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需要孤独,也需要陪伴:《亲爱的童伴》

楼主: watercolor (我们同样没有名字)   2022-05-21 14:51:24
    本文涉及剧情,建议观影后再读。
    图文网页版:
    https://vocus.cc/FilmandDramaNotes/62888570fd89780001ce1e58
~*-*~*-*~*-*~*-*~*-*~*-*~*-*~*-*~*-*~*-*~*-*~*-*~
需要孤独,也需要陪伴:《亲爱的童伴》
  生死别离的感受,在孤寂的同时,往往需与对方的回忆相伴。这原是个
人私密经历的哀悼过程。然而,当对方深深投入哀悼时,身边的其他亲友,
又该如何才能靠近?
  《燃烧女子的画像》里,导演瑟琳席安玛(Céline Sciamma)借由绘
画,让玛莉安和艾洛伊兹从抗拒到互视、观看者与被观看者互换的过程,寻
回女性的身体与情欲;同样是自编自导的作品,《亲爱的童伴》
(Petite Maman)则是哀悼者之外,让两位原该是母亲最亲密、却又同时落
入孤寂的小小陪伴者,犹如对影般看见彼此,在同一间房子、同一座树林,
穿越时间,用画面传递、流动情感,借由台词与互动里勾勒出理解与关怀。
  奈莉(Joséphine Sanz约瑟芬桑斯饰)和玛莉咏(Gabrielle Sanz嘉
布莉叶桑斯饰)都八岁,外婆同样在上周过世;奈莉的妈妈在生日前夕离家,
玛莉咏则即将动手术,以免长大跟母亲一样拄拐杖──两个孤独而早熟的小
女孩相遇之后,奈莉由于过去对母亲的理解,很快就察觉眼前的人是谁。对
年纪尚幼的她来说,该是相当强烈的冲击。但是当她看到失去母亲的外婆
(而自己也刚失去外婆)躺在房间里,回到自己的时空,她就躺在同样的位
置,仿佛在陪伴那样的悲伤与对母亲的思念──这让我想起电影开场的第一
幕,是一位老奶奶拿笔写字,接着画面换成在写字的奈莉,然后她一一和三
位奶奶道别,回到外婆已经清空的病房,看着望着窗外的母亲的背影──母
亲与女儿之间那样贴近、相似,却又遥远的距离。
  奈莉是那样贴心又敏觉的孩子,她陪妈妈,在妈妈开车前往外婆旧居时
喂她吃饼干喝饮料,睡前总是问问题让忙碌常常不在身边妈妈陪她久一点,
半夜渴了喝水会给妈妈准备一杯,到她身边一起躺着,述说自己失去亲人的
难过。然而第二天,母亲就离开了家,虽然父亲说“清完壁橱我们就去找
她”,但母亲无法分担的悲伤,也在奈莉心上留下疑云──直到她遇到了玛
莉咏。
  奈莉无法陪伴成年的、失去母亲的妈妈,但她可以陪伴同样失去外婆的
玛莉咏──从她拖着木头请奈莉帮忙,一起到母亲的小窝;下了雨在雨中奔
跑,到玛莉咏所居的、熟悉的屋子、熟悉的浴室里脱掉湿衣服擦干头发;在
那个房间,她看到上周已经逝世的外婆躺在床上──当她穿上毛衣与外套离
开,穿过小窝,回到自己的时间──
  “我以为你也不在了。”“我还在这里。”
  这段时光交错虽然魔幻,却也同时指涉了“在”与“不在”画面的替换
不只是时间,是思念的魔法,更是“同在”与“同理”──我想试着在你的
位置,感受你的悲伤,你的存在。这对奈莉来说肯定是熟习惯常的,就像父
亲问她:“我可以抽菸吗?”“虽然这对你不好,但随便你。”又如因为对
母亲的了解不够,所以奈莉也问父亲小时候的事,“例如会令你害怕的事。”
“我以前超害怕我爸爸的。”她从八岁的玛莉咏身上,也感受到害怕;她和
玛莉咏分配角色共写剧本,为了扮演检察官,系不好领带的奈莉请外婆帮忙,
也帮外婆检查拼字,当外婆“请奈莉拿水来”时,对她说:“我已经好久没
有叫这个(母亲的)名字了。”来不及好好道别的遗憾,在这里得到了美好
的补偿,仿佛在告诉奈莉:虽然未必都能好好道别,但那些平淡到以为会是
持续的日常,只要曾经珍惜,那就是永恒的印记。
  然而和玛莉咏的彼此陪伴,奈莉知道终会结束──不只因为玛莉咏即将
离开去动手术而已。该不该告诉她真相,如果这样能抚平她对未来的恐惧?
还是珍惜这段魔幻时光,留存为自己内心的祕密就好?但这样对玛莉咏是否
公平?这个两难在她们一起共演的戏剧里,藉玛莉咏之口暗示了选择:
  “祕密不是想隐瞒的事,而是那些无人可诉说的事。”
  奈莉知道玛莉咏的部分“未来”,却是相遇后才知道她有过当演员的梦
想。如果隐瞒,那份“无人可诉说”的孤寂将存留在她们之间,存留在记忆
里,即使再次相遇,也无法相认。所以奈莉告诉了玛莉咏,让玛莉咏“预知
未来”──包括总是说自己随时可能离世的母亲/外婆,活到了她31岁;
包括她现在是和女儿做朋友;包括在未来的那栋房子里,她看到了她未来的
丈夫、孩子的父亲──
  电影里虽然看不到奈莉父母的互动,但从开车到外婆家前的长久拥抱,
母亲离开家后父亲给她哀悼的空间(我们整理好再去找她),却又提早整理
好房子的举动泄露了他对妻子的担心与思念。而他对待奈莉的爱:抢绳子抢
输她、抽菸前取得她的应允,让女儿陪他刮胡子,当奈莉选择陪伴身边的玛
莉咏,因为“不会有下次了”,他也能同理孩子的感受与选择──对玛莉咏
来说,这场面试应该相当高分。接着她们一起做可丽饼,同床共眠,一起演
完戏,一起吃早餐,点蜡烛唱了两次生日快乐歌(一次给无法参与的,三十
二岁的她)。奈莉告诉玛莉咏她心里的另一个恐惧:“她为什么要离开”,
也察觉到爸爸为此而伤心,“生我的时候很年轻”(也许我是不该被生下来
的),已经知道未来的玛莉咏这样告诉她:
  “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的问题。”
  “我并不惊讶(我会在那么年轻的时候生你),因为我已经在想你了。”
  就这样,她们从陌生的友伴,到双方都获知、共有祕密,再一起共有对
别离与死亡的恐惧──当奈莉在床尾看着黑暗中的豹影时,或许是尚在孩子
的她,初次能同理母亲对死亡、别离,以及对未知的恐惧。第二天早上,奈
莉把自己的耳机,“来自未来的歌曲”给玛莉咏听,一起抬橡皮艇去划船的
过程,她们之间没有祕密,只有理解、陪伴和携手同行的情谊。
  最后奈莉和玛莉咏,和外婆好好说了再见,回到自己的时间,看到妈妈,
跟妈妈坐在一起。当妈妈对奈莉为“把你留在这里”道歉,奈莉说:“不必
抱歉,我过得很好。”母女互相拥抱,叫唤彼此的名字“奈莉”与“玛莉咏”
时,观影的当下,我只以为是跨越时空,呼唤思念的母亲与女儿同时,奈莉
也呼唤著刚刚分别的玛莉咏──但写下笔记的同时才忽然明白,玛莉咏呼唤
的不只是自己的女儿,更是从八岁借由伯爵夫人这个角色之口倾诉的,“我
希望能见到你,因为我爱你”的、延续至三十二岁的思念,是在当时陪她经
历死亡的哀伤与恐惧的、亲爱的童伴奈莉。奈莉当年选择诉说祕密,经过玛
莉咏八年的隐瞒至今,才终于重新有了借由呼唤名字彼此相认──或许母女
“一起当小孩”是导演给予的魔幻时光,“离开你长大”是女儿的愿望,
“独自当小孩”是共有而必须的孤寂,但即使不得不分离,只要你的心永远
在我心中,即使是时空阻隔,我也会永远和你在一起。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