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记忆》-电影作为共同经验性的可能

楼主: plurrr (ss)   2022-01-28 21:24:42
雷文防雷资讯页
因为听说没有院线放映的计画
就先分享出来了
本片觉得跟 在车上 是不分轩轾 很不错
过年期间在华山光点与诚品戏院有上映几天
大家可以去看看
~*-*~*-*~*-*~*-*~*-*~*-*~*-*~*-*~*-*~*-*~*-*~*-*~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https://reurl.cc/l9QKyd (方格子图文并茂版)
以“记忆”之名,在坎城影展颁奖前就看了预告片,本来还以为会是导演阿比查邦(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哥伦比亚版本:未知的声响与考古的挖掘,进而带出哥
伦比亚的历史伤痕、丛林场景等等皆像是以往导演熟悉且擅长表现的概念与叙事的方法。
这边说是“叙事方法”也意味着“电影”本身的侷限性:只能在萤幕中的无法“触及”
或总有遗憾。即使是以往阿比查邦自由的影像叙事,混合著剧情、纪录、实验电影之间
,并意味着在形式上与表现性从泰国的现实处境捕抓日常的人民状态,与总的来说,抽
象时间关系之间的提问,并跨界(或说回到艺术学院毕业的本业)当代艺术,展现多样的
影音空间,与光线材料的扩延,更多的可能性。
“很多事情可能不是在某个时间点巧合地凑再一起,而是事情本来就存在,只是因为当下
的状态以至于刚好发现。”
也许刚好看完《记忆》,刚好出现听到某位哲学老师在谈海德格的《走向语言之途》(注
1)。说到语言的象征与系统性,但同时又意味着诗的自由,或是肢体语言的暧昧与更加
精确的“本真”(如动物),皆让我思考关于《记忆》是不是还需要用“叙事方式”来形
容所谓的艺术作品跟生命状态;或说《记忆》“如此地”走在,更宗教性、更深邃、甚至
是探究本质性的一种体验。
如同电影节映后座谈中提到《记忆》是导演离开熟悉的泰国展开新的创作方式,虽然事前
在哥伦比亚当地做了相当程度的田野与访谈,但在创作阶段却并没有太多的“设定”。于
是在《记忆》中,没有感受到太多复杂的语汇、结构,只是在场景与场景之间保持一定的
开放性,或说松散地点到为止,像是一条条纤细的痕迹构成网状的节点(那些依旧还是熟
悉以前阿比查邦作品会谈的“概念”),而非一条实在的叙事线。
主角Jessica,由Tilda Swinton饰演(《记忆》是她与阿比查邦合作的创作计画)研究兰
花的专家,稍微带到兰花借由真菌传染与培育繁殖的自然与人工之间,确立了前半段位于
知识阶级的主角与其关联者较为高雅的语言沟通,诗文创作,并与考古研究室、艺廊、声
音创作者的现代主义设计感工作室等空间中游走。一直到后半段才切换到较原始的荒郊野
外(如同《热带幻梦》(tropical melody)的后半段),并且与类似中年原住民的
Hernan(与相对年轻的声音创作者同名)进行学习与 “沟通”。
太久没在戏院看长镜头电影,有点不习惯,昏昏欲睡感招唤。《记忆》几乎都是中远景的
构图,显露了环境与音景(soundscape)的重要,并且和蔡明亮作品的“慢”有点不太一
样的感受经验。除了强调电影中的人物,与观看电影观众的时间共感,在于《记忆》以导
演失眠起床突然其来声响的亲身经验,所以才会有电影中一开始出现巨大声响困扰著女主
角,并列著汽车警报器,这类都市中人工又“自然”的声音。而女主角为了要具体“再现
”无意识冒出的声音(这里暂且不用脑中发出的声音,这样具有神经科学式的论断),后
来与声音创作者进行,修辞语言与电脑声音数据库中效果调变的辩证,这是《记忆》对声
音的“再现”的后设意图。
一直到后段中年Hernan躺在草地上,像是死了一样睡觉,长镜头画面定格没有太多变化,
却透露了环境声音的持续,造成萤幕内外的“共时性”。电影中的角色肢体碰触,用现代
语言形容是硬盘(存放记忆)与天线(接收讯号)之间,电影的“输出”声音像是调频收
音机的切换,表示著时空与记忆的转换。
不像是之前录音室电脑调变而成的“模拟”,那个巨响声音像是以前的一个故事中不断被
风吹拍打的窗户,或者是(未来的)科幻太空船的留下的结界,似乎是暗示了借由某种原
住民式的泛灵信仰,去看待不同于现代科学对于自然的态度与感受,呈现出无主体、无历
史的共同经验性(注2)。
“我们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世界也正在走向我们”(注1)
电影的《记忆》似乎是朝向更加解放的精神体验、电影的“冥想”,在无法碰触的电影平
面,尽可能地等待着事物的开显,告诉那些本来就存在的事情。
(注1)
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119/2323
《镜好听》podcasts《哲学好好玩第五季》EP10|语言解放现代世界里失落的灵性:谈海
德格《走向语言之途》
(注2)
关于“共同经验性”的部分,个人是想到以前在学校上国文课的故事:《楚人楚弓》。关
于儒家:楚人遗失弓,楚人得弓。与道家:遗失弓就是得弓。与佛家:没有遗失也没有得
到的无我空性。
三种境界,《记忆》大概是介于道家跟佛家之间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