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s://bit.ly/3tWgZIC
在上一篇《少年法庭》的心得中,讲到了法律本身的争议以及犯罪观感的讨论。
(文章请看https://bit.ly/36I8k3l)
除了用外在的法条规范来判断罪行是否成立之外,将内在的犯罪动机纳入考量,也是近年
逐渐被重
视的部分。很巧的最近有一部国片《该死的阿修罗》,刚好也以少年犯为主角,并用很棒
的剧本来补足《少年法庭》想讲但却没有太多着墨的部分,也就是“个人选择”。
“阿修罗”在佛教“六道”中位于“人间道”和“畜生道”之间,是个战争不断的恐怖之
地。印度教神话的阿修罗,是一群追求力量的神族,有时被视为暴力之神。《该死的阿修
罗》的青少年主角们就像阿修罗一样,不满上位者但又无力推翻,累积长年的愤恨之后,
变成好斗、冲动,用暴力来解决事情的人。
(以下有雷)
“大家都只想赶快找答案,赶快下定论。”
在电影开头主角詹文在夜市犯下随机杀人,接下来电影有一个多小时都在寻找“詹文为何
会这样做?”的答案。循着剧情我们看到他有个否定他梦想、掌控他未来的父亲,有个溺
爱他、但却不在他身边的母亲,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优渥什么都可以给,但就是没给他最想
要的自由。
和好朋友阿兴一同创作,是詹文唯一能做自己的时候,但最后一片乐土也因为即将出国念
书被征收,于是无助的他便到夜市进行犯案。他的自白是“这是他第一次觉得终于能掌控
自己的时候”,但同时也在失手杀了小盛后说“并没有想要杀人”,如果真能“掌控”自
己,那怎么还会做出“失控”的行为?
连当事人都不一定能知道自己怎么会这么做了,那更何况是雾里看花的外人们,但多数人
可能以为自己已经从上帝视角看到了答案,早给詹文判了死刑。
“好像所有事情都有一条线,我跨过去,就是故意的,跨过去,就成年了,跨过去,就回
不了头了。”
好友阿兴在詹文犯案后,不断的想说服他出面道歉以争取缓刑,最后甚至用极端的手法逼
迫他出面。“认为詹文为何会这样做”只是阿兴的一厢情愿,也是所有案件关系人、甚至
没关系的观众们妄下的结论。我们很爱为别人脑补他的想法,甚至他的心路历程,或许旁
观者清,或许专业人士可以评估心理状态或病情,但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犯案者当时在想什
么,或是刺激他犯案确切的原因是什么。
就像詹文想帮关在笼子里的狗一样,他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在狗身上,觉得牠被关在笼子里
很可怜,不自由到就算用死来解脱也无妨,于是擅自想一枪帮牠一了百了。但这不过是詹
文一厢情愿的想法,或许那只狗根本不觉得被关在笼子里有怎样,甚至觉得很惬意也有可
能,如果是这样詹文还一枪打下去,不只自作多情还很自私。而为詹文定罪的我们,是不
是也犯了同样的错?
“如果当时我没有做的话,是不是也会很不一样?”
前段故事由詹文和阿兴完成,电影后段则是和其他配角一起完成“如果有如果”的剧情安
排。如果母亲没有丢出酒瓶,可以让琳琳免去贩毒的牢狱之灾;如果Vita和小盛在夜市吵
了一架,就可以躲过注定不幸福的婚姻;如果小盛被美色诈骗,则会一时失手杀了琳琳。
愤怒在不同人之间传递,就算在不同的时空依旧是出了人命,是导演比较悲观的安排,但
这同时也呼应《少年法庭》的那句台词:“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被害人。”而《该死的阿
修罗》则是换个说法:“谁都有可能成为加害人。”
问题通常不会是单一个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而是由多个选择混在一起产生的化学反应,
爆发程度会和等比级数一样扩张,像从2到2的十次方,已经变成几百倍的威力。早个几分
晚个几秒就可能不一样,所以个人选择比什么都还重要,只是我们在事情发生的当下,永
远不会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对是错。或许社会体制很糟糕、阶级很不公、家庭不温暖、人生
不美满,但仍要抓紧那即将离手的缰绳,系住脱序的冲动,选择让自己可以往正向发展的
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