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慕尼黑交锋 Munich: The Edge of War (Netflix 英德片)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22-01-23 06:44:17
这几天北约与俄罗斯正在日内瓦为乌克兰问题开会、美俄等强权都来了偏就乌克兰缺席,实在不禁令人联想 1938 年九月底欧洲列强也在慕尼黑为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问题开会、英法德义等强国都来了偏就捷克没人来?前天 Netflix仿佛事先安排好了似地准时上架这部《慕尼黑交锋》Munich:The edge of War、谈二战前恶名昭彰的“慕尼黑协定”Munich Agreement!史实此时英国首相是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为避免与德开战而签下协定牺牲捷克,在后世留下“绥靖政策”的骂名至今... 但我们后人都事后诸葛啦,如果事情发生在 1938 当下的“事前”呢?
https://de.web.img2.acsta.net/pictures/21/12/13/12/00/5919729.jpg
昨日苏台德,今日乌克兰?
本片与其原著小说就是要带读者与观众重返当下情境的,那时可没人料到不久后就是全球死伤数千万的二战、也没料到英美为首的同盟国可以取胜奠定 20 世纪后半冷战格局。那个当下人人在意的是什么?一次世界大战才结束将满 20 年、德国刚脱离屈辱与贫困正重振“觉醒”、英国还在哀悼阵亡子弟誓言不要下一场战争... 这样的德国也许已经准备好为悲惨沧桑的日耳曼民族争取“生存空间”了、但英国准备好为欧洲大陆挺身而出展开下一场境外战争吗?更有甚者,各国已认知到希特勒未来的狼子野心吗?抑或他只是统一奥地利放眼苏台德争民族权益?真会全面开战吗?
本片上架在前天真的是很应景:过去的英国与英法同盟犹如今日的美国与北约、过去的纳粹德国犹如今日的俄罗斯、过去的捷克斯洛伐克犹如今日的乌克兰、过去德语人口居住的苏台德区犹如今日俄语人口居住的卢甘斯克与顿内次克、过去纳粹压境的四十个师犹如今日俄罗斯压境的十万大军、过去纳粹声称的“生存空间”犹如今日俄罗斯声称的“北约停止东扩”都自命受害者建立正当性... 当然啦,这当中唯一的不同是当时纳粹德国战备蓄势待发已超越英法、而今美国与北约军事实力应仍赢俄罗斯一截,不过如今欧美资本主义诸国过惯好日子的怠惰心恐远超当年英国。
总之本片就这样在已知结果的前提下、设计一众当下角色试图邀请观众体会他们的思量:英国人并不知道未来战争绝不可避免、仍在试着以英国骑士精神与绅士手腕调停冲突保太平,不然难道在英国无数家庭尚未走出一战阴影时、就干犯众怒重启战火而且还是为他国事务?德国人除了希特勒身遭极小决策圈外也并没人想像到全面战事、甚至国防军忌惮希特勒继续煽风点火给德国树敌已在密谋政变,更别说 1933 选出希特勒让德国重新富强的广大国民们、有多少在热爱日耳曼祖国之外赞成迫害犹太人?有多少想得到富强的代价是以邻为壑甚至生灵涂炭当历史罪人?
https://de.web.img2.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1/11/26/15/39/3381195.jpg
希特勒新诠,张伯伦平反
谈这 1930s面对未知变局的忐忑人心,本片在“慕尼黑会议”的英法德义四方代表中只选了英德两边做对位叙事(法义就当看板小弟囉),两边都有近距离观察张伯伦与希特勒其人其行、两边也都安排了年轻面嫩的二十多岁男性角色代言青春单纯的下世代眼光。话说今人回想起希特勒绝大多数都透过历史影像,总看他慷慨陈词铿锵有力滔滔不绝像磕了药般,难怪总有人觉得他是疯子或小丑包括本片的年轻人们也一样... 但本片对在镁光灯之外身居高阁的希特勒呈现可完全不同:他冷静深沉、他谋定后动,他早已走在对手前面好几步、他不按牌理出牌目光如电观察任何人。
这次“慕尼黑协定”在历史上往往被视为希特勒把英法玩个团团转的大胜利,相对地张伯伦就被视为姑息养奸的历史罪人,仿佛是因他而没在 1938/10开打拖到 1940/05才让希特勒坐大?这种对张伯伦的咎责史观在 1940 开战之后就甚嚣尘上成为英国主流,尤其那时全英跟着邱吉尔慷慨激昂万众一心更是需要个懦弱的对比... 不过近年越来越多史家虽称不上“翻案”但也慢慢在给张伯伦一点“平反”了:张伯伦并非一味天真乡愿地维系虚幻的和平、他其实早知希特勒未来全面侵略计画但按兵不动,毕竟 1938 德国动员已成但英国不成气候、如果直接开打可没把握呀!
当然啦这种史观仍逃不过大国杠杆牺牲捷克的恶名,回想今天台湾与乌克兰自认有啥同盟其实也只是棋子都大国在下 XD 总之这部《慕尼黑交锋》可说就是一部“翻案张伯伦”的小说与电影戏剧化呈现,英国小说作者 Robert Harris试着安排两国青年做出英德双线对比叙事、电影也由英德合制并找了有拍过两集《王冠》的德国导演 Christian Schwochow来当两边桥梁,英国这边找了《1917》大男孩 George MacKay代言从天真和平学习世故备战的希望英国心、德国这边则找导演上片《新欧洲计画》的火爆浪子 Jannis Niewöhner代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望德国心。
https://de.web.img2.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1/12/06/12/16/4837641.jpg
德国有热情,英国有距离
德国导演拍政治谍报片,总热情欢快地以“致青春”开场。那是 1932 纳粹掌权前最后一个夏天的牛津,德国男女也来英国留学一起思索改变世界:德国女生 Lena 妙手空空酒随便喝八成是诉求“财产公有”的左派青年、德国男生 Paul 满口民族觉醒感受热情显然是心怀“浪漫主义”的右派青年,那英国男生 Hugh 满口雄辩却不亲身感受连女朋友都没交个出来放闪、不知算不算是维持现状不问世事的老欧洲代表?的确,一直偏安也一直胜利甚至一直坐享世界贸易果实的英国,自打败拿破仑后一百多年是从无信心危机而相较保守无为的,还要充满信心危机的德国朋友上一课:
“英国人特色就是保持距离”,的确这出名的 arm-length 传统让英国人“不只对人保持距离,连对感受都保持距离”。这句看似青春疯癫其实是开场破题:第一个层次在谈英国只想维持现状不想改变的胜利国“偏安”与“绥靖”、对比德国曾多次濒临灭亡又多次焦虑站起的“热情”与“前进”,当然在此一般观众第一个想到的是“德国即将觉醒”的民族主义幽灵?但本片谈这德国的“前进”精神时仍有左派女同学与右派男同学,而且仍有给右派男同学的民族主义一个平反:这个时代在谈民族国家、日耳曼国族也值得兴起,但迫害犹太与征服扩张?那不是我们的理想。
第二个层次的破题,则直指未来同学聚首的 1938 年九月底“慕尼黑会议”中,英国代表团与德国地主团的面对姿态。今日随着越来越多平反历史的浮现,我们渐渐都知二战鹰派是希特勒与其党羽、及其操弄的热情群众与见猎心喜的德企,但德国高层与知识份子中许多都以为不可、甚至早已酝酿反抗搞过好几次政变。其中一场史实政变计划就酝酿在“慕尼黑会议”前夕:这场和谈必须要破局、要让希特勒下令对捷克出兵并正式与英法为敌,这样我们国防军才能以“元首疯了”将带我们走向灭国之战为理由当场政变逮捕他、而且为了让张伯伦配合破局我们要给他密报!
https://de.web.img3.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1/12/06/12/17/3256975.jpg
德国务政变,英国务谈和?
这密报就是个希特勒早已拟定的“全面侵略”计画,史实是有德国外交官送到了英国亲身晋见张伯伦、但被张伯伦拒绝并压了下来而完成和谈、因此这次政变就办不成了;而本片显然就以这段“德国外交官密报张伯伦”为梗稍作修改、让两位虚构的年轻男主角 Paul & Hugh不在伦敦却在慕尼黑现场牵线晋见、当然张伯伦还是未予同意配合但本片解说了他的思量。在这角色设计下本片有个“昔日兄弟今日敌营”的浪漫张力、乍看之下也将演绎一场 Paul & Hugh“热情德国 vs 距离英国”的不同取向来阻止战争,但我看完全片后慢慢发现这与其说是对比、不如说是交棒。
剧情概要:自 1932 从牛津毕业后,三位老同学再一起度过了一个慕尼黑暑假,却在一场政治争执后分道扬镳;转眼到了 1938 年 Lena 已不知去向、Paul当了外交翻译官酝酿推翻希特勒、要找门路密报张伯伦因此找上了失联六年的 Hugh、Hugh 则一脸茫然地跟随使节团一群外交大叔踏上慕尼黑旅程。在此 Paul 很绝望地知道残酷现实必须我们激进反抗战斗、但 Hugh 仍很理想地怀抱希望认为一切都可以谈出解法来,只是好不容易让 Hugh 放下英国绅士繁文缛节与官腔伦理引 Paul 晋见后、张伯伦还是不顾 Paul 的骇人证据与绝望警语仍坚持绥靖?
难道最终这“让和谈破局”以让国防军“逮捕希特勒”的德国式激进理想、终因保持距离的英国式搓汤圆外交而功亏一篑?然而电影在这史实“破局”后剩下四十分钟的一次次“揭露”,令最天真的英国主角 Hugh 脑内洗牌看待一切都已大不同:(1) 原来失联的左派女同学 Lena 早已参加左派反对运动且因犹太身分被纳粹打为植物人;(2) 原来 Paul 是看到她下场也看到德国的绝望才决心激进反抗希特勒;(3) 原来令人失望的绥靖首相张伯伦得到密报后其实也另有盘算,而仍维持和谈并多签一个德英和议为英国争取时间;(4) 就等希特勒对英毁约才可名正言顺动员反德!
https://de.web.img2.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1/11/26/15/39/3339075.jpg
德英的对比,抗战的交棒
于是这前仆后继的“交棒”关系成形了:第一棒是女配角 Lena 热情代言的左派运动,在德国是狗吠火车送了性命但已激起真德国心悄悄觉醒;第二棒是 Paul 热情代言的右派政变计画,我们仍热爱德国但绝不走希特勒的压迫与侵略;第三棒是张伯伦保持距离代言的“绥靖政策”乍看被希特勒唬弄实则换取时间;第四棒是回到英国的 Hugh 代言英国人们慢慢意识到危机将至绝无侥幸而开始备战!尽管今日想起慷慨激昂的邱吉尔对比好好先生张伯伦都高下立判,但若真要张伯伦在 1938 就开打,不但盟军难以团结、英国恐怕会输、这“为他国出兵”也难凝聚英国民心士气呀。
本片对张伯伦的平反,一句是“即使知道和平渺茫,我仍必须尝试到底”,这句虽看似过度理想但其实更是政治现实,因为若无今日“和谈到底”哪有未来出兵的名正言顺?另一句则是“我留下多少恶名那都是小事,未来盟军能成那才是大事”,Jeremy Irons诠释下的张伯伦对历史功过早了然于胸、但成功不必在我那都只是过眼云烟啦。这部英德合制的电影虽有德国导演,但显然原著叙事还是比较认同那保持距离远观大局的“英国精神”最终能成事,只是同时也赞颂那热情前进一往无前的“德国精神”前仆后继推一把...
当然话说回来,希特勒那大胆豪赌的帝国计画又是不是大胆挑战欧洲僵固现状的一种“德国式热情”?他当然是捞过了界做出了侵略战争与迫害屠杀,跳到黄河也洗不清的,但本片也仍给他一种心怀理想大胆操盘不计生灵涂炭的描绘,绝不是近年越来越多希特勒电影的疯狂恶搞式处理;话再说回来,帝国主义数百年的英国有什么资格大义凛然为欧洲主持正义?本片也让 Paul 对 Hugh 呛了一句“你英国人也好意思这样说我们”XD 总之看看历史回想今日 (!)就是这部 Netflix新片的价值、附赠英德两国三十世代外貌演技兼具的青春小生激情交锋!推荐欣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7x8odi-OU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