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被偷走的童年 (2019 瑞士&德国)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21-08-17 15:37:00
本周上映的瑞士片《被偷走的童年》,谈瑞士最引以为傲的“中立”与“收容”,历代各种宗教与政治异议者从喀尔文到列宁都栖居过瑞士呢,这次则谈 1930s德国犹太人。电影改编自原著童书《当希特勒偷走我的粉红兔》Als Hitler das rosa Kaninchen stahl ,谈一个犹太家庭在纳粹掌权时逃离德国的难民日记,特别的是从一个小孩的视角用童心来谈。犹太受难者当中,真正凄惨的是身在占领区者如《安妮日记》,本片主角一家则早在第一时间就离开德国,这童心避难的历程更像英国片《希望与荣耀》,一方面体验异乡生活的酸甜苦辣,另一方面静静思索一种认同。
https://de.web.img3.acsta.net/pictures/19/09/27/11/02/0338821.jpg
海报上的十岁小女主角 Anna Kemper,就是童书作者 Judith Kerr自身经历的化身,海报上虽看似抱着一只粉红兔逃难去,但其实是出逃前夕妈妈吩咐她与哥哥“一人只能带两本书和一个玩具”、她在小狗娃娃和粉红兔娃娃中忍痛选择了小狗、本来还以为这一出逃只是几个月避避风头就能回来找小兔、谁知纳粹已经直接查封她家充公货物包括打包小兔的玩具箱!父母这些大人与纳粹的恩怨她不懂,只知道“希特勒偷走了我的粉红兔”,仿佛如台译片名般“偷走了我的童年”!
不过也是有缘, Anna 与哥哥出逃带的四本书中,有一本就是“历史名人传记”,一读起来才发现“名人的童年都很苦闷”、那我们这么幸福应该不会成为名人吧?嘿嘿嘿,结果这一趟本来几个月的避风头、从 1933 年希特勒大选掌权起一路逃到了二战后、中间待过瑞士法国最后到英国、整个童年都在外地长大都不认得柏林老家了!这样苦闷的童年“总能当名人了罢”XD 不过离乡背井的童年反而有各种新事物刺激、失根的童年反而有意想不到的新养分、尽管一辈子回不了家但“家”的概念已然不同、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也让小小心灵的“认同”更加流动而宽广。
本片谈家乡谈认同谈政治谈融合,与各地文人高谈阔论的严肃爸爸都只是配角,真正有听进孩子尔里的都是最简单概念,更多的思索不透过讨论而透过身体力行,毕竟可塑性最高的孩子往往是文化交流的大使!还好,他们这家有个重视孩子教育甚于一切的音乐家妈妈,犯著自己中断音乐事业也要投资孩子的学习,这学习尽管总是青黄不接品质也未必一流,但只要流离的人生不是一味保护孩子而能把孩子当伙伴共同面对,孩子自能另辟蹊径找到出路耕耘出另类智慧。
https://de.web.img3.acsta.net/pictures/19/09/30/14/30/2641563.jpg
逃难的童年,就是一次次辛苦的磨合到欣喜的融入、但好不容易融入后马上迎接分离:第一站分离,是自己丰衣足食的柏林大宅,在这里尽管有好环境好饮食好学校好朋友,但妈妈严正下令就是极机密的“不告而别”,以我们所知的纳粹掌权后话恐怕多半是“生离死别”,于是第一次养成 Anna 向物品道别的仪式:“厨房再见、钢琴再见、书桌再见”像是《不存在的房间》那般童言童语温馨又辛酸。第一次逃难如临大敌的只有边境关卡、过完关卡全家团圆来到遍地难民的苏黎世!然而苏黎世多住几天就知成功逃难保住生命只是个开始、重建家庭经济维系生活才是真挑战。
文明大国柏林大都精英知识份子家庭,为了家计搬离苏黎世旅馆来到瑞士小山村,这里的瑞士德语别说观众不懂连他们都雾煞煞!在柏林时与好男孩打成一片与坏男孩打成一团的Anna,惊讶地发现说德语的地方还有如此保守山村坚持着男尊女卑,教男生翻个筋斗露个内裤就被贴标签?和男生眉来眼去一下竟被沿路丢石头问候?山村女生平日拘束竟还是我城市女生野性活力?第一次寄居,给孩子打开“异质空间”新视野:这里的一切当地文化我未必通通认同,但放下自我入境随俗彼此都有新体会;第一天来处处看不顺眼的排外屁孩们、最后一天竟成依依不舍的朋友?
瑞士第一站,在孩子看不见的大人那,看似无所事事又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知识份子爸爸,其实一直沈潜以待蓄势待发,总是去苏黎世找人这边吃饭那边串门,却一直乔不出一家报社出版社给他固定发稿赚钱,家庭经济也每况愈下缩衣节食著... 不过这家爸妈从不对 Anna 与哥哥 Max隐瞒任何残酷现实。“妳的生日没派对,要在苏黎世湖上度过了”,政经阴影下的大人世界不好过,但与其大人自己烦恼保留小孩的天真、不如趁早让小孩平起平坐坦诚相待成为自己的伙伴。与现实爸爸相对的,是梦幻叔叔Julius,也许令他失望地 Anna 太早遗忘了童趣,但提早长大不算童年吗?
https://de.web.img2.acsta.net/pictures/19/09/30/14/30/4073803.jpg
第二站法国,爸爸终于在巴黎找到工作有固定收入!只是巴黎新家公寓超小比过去老家佣人房还小,而且巴黎这里吃的起司是臭的 XD 本片 Caroline Link拍的童心一切以直接的感官出发,每到一站先尝当地食物尤其是欧洲各有风味的起司,能够学习适应起司必能慢慢适应新生活。这里的巴黎显然取景布拉格,也许远距是花都但近距拥挤又狭小,高消费高房租与趾高气昂的房东,四处有金发德奥学生都令人草木皆兵以为是纳粹... 在巴黎有了收入开始事业、但生活愈发拮据真正体验难民的绝望,然而跟着大人面对“失落”也是成长的一课,而且孩子往往比大人更有希望呢?
巴黎是文化通达的希望之都、也是社会世故的现实之都,如何在苍凉现实下建立虚拟的“希望”,突然间成了比面包还贵重的精神食粮。辛苦的妈妈抛弃了钢琴、需要一点虚拟钢琴与文化口味时时记着音乐家身份、沈潜等待放开心胸终有一天能弹到真正的钢琴!哥哥 Max从不会半个法文字开始进入了如丛林般的巴黎公立高中、努力适应终于交上朋友竟连张一起出去的电影票都买不起?总要爸妈另配蹊径给一点惊奇的福至心灵。巴黎蜗居岁月最丰美的精神食粮是来自家乡的明信片,但当家乡德国每况愈下明信片开始报忧甚至报丧时,只有画饼充饥的巴黎铁塔可以解放心灵吗?
电影渐渐从对外物的喜怒哀乐与得失、渐渐转向回视自己的内在:我们过去是柏林知识份子社会地位高、怎么没多久成了难民还如过街老鼠被嫌东嫌西?难道一切只因我们是“犹太人”?到底犹太人有什么原罪、哪些犹太人给欧洲人坏印象?那不是我们可以掌控的,我们能掌控的只有开大门走大路当个与人为善的犹太人:我们对法国人心存感激礼尚往来、心怀犹太教但也心念德国过圣诞节唱 O Tannenbaum 、看见金发德奥人不要一味当他们纳粹而要以热情回应冷漠、甚至无关族裔的“文人相轻”之冲突习气也需要破冰化解!家里每人都有自己傲气,但靠彼此就能互相解结。
https://de.web.img3.acsta.net/pictures/19/09/30/14/30/2569794.jpg
身为家长观众看这种儿童逃难片,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失学”,本片 Anna 妈妈宁放弃钢琴也要换得孩子的教育、一家难民给孩子上学也要上最好!当然这最好还是要有所妥协,哥哥 Max上了公立中学拼学业,Anna上了教学照本宣科的社区中学宛如修女院 XD 但学校教基础知识尽管古板、Anna的难民人生异质经历却能将基础知识触类旁通,譬如一个拿破仑也能有德法犹太的不同评价?这“难民人生”的开花结果,还在一篇日常的学校作文“我的一趟旅行”,但见一般学生早已振笔如飞快快写完,Anna却抬起头来咀嚼这一路点滴... 人说“旅行就是最好的学习”在此见真章!
本片背景是逃难,一路上见过很多人得很多帮助,最后一站前往英国“又一次鸡同鸭讲、又一种难吃起司、又一次适应学校、又一个全新语言”即将遇上的趣味挑战令人津津有味还想看下去!但想到这一路上的人们终将沦陷又不禁怅然... 毕竟说难听点这就是一家二战前夕率先开溜的幸运儿故事 XD 也许在旅程中间这些“难民”亦有诸般挫折与低潮,但只要全家一起抱持希望终有拨云见日的一天;而对人格养成阶段学习飞快的孩子来说,逃过几个国家就成为几个国的人、与每个地方截长补短有所学习也留下印记、更重要的是心胸宽大超越国家民族宗教等壁垒成为世界人!
本片导演是 Caroline Link,台湾观众也许不少看过她老片《走出寂静》与《冰淇淋的滋味》或是近期《我出去透透气》,应该对她擅长的“童心视角”之生动活泼已经不陌生;而和这次《被偷走的童年》最有呼应的应是其旧片《何处是我家》,同样也是犹太裔德国作家童年逃难的自传原著改编、旅程同样有笑泪甘苦全家齐度过、都有触类旁通的孩子适应极快甚至引领大人、到最后我的家已不限原乡而是世界人?这样的“犹太难民”童趣电影,她竟在 2018 再拍一次《被偷走的童年》,是否能为收留难民已疲累冷漠的德国与欧洲社会再打一剂强心针?虽然渺茫还是要希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Ng1OCFGbr8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