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微雷] 《美国女孩》个人随笔

楼主: imlingary (台北没房子)   2021-10-27 20:58:16
应该是有一点点雷,不过主要是个人随笔,不会雷到太多。
———
我已经忘记了曾几何时观看电影都只以形式为重,
眼下只有那些作者的叛逆抵抗:氛围为上,看不懂也拍手叫好。
因此当我看完《美国女孩》时,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它就像是在说:“对呀!虽然也不是多特别,不过这就是我的记忆!”
那些周杰伦的音乐、偶像小卡片、无名小站的排行榜和拨接总是跑不动;爱的小手与发禁
、上课前要量额温。
若说艺术作品有记忆的功能,
那《美国女孩》就轻盈又厚重地把青春回忆随着新店湿冷的风收纳在家庭的泪水里头。
《美国女孩》叙述旅美妈妈莉莉因为被诊断出癌症,需要带着两个小孩子回台湾和他们的
爸爸宗辉生活。
而大女儿芳仪因为早已适应美国生活的节奏,回到台湾一时之间在学业、交友上感到挫折
无比,进而将这股挫败感怪在自己的母亲身上。
在长年国片中青少年角色过于单纯,甚至是扁平化、智障化的状态下;
《美国女孩》的可贵之处在于透过立体、写实的青少年视角探索自身认同与家庭的定义为
何。
家庭总是不完美的,但我们又知道自己正在被他们爱着,
但在被他们爱着的同时我们自身会不会又因为爱的挤压而消亡了?
芳仪也有十五岁,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有机会因病去世。
但那股做什么都不对,好像被震进异世界的挫败感让她无法对外宣泄,
只好对内将气愤全都推卸给自己的母亲;
然后寻求那根本不在这片土地上的白马,以及有时差的几行字。
而莉莉的爱也因为对死亡的恐惧和改变孩子人生的罪恶感而被扭曲至病态的地步,
原先本应该是无所求的付出都被套上了一层滤镜,都是在死前对家人积的阴德。
所以当总是缺席的宗辉出现时,
那种因为不了解、不在场,以及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不明白家为何物的焦躁,全都被化约
成了暴力。
那一场戏,从女儿的责怪,到母亲的情绪勒索,再到父亲失去权威前的暴力,母亲的自我
惩罚;
天啊,这离我们太近太近。
我们该如何客观地评论,且是在尚未意识到这是舔拭自己已合拢的伤口的前提下呢?
或许台湾真的不需要当代破锅烂瓦的半调作者电影,
那些自以为的形式主义,自以为的类型电影,都比不上诚实以告,将记忆全盘托出的真实
之作。
评分:4 / 5
作者: doraemon129K (小薛)   2021-10-27 21:18:00
很想在金马奖前看完这部,但影展的时间都有点搭不上,不知道会不会有口碑场或包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