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港片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入黑暗期的?

楼主: cookieyu (Taiwanese)   2022-04-18 19:43:50
不论什么行业,要把事情办好,靠得也就资金和人才。97后比起政治审查的问题,先遇上
的应该是北上中国取得庞大资金与市场的诱惑。
先拿台港电影做例子,六七零年代,邵氏最强的时候,张彻、牟敦芾、桂治洪这些导演都
是先在台湾工作或求学,才过香港工作,毕竟那边电影事业正夯。反过来说,当《梁山伯
与祝英台》在台湾大卖后,李翰祥也在资金支持下赴台湾创立国联影业;香港武侠片能在
台湾取得好成绩时,联邦影业也邀请胡金铨来台湾拍出《龙门客栈》和《侠女》这种叫好
又叫座的戏。资金追逐著市场,又会引介人才流动,市场经济的自然发展而已。但到了八
九零年代,台湾商业电影工业不振,很多台湾演艺人员反而得流向香港揾食。像是张艾嘉
、林青霞都是类似的例子。比较年轻的王祖贤,甚至是直接在香港发迹。
97后的中港关系,就只是上面港台资源移动的翻版而已。大导演如徐克拍了《七剑》、许
鞍华拍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陈可辛拍了《投名状》,这些2010前的作品,你还能认
出许多熟悉的中港合作记号。但后来徐克拍了《智取威虎山》、许鞍华拍了《黄金时代》
陈可辛拍了《中国合伙人》,只看幕前,香港的味道已然更少了。除了导演和演员,很多
重要的幕后技术人员,像全能的张叔平;摄影的黄岳泰、鲍德熹;动作设计的袁和平、洪
家班、成家班,也几乎一批批北上。
当这些中国资金结合香港北上的人才,拍出挂著中国制片方、发行商的片头、锁定中国市
场的好片时,意味着香港也减少了产出一部好片的机会。因为这些人才和资金,本可以留
在香港拍出好的港产片。但资金皆为利来,一样能拍出好片、大片,自然希望能投向有更
大机会的中国市场。
香港的人才并没有消失,只是北上拍成了中国片。而在电影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本土
的幕前幕后人员也逐渐成长,取代了原本能灌溉香港本土人才的机会。人才持续出走、资
金不再青睐,香港影业当然难以为继。只能期待大导、明星能因为乡愁之故能偶尔回来拍
戏,像是《桃姐》;或是期待那些依然眷恋以香港为创作基地的团队,例如杜琪峰和他的
银河映像。不然就是看这些相对缺乏人才与资金的后起之秀,像《踏血寻梅》的翁子光、
《一念无明》的黄进能不能长成香港的新浪潮,或至少未来多留给香港几部片吧。
类似的人才与资金移转现象很多,只是这二三十年来,台港之于中国的磁吸效应实在太明
显、影响太大了。台湾的唱片业也有点类似现象。我们的传产、电子等制造业西进中国,
比起娱乐产业,对于留在国内的台湾人来说,恐怕更有日常的影响吧。
在谈完人才与资金的磁吸效应之后,才会轮到谈中国的审查问题。先不谈政治的意识形态
问题,即便是合拍片,这些香港人才仍然要重新掌握中国与香港大不相同的审美口味。但
在我看来,中国审查问题或不同的电影品味,更多的是使这些香港人才、资金去中国拍出
烂片,对香港本土片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八九零的香港烂片不会比较少,在香港当年跟风
赚快钱的风气下,超短时间、超少成本去赶片子的例子不胜枚数。只是你片子拍得够多,
总能捡出几片有趣的电影,盘据在香港的人才和资金,也能等到机会能投入大作。只是现
在的香港电影已经不像黄金年代有那么多机会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