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雷] 素还真-为什么有些人就是学不会?

楼主: youtien (恒萃工坊)   2022-01-29 16:35:24
1996年,有了民间ISP和拨接上网,我第一时间找到交大、台大的BBS,开始玩MUD
(Multi-User Dungeon/Dimension)。MUD是我1994年在《HOPE光盘月刊》上看到的介
绍,当时我就好想玩,这样的线上多人RPG,哪天能上网了我一定要玩。
然而这篇要说的不是MUD,而是布袋戏。
我在MUD里看到很多“一页书”“素还真”之类的玩家暱称,我从来没听过,这命
名风格显然不是日本漫画那一套,但又不是金庸、古龙那样的武侠,而更接近仙侠-
-虽然当时刚上国中的我还没读过几本仙侠小说。他们还经常在聊天频道里唸那些角
色的诗号,我想一定是很喜欢这些作品才会在网上用这些角色名,过去在拨接BBS我
就看过不少用日漫名的。总之,居然存在这样一个中文土产的系列作,有那么多人喜
欢,我却不知道,我很惊讶。
有一天我终于问了一下,才知道那是布袋戏,确切点说是继承了《云州大儒侠史
艳文》而迭有创新,走录影带店通路,主要是霹雳、天宇这两房的“电视布袋戏”,
暱称“布布”。我还记得聊天频道上有人这样装可爱地教训我:“没看布布的不是好
孩子喔~”
我先前只知道有布袋戏,有史艳文,那是书报上都经常提到的过去不久的故事,
还在《小叮当》上面看过大雄用道具扮成黑白郎君(当然是台湾人画的)。但我不知
道黄俊雄的后代居然已经做得那么大,而且有一大群大学生以上的戏迷。
后来有一天,我看电视,转台转一圈,转到霹雳卫星电视台,正好是《霹雳劫》
25集名场面“崎路人之死”,其中崎路人、鬼王棺、素还真这三个名号我都在MUD上
见过,就看了一下。当时还不知道那场面在整个系列里面是多么的震撼人心。但总
之我印象又深了一点。
后来又有一天,那是1997年,我看电视,转台转一圈,都没什么好看的,也就霹
雳台在播的布袋戏让我好奇多看了几秒。我又转了一圈,又多看了一会布袋戏。第三
圈,停在霹雳的时候,好像是一段武戏吧,哗,剑气飞舞,节奏飞快,打得好生精彩
,竟比许多武侠片、动画还刺激,台语口白也非常带劲。
从那一刻开始,我入坑了。我开始追看霹雳台每晚九点轮播的旧剧,当时先是《
霹雳幽灵箭二》,过后又回头从十档以前的《霹雳剑魂》开始重播,画质非常粗糙,
但也好看。我把各大BBS的布袋戏板精华区都啃了一遍,印象最深的是台大电机马克
士威站的布板,汇整了网友所写的剧情摘要,其中“刀狂剑痴的由来”系列几篇,
完全就写成了一篇精彩的武侠小说。
然后到1998年,黄文择带团到台北办了些现场演出,我到敦南诚品前广场,在人
山人海中一起激动、欢呼,拍了许多洗出来不清不楚的照片。我以前都没有迷过什么
偶像明星,第一次入迷,就是迷这些木偶。
我也开始在《商业周刊》和主流媒体上看到霹雳的报导。他们崛起了。我算是在
他们尚未“出圈”崛起之前的最后一两年,通过MUD这样一个前沿、小众却又有些精
英的东西,得知其存在而入坑的。于是,在看到各等仅聚焦在高人气、商业成功等方
面的浮面报导时,我也能享有一点“他们没我懂”的这种作为“核心戏迷”的优越感

但另一方面,家人追问我“这到底有什么好看的”之时,我又屡屡语塞,答不上
来。
我大概只说过“武戏好看”“节奏很快很过瘾”等等,但我也知道这不够。我好
像也讲过几句关于角色塑造之类的,但再追问下去“所以呢?”,我又答不上来了。
我也不会用“支持本土创作”之类的套话,因为我就是大中华主义的外省第三代,平
常就在被那日渐猖獗的“本土”话术挤压,我当然不会拿它来应对自己家人,也不会
简单地将那些轻蔑斥为“刻板印象”。
还缺了什么呢?我需要一些真正站得住脚的,文学性、艺术性、乃至於哲学思想的
要素,或曰“当代性”--这概念我要上大学后才学到--要有这些,我才能真正理直
气壮地说《霹雳》好,说它不只是老套、俗套的娱乐。
但就是不够。不是完全没有,但不够。和那些会被文化人所推崇的,或者说“上得
了厅堂”的电影、小说、动画、漫画、游戏(当年还不怎么有)相比,霹雳就还是少了
那么一些“上得了厅堂”的要素。我当年还没学会写论文,不太会讲,但也能感觉到。
如果缺少了“上得厅堂”的要素,而且缺少正确的“如何补上这些要素”的sense,
而要硬上厅堂的话,会怎样呢?
结果就是2000年,霹雳在国家戏剧院演出《狼城疑云》,2001年,拍出电影《圣石
传说》,反应都很冷淡。《狼城疑云》我看了公视的录影,很俗套的一出悬疑推理戏码
,看完只觉得很无聊。《圣石传说》也只能加上戏迷滤镜说勉勉强强马马虎虎,说实话
就是他们好像根本不知道舞台剧、电影这两种形式要怎么玩,也没研究过剧场界、电影
界那么多能人、那么多作品是怎么玩的,就用他们平常习惯的那一套,想当然耳地加大
一些力度来做了。
最核心的剧本,又要承载怎样的核心意念、主题思想,或者次一级地说,发扬什么
精神、探讨什么议题呢?
答案不是没有,但都很浅,浅得令人傻眼。《狼城疑云》用个俗套故事说教两句完
事,《圣石传说》我完全忘了有什么思想。他们原本擅长的,角色间错综复杂的爱恨情
仇的演绎,在短短一两小时内又施展不开。
然后我也就不再看霹雳正剧了。我的霹雳布袋戏止于《霹雳幽灵箭二》,往前拉到
黄强华、黄文择正式让素还真接下主角大位的《霹雳眼》开始,亦即大宇那款做得还不
错的《霹雳奇侠传》剧情。《幽灵箭二》之后几档有一段评价较低、被称为“黑暗期”
的时候,我索性就断在那边。几年后听说有起色、有突破,我也懒得再补。
二十年后的现在,电影《素还真》上映了。我昨天下午便买票进场去看,不出所料
,二十年前就存在的致命缺陷,都还在。整个故事,完全是一个幼稚而拙劣的美式超级
英雄模仿品。大概他们也有记取《圣石传说》的失败教训,但是怎么改进呢?答案不是
找文学家、剧作家、思想家把核心的剧本和企画打磨好,而是照着超级英雄片的样子抄

是的,人家美国超级英雄片,从一百年前的漫画,五十年前的电视剧,到三四十年
前开始进入厅堂的电影,他们怎么把一些原本很简单、不须特别用脑的东西,磨出一些
“上得厅堂”又能对应当代的思想,又用工业化的方式稳定输出,逐渐串联成所谓的“
宇宙”,这些当然是可以学的,而且特别适合霹雳来学。但他们就是学不到家,就是会
走样,只有美术特效和音乐能搞到豪华一点。
这是为什么?一言以蔽之:没有sense。或者,他们也能招到有sense的人,但是某
种刻在基因里的性格,最终还是决定了会把整部作品、整个企画带偏,而不能真正确实
地和时代与观众一起进步,乃至于听不进确切的建言和诚恳的反馈,就要凭自己想当然
的想法硬干。这似乎是他们黄家的一种性格缺陷,也是很多传统产业掌门人的共性。
有些朋友知道我编过一本《金光布袋戏研究》。缘由是什么呢?2015年,我听说黄
俊雄幼子黄立纲接棒做金光做得不错,便找到当时最新一档的《墨世佛劫》,再回头从
《决战时刻》看起,一看,哗,不得了,真的好!好在哪里?就在它的剧情,是个“有
sense”,有想法,有文学性思想性当代性,充分驾驭了形式,上得了厅堂,放到国际
上都拿得出手的故事。特别是它对“墨家”的再创作,是真的有新东西在里面,超越了
以往各种老套、老调。
那时我已经是史学硕士,快要拿到博士,眼界已经很高,并且学会了不奢望,但居
然还能看到台湾出了在“中国思想”这个领域上让我惊艳的影视作品,我是大喜过望的
。我便开始为它写文章,甚至出了一本同人志。研究过程中我得知,《金光》剧情之好
,泰半是也在霹雳做过的三弦(林绍男)之功。我去听了他的讲座也访问了本人,不出
所料,他对“貌似已到极限的文体、套路,如何变出新花样,且不只是浮面的创新”这
门课题,有很深的思考,以及切实的创作经验。套路不怕老,怕的是空洞。
我对金光的支持差不多延续到了去年的《仙古狂涛》。这几年间我看到,虽然壮年
的黄立纲在口白上可谓超越了年老力衰的黄文择,但在经营上,他仍然未能免于他们家
的性格缺陷,有一阵子三弦出缺,剧情马上没了sense,茫茫然不见主题;《仙古狂涛
》时三弦也转去写他自己的武侠小说《天之下》了(尽管片头还有挂名编剧总监),故
事便崩到了让人看不下去的程度,我坚持了大概十集终于弃了。先前我有了解到,三弦
编剧不全靠个人能力,他有建立一套方法,和其他几位编剧及立纲老板协作;运行了那
么多年,其他人多少应该有学到一些那个“sense”才对,就算换了几波编剧,黄立纲
也应该不至于完全没有学到。但《仙古狂涛》就是崩了。或许有些人就是学不到。
而在霹雳这边,黄家第四代黄亮勋的登台大戏《奇人密码》以不折不扣的惨败收场
,他打出的一个新名词“偶动漫”说明了一切,这是一个极度terrible的“自以为能蹭
到不同圈子流量热度”生造词,他甚至没有意识到“动漫”在大陆是像“二次元”那样
被很多状况外的外行人滥用来和年轻人装熟,因而在两岸都馊掉的名词。我可以理解,
他面临的课题是:我在布袋戏的老赛道上做不过父辈,要拍电影又还做不过国际大厂,
那就要设法开辟一条跨界的新赛道来出奇制胜。商业上这个想法是对路的,但很抱歉,
你做的是文学艺术,无论你有什么想法,老戏迷在乎的、行家会审视的,还是你在“说
故事”上的核心能力、基本功,这你休想跳过去,不行的就是不会行。
黄亮勋第二把是和日本剧作家虚渊玄合作的《东离剑游记》,这个成功了,因为老
虚是有sense的名家,而且他在玩弄角色的命运和肢体上卓有名声,和动不动断头喷血
的霹雳正是天作之合。这一把是老虚和霹雳差不多同一时间想找对方合作,用流行语讲
叫“双向奔赴”。《东离》的确把布袋戏带到了动画圈,带到了日本,虽然现在并不那
么红,但还有在拍,就是一条生命线。当时我看得很开心,只是,霹雳新一代有没有在
这场合作中学到那个sense,那套能让自己练到在世界市场上都能上得了厅堂、台面的
心法、功法呢?
《素还真》给出了答案:还是没有。还是“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
我老早学会不抱奢望,现在也只是回到原来的期望线而已。倒是我对这种“学习障
碍”产生兴趣了。在拥有资源、典范、各种行家,以及失败经验等等的一切学习条件之
下,为什么有些人就是学不会、学不对,还放不了手?
作者: whosucksWang (海绵钢琴师)   2022-01-29 16:45:00
胡先生出手
作者: dean009we350 (天命风流)   2022-01-29 17:07:00
同意8楼 好像讲了什么又好像没讲
作者: marketingptt (宋信君)   2022-01-29 17:09:00
我没有要支持霹雳,弃坑很久了,但是你这篇文章说的sense也是很空泛抽象..感觉比较偏向你个人喜好。
作者: mosqutiolamp (捕蚊灯)   2022-01-29 17:09: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