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贝尔法斯特 Belfast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22-03-14 20:23:49
在本版很顾人怨“除了莎剧啥也不行”的肯尼斯布莱纳 Kenneth Branagh,最新片《贝尔法斯特》Belfast 竟在今年一二月间于英国掀起一股怀旧热潮?不过不知是哪位影评提了个“肯尼斯布莱纳的《罗马》”之概念、刚好他拍童年家乡还拍黑白片、就这样处处被拿来和阿方索克朗的《罗马》比较?比了之后可以再把他拿出来嘲笑一回?想嘲笑的我就先直说了:《贝尔法斯特》在拍摄技法与叙事深度甚至设计密度上,都是远远不及《罗马》的,因为正如 Guillermo del Toro 曾以“湿壁画”比喻《罗马》,我也想以“肖像画”比喻《贝尔法斯特》。
光看镜头设计与街廓设计就知《罗》与《贝》两片天差地远:《罗》充满景观长镜头跟着无声的主角走路、看遍罗马街区乃至墨西哥城的红男绿女人生百态,《贝》片则充满日常对话的中距甚至大脸镜头、且主角全数参与对话只偶尔偷听旁观;《罗》片一个家庭旁及社区充满利欲与想望、性别阶级种族国族处处是眉角,《贝》片则很单纯就一个公共街区玩闹舞会暴动都在这、家庭单纯没啥利欲想望只有时势逼着走。说穿了《贝》片虽然背景很大是 1969 至上世纪末的“北爱尔兰问题”The Troubles、但它才没想把政治谈深而只诉求简单人性,九岁小孩都能懂。
https://fr.web.img6.acsta.net/pictures/22/01/10/15/33/4192632.jpg
这位小孩主角从小爱看电影、还看漫威漫画《雷神索尔》XD 布莱纳虽矢口否认但这真的不是他“童年自传”吗?本片绝没《罗马》的世故神秘暗潮汹涌、拍“北爱尔兰问题”也只是家庭故事的背景仅上演两回、还有影评因他“北爱尔兰问题没谈深”而给负评也只能苦笑了... 我认真说本片就是来看小孩的!小童星 Jude Hill未必是“天才童星”但表现天真朴实、就像布莱纳也不是什么高超大导只是一直有颗心。类似这样有大背景但童心体验的电影,我想到的是英国老导 John Boorman的《希望与荣耀》Hope and Glory (1987),总是大人在担心时事、他认真享受童年。
九岁主角 Buddy住在贝尔法斯特劳工住宅社区,这里男人出去工作女人在社区持家,放学后到晚饭前就是家家户户孩子上街玩,这对在当代只有偶尔一次“封街日”才能体验的欧洲城市来说根本复古怀旧乌托邦(上街玩耍会被撞死的台湾就甭提)!只是那个小孩乱跑家家串门夜不闭户的 1960s乌托邦、在 1969/08/12-16的“北爱八月暴动”将一去不返:小孩玩耍的 playground 成了大人战斗的 battlefield、垃圾桶盖本是玩具现在变成真盾牌!惊魂甫定还好咱家新教徒并非目标、但满街曾经水乳交融玩在一起的天主教徒将要被驱逐?而且这时代没有和平中立只有选边喊杀?
本片很明显的属人主题是“留下或离去”,让 Buddy睁著一双大眼茫然不解地偷偷倾听着大人,毕竟片尾字幕就 For the ones who stayed“献给留下的”与 For the ones who left“献给离去的”。不过第三句 For the ones who were lost 又是什么呢?是“献给死难的”同胞吗?本片毕竟没有角色是死难同胞,我就当作这句是“献给失落的”心灵了:贝尔法斯特本来歌舞升平、人们随然穷哈哈但四海一家、有人出走求更好生活但留下的也水乳交融... 但就是有一群“失落心灵”们剑拔弩张区分你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要彻底清除、甚至包容他们的就是敌人必兵戎相向!
https://fr.web.img2.acsta.net/r_1280_720/pictures/21/12/03/11/41/0197206.jpg
于是我认为更重要的另一个主题,就是属地的“包容或排除”,检视一个地方是要包容多元文化水乳交融不分你我、还是要塑造对立扫除异己以遂行纯化。仔细听 Buddy与众人的对话几乎都以这个疑问为起点:你怎么分辨一个名字是天主教还是新教?你被问到是哪个宗教应该怎么回?我若改信天主教是否“只要告解不用上教堂”?探索月球可上“人类的终极边疆”吗?月球暗面是物理的还是宗教的 Dark Side?牧师声嘶力竭说的“好路”与“坏路”哪条是哪条?如果跟爸爸去英格兰“他们听不听我的怪语言”?异地“交不交得到朋友”甚或会不会被贴标签敌视?
当然这些英国爱尔兰与天主教新教问题,我们最终知道在 Buddy小小心底的焦虑体现是“那女孩是天主教徒、我和她有希望吗”?其实小小心底早就心知肚明对方家庭与身分,但他们社区本无壁垒他这小孩更不分你我!这既是小孩片,那我们在担心小孩“失去生命”之余更会担心他“迷失心灵”,片尾字幕提醒的 "ones who were lost" 恐怕是在指这个:大人如妈妈亲爱精诚从无二志、爸爸被强迫站队亦冒险坚守价值,但哥哥 Will 不情愿下迫于压力会半推半就从牛奶 (!)送起、表姐 Moira更是少女心性追逐同侪认同傻傻被吸收入帮... 不知不觉街头武斗有了孩子的身影!
眼界虽不大但有 big heart的主角 Buddy,身在乱世可说“本来无一事何处惹尘埃”,眼看耳听的大人世界内有变调的北爱外有神秘的伦敦,处处冒出排外恐惧令他越来越自我质疑,甚至连“长大要娶的女孩”那秘密都藏了整片直到片尾才嗫嚅坦白!也许爸爸这才知道他们这宛如孟母三迁的北爱流离是所为何来:生命安全只是次要的,毕竟有人能走有人不能都是生命呀,难道离乡背井只是有钱能走没钱等死吗?但真正非走不可在于下世代教育:孩子还小心灵单纯、但少男少女在爸妈看不见之处已抗不住压随波逐流中、怎能让他们年复一年耳濡目染养成排外对立世界观?
https://fr.web.img6.acsta.net/r_1280_720/pictures/21/12/03/11/41/4604234.jpg
本片第一问,关乎移民游子们:作为一个人你是只能固着地方、还是能自由流动遨游世界?能否对外消弭恐惧大胆探索、进而对内建立绝对自信的永恒认同?本片第二问,关乎地方与社群:一个社群能否近悦远来海纳百川、达成每个宗教本都赞颂的四海一家?而一个社群内的成员能否面对挑拨煽动仍不为所动、秉持仁慈平等坚守多元文化理想?不论在近处贝尔法斯特、在远方新家伦敦、甚或在银幕外这多元共生的台湾,若遇上本片鹰派叔叔 "People like us rule the place"、想和平不选边站就 "Either with us or against us" ,我们能大声说不伸手保护吗?推荐欣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a3PPOnJQ2k
作者: momvic110456 (monvicada)   2022-03-14 23:08:00
那个叔叔在北爱的问题或在这部电影应该都不能看作鹰派 充其量只能算投机地痞 真正的鹰派如果被去历史脉络简化成挑拨煽动屏弃和平逼人选边这种解读目的反而让人疑惑还有这片当然是看小孩与市井家庭如何在那个纷乱对立的时空背景生活与成长细节 如同陈果的细路祥也是《贝》片编导虽然田调与叙事没有那般深刻但也看不出有把宗教或身份政治的任一方扁平为煽动得利的企图 因为采取这种角度拍摄会让影片变得更平庸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