沈迷、校园霸凌...等等,都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而往往这些影响造成的
改变都是很难被轻易察觉到的,多少人都是在事情发生,才去后悔怎么当时没去多多关心
他们。《午后弥撒》的出现尽管无法真的去停止校园枪击案不再发生,但是否至少因为杰
与盖儿、李察与琳达的经历,与这一场面对面的对话,来降低未来再发生憾事的可能?
《午后弥撒》完全值得观众静下心来观赏与思考,导演法兰克南兹再次证明,就算电影并
非高成本制作、也没有任何特效辅助,只要一个几坪大的空间,还有一本好剧本、几位好
演员,依旧能给观众带来一出值回票价的精采大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