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潜水已久,这篇是本来刊在 BIOS monthly 的“弄脏电影史”专栏,
看到前面有人讨论这片,就顺手贴来希望能有机会让更多
朋友认识这部牟敦芾导演 1970 年就已拍出的经典~~~
─
【半世纪以前的出柜宣言——
破解《跑道终点》遗留的牟敦芾密码】
文长,图文好读版:https://bit.ly/3fIHj1G
“弄脏电影史”这专题,策划阶段正值东京奥运时期。我这从小没什么在运动的同性恋,
竟也设起闹钟,认真追起台湾选手十年一刻的动人画面。一切其实是以不太正经的“歪读
”为起点:先是澳洲橄榄球员泡水的养眼照片,到我国羽球金牌“麟洋配”的各种幸福瞬
间。
今年也是最多出柜选手的一届。从场边织毛线的跳水金牌 Tom Daley 到颁奖台上抗议的
非裔美国铅球选手 Raven Sanders,LGBTQ 选手至少 180 位,人数是里约奥运的三倍。
将奥运“掰弯”一点点,确实也为吾人小辈多找到一种亲近运动的切面。一如我想从本届
开始,宅宅们将更有兴趣关注射箭。
与此相似,弄脏电影史,目的不在说台湾各路经典的不是,而是想帮觉得自己与“老电影
”“国片”格格不入的观众们,在回望解严前的电影史旅程中,找到气味相投的位置。或
许,我们有幸能捞回几部被遗忘的钻石。
什么是我最在意的国片?当然是在台湾电影有史以来产业气氛最低迷的 Y2K(为各位弟妹
写个注,这三字指的是你们可能都还没出生的西元 2000 年)时期,仍能以《十七岁的天
空》、《盛夏光年》等电影撑起场面的同志片。
我国“名正言顺”的同志电影史起点,多只溯及虞戡平导演改编白先勇小说的《孽子》。
那是解严前夕的 1986 年。我们不妨放宽一点界线,重新阅读几部“有潜力”的黑白老片
,看看各位能否开启 gaydar,身有“同感”开天眼。
这一篇,我只介绍一部片:一部我在东奥期间重看后,惊觉先前我有看等于没看,甚至可
能错看,想通后激动到自行超越专栏字数上限,只为求更多朋友愿意 Google 一下找来看
的电影。早在《孽子》上映十五年前,1970 年的《跑道终点》——小彤和永胜——我们
的两位国中小哥哥就已上线。
■ 异口同声的大师经典,众说纷纭的“同性恋”
与后起之秀新浪潮电影对照,听过《跑道终点》的观众之少,与电影展现的高超水准完全
不成比例。这部本该成为影痴们耳熟能详的划时代经典,竟在冰库度过没没无名的五十年
,直到 2018 年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TIDF)才重见天日。或因如此,深藏于本片的密码
,至今仍未被完全破解,值得我们重新发现──
人物设定乍看老派。体育好、家境不好的李永胜,碰上数学好、家境好的姜小彤。小等一
下,为免“小彤”二字可能无法建立起与男孩的直觉关联,我以下称那位爱跑步的男孩“
永胜”,擅长珠心算的则容我改叫他一句“彤弟”。
影展手册的剧情简介这么写:彤弟与永胜两人镇日玩闹在一起,形影不离。而永胜在练跑
时意外猝死,让在场的彤弟悲痛自责,双方家人的不谅解以及失去挚友的孤寂,迫使他走
入黑暗。
关于永胜与彤弟的关系,说他们是彼此的挚友,我想看过电影的都会同意。但“兄弟情义
”是否有更进一步的“异男忘”或“同性情欲”,大家的诠释多少有差异。
影评郑秉泓在一本书叫《看得见的记忆》盛赞本片,通篇却微妙地只字未提“同性恋”。
参与本片演出的资深演员刘引商,时隔五十年后有机会看见本片也说,里面不过是非常单
纯的男孩子玩在一起,哪有什么人家说的“同性恋”。
刻意回避,多少是为了回应江湖谣言。坊间传闻,本片 1970 年被禁演,是因为里面出现
“同性恋”。电影前三分之一的一场关键戏,彤弟对着永胜喊──“林小华说我们是‘同
性恋’。”──就只这么一句,让许多人积极肯定这部电影,突破我们以为戒严时期同性
恋绝不会出现在大银幕的禁忌,认为是台湾电影少数勇敢闯进同志争议议题的先驱。
如果这就是《跑道终点》全部的重要性,那也难以激起我力推它的动力。毕竟以“否认”
同性恋来“处理”同性恋的电影,古今中外遍地:1961 年的美国片《双姝怨》,略删几
句,就顺利通过审查在台上映;台湾导演李美弥 1980 年的《女子学校》,也比《孽子》
更早被人指认出,有以“姊妹情谊”或偷渡或消音的“同性恋”。
这都不足以形容《跑道终点》。我要说,正是因为导演与编剧娴熟包装与暧昧,才让冰在
片库数十年的这部片,成功守住导演的秘密,却也埋没其超越时代的意义。
只要各位转变观念,回头捕捉电影里一个个小细节,我们最后会发现,早在五十年前,就
有导演拍出这么一部“出柜”宣言,一场至今仍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实践。
《跑道终点》是我所见过处理得最早也最深刻,对白与故事铺陈皆令人惊艳的台湾同志片
。本片已可见许多台湾同志文学的原型,更有满到溢出来的心酸与浪漫场面。让我们从最
直接可见的“同性恋”开始,一起细读导演如何趁这三字光明正大出现时的七句台词,埋
下各种“说”与“不说”的暧昧,只待有缘人细心品味。
■ 啃口你的脸,让你变成同性恋
彤弟与永胜一日决定比赛:看是你的珠算算得快,还是我的飞毛腿厉害。这是一场快手与
快脚,各要解决十题珠算与三千公尺的竞赛。比赛开始,算珠算的彤弟找了个时间点,抛
出那句:“林小华说我们是‘同性恋’。”
永胜边跑边喊:“‘同性恋’?什么意思啊?”中文的多义,常让人看字幕会错意,除实
际看片听语气,也可参考底下英文翻译:What’s a Queer?永胜这句的语意显然不是“
林小华什么意思啊他!”而是在问:“同性恋是什么啊?”
一个短沉默(反映彼此刻意装傻的互相摸索)。跑步中的永胜再补一句:“他妈的,明天
有他好看的。”显然经过几秒,他已能听文会意,知道“同性”加上“恋”所代表的含意
,以及这关系当年可能有的负面意义。
算数学的彤弟听到这儿,接着喊:“你不要去揍人家。”有种乖宝宝的善良,更有种明确
接收到保护与安慰后,得了便宜卖乖的兴味。
跑步的回得更有趣:“我要在他脸上啃一口,那我跟他也是同性恋了。”我小时候有听过
男生女生牵手会怀孕,倒没听过啃一口就出柜是什么概念。而且,“啃”脸究竟是什么画
面?
不管了,算数学的正面回:“我也要啃他一口~”。跑步的竟一个反手秒回:“你不怕他
脸上满脸的青春痘?”一方面是开呛那没事搞事的林小华无误,另方面或许也有点小小吃
醋的暧昧,否则怎么前一秒自己说要“啃”就没在怕?
仔细想想,永胜对林小华的“报复”方式实在特别。有人没事说你是同性恋,你会怎么回
?永胜的回应,其实一点都不“直”观。他并不是先默认“同志=不好”→你说我同志→
我就揍你的那种回应方式。
他“报复”的方式,竟是想把林小华“啃”成同性恋:某种程度上搁置了同志=好或坏的
判断,目的与手段只是让对方能对同性恋有所同理与体会。这种并非“直”觉的回应方式
,默默隐含永胜对“同性恋议题”的进步与友善。
关于这七句台词,即使去掉我诱导性十足的说明,至少我们能学到一招暧昧技巧与对话之
术是──跑步的永胜,其实从头到尾都没有正面回答(遑论否认)彤弟一开始抛出的问题
──“我们是不是同性恋”。
只要曾身陷“异男忘”的小 gay,大概就能体会,只要对方不说破,不拒绝,这样的一来
一往,就能让我们从中体验凡事皆有希望的准恋爱滋味。这一点,我会说明,真的是导演
刻意铺排于此,先喂给我们的一点甜头与暧昧。
■ 从裸泳到田径的“同志奥运”
如果各位有心如此“歪读”这部片,那么其实全片早在前三十分钟就已埋下了各种伏笔。
这些伏笔,更可能全面翻新我们该如何解读本片结尾。电影片头,是一片黑暗中闪烁的两
道光,那是正准备从矿坑隧道回头走出的永胜与彤弟。黑暗隧道,是彤弟警告永胜不可告
人之处,更是永胜口中“咱俩发现的世界”。两人之所以没真的走进去,是因为彤弟说里
面深得不得了,根本没有底。有点败兴的永胜出场劈头就骂,“他妈的,我真恨不得把我
的胆子分一半给你。”
文诌诌的台词和暗喻,各位大牛如果一开始还参不透的话,下一场戏马上给了你肉体变现
:两人直接在溪边全裸晒日光浴。一个笑对方屁股长痔疮,一个笑对方包皮过长。非常之
中二(啊他们也真的就国中生),但也无意间流露,两人目光已随自身角色停留何方。(
别看漏了镜头给各位观众的福利,只是国中生还未成年,你各位请多注意)
紧接着是《囍宴》般的“媳妇见公婆”场面。裸泳结束后,李永胜带着彤弟到他家开的面
摊。哦,原来不只双方情投意合,家长也买单。准婆婆给彤弟加了颗卤蛋,还跟孩子的爹
称赞这功课好的朋友交得真是赞。
下一幕台版《断背山》。喂牛吃草的彤弟,碰上把牛群全踢走后,直接翻墙烙干的超中二
永胜。牛躲得一头不剩。彤弟愤而追上去,两人动真格,在泥浆地里扭打成一团。有的异
男看到这,想说这不就真的火大打架吗干。但是经过东奥时期各种谜因粉专对男子柔道与
角力的“腐力”全开,相信各位已不难体会,两个男子近身肉搏的时刻,在“有心人士”
眼中潜藏着浪漫与暧昧。
山头吵,海尾和。接着来到台版《碧海蓝天》。波涛汹涌,这是一望无际的两人世界,玩
累了就回到岸边。两人拿出便当第一点,不是自己低头猛扒饭,而是先给彼此夹菜送温暖
。幼稚的彤弟从永胜书包偷出一纸作文,上面写的是他想及早看见爸妈从面摊开到面店的
心愿。接着就是为了讨回那张纸,两人开始在大海中追赶跑跳碰的画面。人生要是能与奥
运选手有这两小无猜的幸福片段,我想那是许多小gay此生无憾的浪漫。
再来是一段重点。两人就读的国中要开学。所谓的操场,只是什么都没有的一片田。整个
至善中学,男男女女同学们一起戮力重建校园:绑足球网,画自己的篮球框,犁田翻土是
为了让后继者能在此跳远。就说东奥时期重看这片特别赞,这片段简直像极我国体育环境
的预言,在一片组织的烂泥地里,胼手胝足打造出自己舞台的最大功臣,始终是不分男女
的运动员。
不过,眼尖的朋友看了片会发现,我们两位小哥哥对此可不满意。男男女女的团体行径里
,并没有这两个叛逆小子的身影。他俩刻意躲在铁丝网旁,更啐著那群人不知闪了没。这
两个人想干嘛?他们跟大家格格不入。他们要等操场都没人,去重画自己最喜欢的跑道线
。
这关键的一刻,导演牟敦芾给了个全片最用力设计的画面。两人为齐心画跑道,在银幕上
第一次有了手握手、头碰头的连结。只要你愿意违背昔日党国的意志,将至善中学校训中
的“守恒勇善”,变成今日早已习以为惯的“从左往右”看。牟敦芾早已在这画跑道的起
点,赐给他们电影世界里的“永恒”。
■ 哑巴与同性恋啊,谁才是苦难的祸源?
永远有多远?总是同性恋最能体会人世间的一切无常与善变。
青春与死亡相连结。遗憾正是发生在永恒的起点:他们自己画的跑道线。我说导演在珠心
算大战飞毛腿那场同性恋的争辩刻意施以暧昧,目的是回忆越甜,对比后的心碎时刻越会
令你泪流满面。
彤弟赢了。他跑向永胜,兴高采烈地要跟他跑到终点。后面的悲剧全世界都已预见,就他
一个人没发现:不祥的心跳音效与永胜已跑到扭曲的脸。
永胜死了。剧情虽略带狗血,所幸来得极早,全片才三分之一不到。导演是要告诉我们,
他要处理的重点,不在前半小时的两情相悦,而是后面这一小时,彤弟这“祸源甲”,其
电影中的余生如何持续为永胜的死忏悔。同性恋与罪,还有什么比这更常见的搭配。
姜小彤的赎罪之旅,剧情走向没离大家想像太远:昔日最疼彤弟的李妈开始恨他,倒是李
爸出面挺他。功课好的他开始失常,而原生家庭的爸妈,一会担心他,一会拿成绩压他,
但看见自家贵公子竟在狂风暴雨中帮李家推面摊车,还是忍不住冒着风雨下车帮他们一起
拉。咻一下 time flies,彤弟终获接纳,好不容易李家的新面店也要开张,一切看似就
要回归日常......
关于这部片的电影美学,许多评论早已发表,不敢掠美于前:几段蒙太奇交叉剪接值得细
细品味,也有人指出,后期配音的配音演员声音太老成,是本片的败笔与硬伤。读过《毋
甘愿的电影史》就能体会,之所以都得配上那足以毁了全片的“标准国语”才算“国片”
,以及我国迟至 1989 年《悲情城市》才能以同步录音技术拍出一整部彩色剧情片。这拖
累台湾电影发展的技术迟滞,实是党国体制厉行国语运动所致。
扯到《悲情城市》,是为了引出《跑道终点》中许多人忽视的关键:一位哑巴。当彤弟独
自一人来到永胜墓前,在一旁默默看着他的,是一位本省籍农民样的哑巴。是他给了彤弟
扫墓用具,而在许常惠作曲、黄明正弹吉他的配乐掩盖下,我们看见彤弟不断地向哑巴诉
说关于永胜与他,他那永远不敢对别人说的话。说得愈多,镜头就将我们退得愈远。
台湾战后几项重要社会差异,从剧中两个家庭明显有别的“阶级”,到本片主题核心的“
性”,导演也用这两家人以外,唯一一位重复登场的哑巴角色,说明他绝没错过最关键的
“省籍”。在本片出现的本省人不会说话,是个哑巴,却最能同理同样边缘的彤弟。
哑巴的第六次“出现”,是剧情最末,当彤弟备受冲击,想去扫墓,主动先来找他。原本
在家遍寻不着他,后来才看见那亲切身影出现在山坡下。彤弟喊了句“老先生”,想不到
那人一转身回了句“干什么”──用标准到不能再更标准的卷舌国语冷答。从没有过那么
一句话能如此浇熄彤弟,原来他不是那位哑巴。
一位哑巴,一句话。导演早在 1970 年,比《悲情城市》更早示范如何只以简单一句话,
说明这故事一点都不简单的复杂。
■ 他有话要说,只是“不敢跟你讲”
拍出这么一部电影的导演究竟是谁?他叫牟敦芾,最后一字读作“废”。
他从小就混永和竹联帮。讲混太简单,根据警备总部新出土的档案,他是比陈启礼的辈分
都还高,列位“掌法”的创始伙伴。
台湾影痴们记得的,是他就读国立艺专时期在纪录片《上山》被录下当年女友黄贵蓉怎么
形容他,她说他是 Director or Death,不当导演情愿死。
其实牟敦芾一开始最想当的是政治家。晚年移民美国的他,在 2010 年一次以英文接受的
访谈说自己求学阶段就投书骂国民党,有心投身政治。但在台湾这样的威权国家,他爸告
诉他,想报国,就得投靠蒋经国。这就是我国政治文化的传统。
牟敦芾觉得这什么狗屁道理,他决定不当政治家,要办报办媒体,能监督政府以改变政治
的那种媒体。他爸说小牟你好棒,不过真可惜,台湾报纸也是有报禁。他想了一圈,最后
才决定拍电影。他并非喜欢电影产业的虚华而已,他是真的有话要说:I wanted to send
a message to the society。
其后他读国立艺专毕业,但真正教会他电影的地方是电影院。他是怎么学?答案就是不断
看片,而且是不断重看同一部片。像是黑泽明的电影,他说他一个礼拜泡在戏院看了二十
遍!他还偷塞钱拜托老板让他带走一晚电影底片,回到家一格一格看,直到每一颗镜头都
背起来想清楚了才甘愿。
他是这样看待电影,我们也应同等用心解读他精心布置的电影。为了能够拍片,他甚至成
功说服过比他更有钱的朋友回家叫老母卖田,只为买一台八米厘摄影机为电影来奉献。过
了好几年,他朋友还是见他一次呛一次:还不都怪你,害我们家现在没得炒地皮。
后来旅居香港和美国的他,在台湾只拍过两部片,《跑道终点》,以及前一年的《不敢跟
你讲》。他专访时答得有些简略,他说《不敢跟你讲》1969 年因暗讽我国没有言论自由
而被查禁。事实上,根据档案,电影在审查过程中只有略删几段即准演,根本不是禁片,
还赢得当年金马奖最佳童星奖。之所以没有公开上映,不是因为审查,纯粹是因为卖相差
。观众不是爱看台语电视剧,就是爱看彩色国语片。一部讲教育现场的黑白国语片?抱歉
,没有戏院想让你上演。
离开台湾后的牟敦芾,以“禽兽导演”出名。代表作有在香港邵氏出品,大家说充满性爱
与暴力场景的剥削电影(如《打蛇》),以及离开邵氏后,将其暴力美学实践得更自由也
更彻底的作品(如《黑太阳 731 》)。他后来拍的,都是些极易引起观众不适的邪典电
影,才会吸引全球为他瞠目结舌的小众影迷聚集。
像侯孝贤或杨德昌等新电影,他绝非拍不出来,只是懒得去拍。毕竟,他早在 1970 年就
已拍出《跑道终点》,至今仍成功以五十年前的影音画面,能让不同观众解读出完全相反
却都言之成理的感言。还有谁更能比他掌握那总要模糊暧昧,让各位随随便便都能投射生
命经验的艺术面,而我们总说像这样的作品才算“经典”。
中国豆瓣论坛上,有看过《跑道终点》的人说这转向真是可惜。与其说可惜,我倒觉得他
只是不想再重复无聊把戏。毕竟,我想他拍过的电影,大半至今都还没人有机会解出他费
心布置的谜。
■ 重新解码牟敦芾:“歪读”才是正轨
在我看来,解锁电影密语的关键,正是细读电影首尾呼应的每一个细节。本片结尾,是彤
弟回到矿坑,走进深不见底的黑暗深邃。影评郑秉泓 Ryan 誉其为“整个华语电影史上最
绝望的一刻”。他说他从来没在华语电影中,感受到如此心死的痛彻心扉。只是不以同志
议题为本片关键的他,说的是挚友因己而逝,终生赎罪仍无法获得内心宽慰;少年成长阶
段的苦,大人无从理解的那种悲。
我第一次跟众人一起看片也是这么体会。只是自己在房间一再重看,发现借由“歪读”─
─把同志议题视为真正贯串本片的母题,更能帮助我们重新解压缩本片的丰满涵义,解开
几段我初次看片时候总觉得卡卡的逻辑。
彤弟的赎罪之旅,原本在电影最后十分钟,就能迎向美好结局。剧情急转直下的设定,在
许多人看来,是一次有点过头的 melancholy。那是在李家终于摆脱旧面摊、成立新店面
,李爸李妈与他俩早已视如己出的彤弟,三人一起协力,挂上招牌的关键场景。“要是永
胜能看到了那该多好”,李妈转头对彤弟说那么一句:“多亏你帮忙,这也是永胜的心愿
。”没想到惹得彤弟一时深陷回忆,不小心松手,把招牌“永胜面店”四字摔成满地玻璃
。
有人说,这心愿指的就是海边彤弟朗读永胜的那篇作文,要让爸妈开新店面。彤弟是感伤
于在这永胜已经缺席的家庭,自己终究不能代替。这种直观解读,或许有些粗心。彤弟的
人设向来贴心,除非是中邪,否则哪可能这关键场景不留下来收拾残局。就连一句对不起
,讲的时候也没看李爸李妈一眼,直盯的是招牌上“永胜”二字这碎玻璃。
旁观的路人观众,可能早已遗忘电影前三十分钟几句看似简单带过的话语。但这是牟敦芾
的电影,这是作为当事者的彤弟。当彤弟也喃喃自语道:“永胜要是能看到有多好”,他
脑海中还会想起的遗愿有什么?那或许是永胜一出场就说出的第一个心愿。记得吗?永胜
一开始就说,我多想给你我一半的胆,愿意随我挑战那黑暗。永胜原来是在告诉你,爱真
的需要勇气,梁静茹这首会红实在有道理。
原来,是小彤弟弟始终活在自己小世界,自以为苦命女。他到这时候才了解,所有暗示早
就藏在他们相处的每一个小细节。从头到尾,故事之所以没能顺利走向幸福结局,是自己
真的没有勇气,承认这从不只是暗恋未果的“异男忘”而已。当他愿意勇敢面对,收下永
胜早已多次告白的痕迹,这才旁若无人似地,对着那永胜“玻璃”(这已是眷村六、七〇
年代指涉男同志的黑道行话)说出对不起。
牟敦芾还多添一笔。彤弟回到家里。上次那个还愿意下车一起帮忙推车淋雨的父亲,不意
外地再度恢复成拿着满江红成绩单对他质问的家庭压力。彤弟冲着他爸,爆出他这出戏最
长一串批评——
“小孩子要努力用功,争取好的成绩,作父母的才有面子,将来才能成大功、立大业、赚
大钱;凡事要辨别是非、明礼尚义;食不言、寝不语;生活要有条理,奉公守法,作一个
规规矩矩的好国民;造福社会,为人类谋福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碰到不好的事情要
离开远一点,免得惹上麻烦;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台湾电影史从没一部电影这样挑战那些党国时期遗留至今的各式格言体。只是跟上面那串
格言体对着开干后,彤弟下一秒的感慨,竟是收在“永胜的死,是他自找的,活该。他该
死。他该死。”这句话绝不是在发泄后冷静下来,说服自己该看开,否则彤弟真是翻脸跟
翻书一样快。所以,我们应该如何解读这场戏?
当一切该骂的都已骂过,牟敦芾真正的重点,永远是藏起来没说,或指桑骂槐的那一点,
从传宗接代、行为仪态、交友举止,一切都按规定表现的“异性恋常规”,才是关键。读
不懂这点,你就像听见“食不言、寝不语”时候困惑到一头雾水的小彤爸妈一样,不知道
自己真正扫到的,是儿子决定面对自己身分,挑战异性恋常规的风台尾。
正因如此,彤弟才会在发泄后接着说“他该死”。此时,彤弟就是永胜,他们都是同志。
彤弟真正在说服自己的决定,是当这个异性恋常规牢不可破的时候,我们只能去死。紧接
在后的,从回望永胜坟墓到走进隧道前,小彤的最后告解是我们必须细读的关键。
“永胜,我实在没有办法,好像做什么都不对。记得以前,我们谈到对父母的态度问题,
有时候觉得应该依顺,有时候又觉得,应该建立一些自己的性格,但总是弄不清楚,在什
么时候该做什么。”
如果你至今仍参不透该怎么对牟敦芾“借此喻比”的艺术手法进行破解,最后的机会,就
是别看中文对白。为了免受审查制度与社会保守常规的威胁,电影的中文对白总刻意显得
迂回。那该看什么?请倒退,专注于牟敦芾特别设计的英文字幕(这也是牟敦芾的电影与
同时期其他黑白片最不同之处,他刻意加上英文字幕),重看一遍。能够“同理”,你就
能读懂牟敦芾。
你会发现,那一句“应该建立一些自己的性格”,想讲的是 We should be ourselves,
而“总是弄不清楚”,则翻得更为直白,牟敦芾真正想说的是:We can never keep stra
ight(我们无法总当个“直男”,指的是异性恋)。事到如今,我们实在没理由以后处理
这部电影的时候再不谈到 gay。
■ 半世纪以前的一场“出柜”宣言
从《不敢跟你讲》到《跑道终点》那一年,正是牟敦芾与他妻子婚姻的终点。
即便不是亲身经验,牟敦芾在《跑道终点》对 LGBTQ 议题反省之深刻,绝对也已领先他
的时代好多年。我的立场是,即便他“不是”,他也非常懂得如何说好一个“深柜”的故
事。让我们继续以酷儿眼,读完小彤对永胜的最后告解,理出他想说的重点。
“跟他们谈,他们说我们是小孩子(treat us as children always)。不跟他们谈,又
说我们孤僻(weird)。反正一句话,除非你不遇到事情,一旦发生了问题,什么都会不
对了(If something happens, then everything’ll go wrong.)。”
抢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1973 年将同性恋“去病化”以前,牟敦芾就说,同性恋不是性变
异。同性恋的认同,也不是什么孩子还小,搞不清楚状况而已。就像我自己,其实从幼稚
园就很清楚自己是个只喜欢男生的同性恋。
牟敦芾则非。他风流倜傥,交往过的女友全有些地位。前妻黄贵蓉,是纪录片《上山》拍
摄时期的同学,两人育有一女。这段婚姻,众人说是因为约莫三十岁的牟敦芾,与二十出
头岁的恬妮(恬妞的姊姊)搭上而收尾。但这新恋情也很快来到终点。分手时也很特别,
两人更联席公开举行记者招待会,举杯庆祝道别,成为娱乐报章媒体的焦点。
“今天的白,说不定就是明天的黑(Everything is so changeable)。世界上一切的是
是非非,都会因为时间、地点和人的不同,随时改变(All depends on the time, place
, and people)。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也弄不清楚。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弄清楚了
(But I don’t want to figure it out anyway)。”
拍完《跑道终点》,牟敦芾获得机会,飞到美国纽约,又在欧洲和中南美洲绕了一圈,差
点成为我国第一位在玻利维亚拍片的导演。直到 1977 年,牟敦芾途经香港,才被邵氏拦
下签约,重新开始拍片。他那时拍拖的对象,是赫赫有名的演员胡茵梦,两人甚至曾有婚
约。无疾而终后,胡茵梦后来才对李敖的求婚点了头。
牟敦芾倒是很快找到他此生的 soulmate。她叫顾植玲(Chih-ling Koo),又名顾植,牟
敦芾都叫她 Linda(莲达)。在泰国出生的她,祖父是外交官顾维钧,从小在美国长大。
博士毕业后在香港任教,26 岁的她,认识在邵氏拍片 37 岁的他。两人闪电成婚,吓坏
身边的大家。Linda 念的是 U.C. Berkeley 的医疗人类学,同时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社
会学系和香港大学社会医学系。朋友们都问向来留着一头短发、坚强独立、一丝不苟的 L
inda:你原来不是挺“妇女解放运动”的吗,怎么会步入婚姻嫁给了他?
在 1978 年一篇牟敦芾自己写于《时报周刊》的文章,篇名为〈安于每个存在的刹那〉,
他转述 Linda 的回答,她说:我现在还是啊。妇女解放运动并不是不要女人作家庭主妇
,也不是要女人走出厨房,而是在这社会中,如果她有能力做总经理,就该用她做总经理
,不该因为她是女性就抹煞她的能力。光从这段话流露的思想,不难想像,这两人为何会
这么搭。
后来,顾植玲指控社会医学系同事林大庆抄袭,法院都已裁定林大庆确实侵犯版权并驳回
上诉,港大校内专责小组调查后仍指林并无抄袭之嫌,她内心正义未能获得伸张。那是 1
995 年,牟敦芾同年替人捉刀执导《血恋》后,两人决定离开这个伤心地香港。从此定居
美国,直到 2018 年牟敦芾病逝,安葬于顾氏家族的纽约墓园。两人婚后并无子女。
这段婚姻虽来得突然,却能够相知相惜超过四十年。其实,牟敦芾当年就写:“我们都经
历过许多事,我们的结合,已不是仅凭‘冲动’就草率决定的。”
所以你还想问牟敦芾本人是不是双性恋?I don’t want to figure it out anyway.
■ 最终“告白”:或许我们都应该多看二遍
“可是这一次的事情我是知道的,我不能代替你,就如同你不能代替我一样。所有我做的
事情,今天是黑的,我想,明天仍旧是黑的。这一点将不会改变(All I have done is b
lack today and it will always be so. This will never change.)。我算是理出一点
头绪来了(Finally I think I’ve figured out something)。我想,我想我是懂了(I
think I come to understand)。”
关于《跑道终点》,至少有几件事情,我们是知道的。这段结尾的告白,说的不只有过去
从表面读来,国中男孩无法理解世道何以如此而决定自杀的困惑而已,我们更有“潜力”
能从中读出,任何一位前异性恋(容我提醒,我没说这就是牟敦芾,创作真的不直接等同
于生命经验,但至少他确实非常能体会),或许正因为那充满巧合的人事时地等生命际遇
,而“从白转黑”的出柜宣言──尽管未来有可能改变,至少我们相处的那几年,曾经发
生的一切,是黑的,也是真的,将永志不变。这,才是他最终“告白”的重点。
大家老说牟敦芾在台湾拍的两部片都被禁演。错,《不敢跟你讲》没有。而我们从文化部
影视局目前所藏的电影审查档案,也没能查见《跑道终点》的电影片申请书。或许能从前
后几年的禁片名单捞出资讯,但也不无可能,这部牟敦芾 1990 年 9 月亲自捐赠给国家
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典藏的“实验性作品”,当年拍完后根本没循规则来送检。
因为,牟敦芾当初拍这部片的目的,从来就不是让它能循商业机制上映。1970 年,所有
人拍的都是彩色国语片,此前已有《不敢跟你讲》没人愿意排片的前车之鉴,这时候还说
拍黑白国语片想赚钱,根本就是来骗。
我猜想,或许正如他曾经成功说服朋友卖田地让他拍片,他也曾成功说服好几位金主(别
看漏了,电影一开场的 credits,列的是五位“赞助人”而非投资者),让他拍部自己真
正想拍的电影。
这部私人电影的目的,是要给自己交代,给才刚出生的女儿一个父亲何以缺席的解释,以
及给那无缘爱侣一段最终告白。若非如此私密,我想没道理牟敦芾会任性到把他刚出生女
儿牟佳的姓名,挂成本片的艺术指导、剪辑(与剪辑师黄秋贵共同挂名)与编剧(另一人
姓名是苏光勲)。
直到 2018 年,电影才在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登上大银幕放映。前妻黄贵蓉、好友黄永
松、演员刘引商(饰演永胜母亲)、昔日就读美国学校、跟同班同学被抓来演戏的素人演
员蔡笃元(饰演李永胜)皆特别出席。映后座谈,四人都说自己是到 2018 年才首次看过
这部片。她们说,从这出戏,看见当年两个小男生的友谊与“义”,看见六〇年代那时候
大家都很纯朴,对生活很有希望的模样。
或许,他们仍未理出牟敦芾导演与苏光勲编剧在故事中深藏的另一层涵义。
■ 性是驱力:牟敦芾是个老司机
故事与他们说的完全相反。曾经我也以为,“出柜”就是这部电影的极限,就是戒严时期
男同志生活最大的“秘密”。我错了,而且错得彻底。
六〇年代绝没那么温良恭俭让。后来被人敬称“禽兽导演”的牟敦芾,也不会满足于“清
纯学生样”。那只是牟敦芾刻意以许常惠的作曲和黄明正的吉他,在五十年后勾引我们停
在某种对于六〇年代不切实际的“乡愁”表象。
“破案”的方法,就是一再看片。绝不要放弃去思考那些“不合理”的细节。有许多导演
确实拍片随便。但他是牟敦芾。那些“不合理”的设定、“太夸张”的情节、“小寡怪怪
”的地方,其实都是他刻意安排,让观众得以破解“牟敦芾密码”的关键。
如果你已满足于“清纯学生样”的乖乖牌幻想,不想受冲击,请跳过这三节,直接看结尾
,也会很愉悦。如果你愿意“弄脏”历史、直视“黑暗”,那就准备好,带你上车看。
脱衣服,是关键。永胜与彤弟老爱脱衣。最不合理的一次,是画完跑道后到那场致命比赛
前,他们去了趟黑暗坑道,又想试着“进去”。永胜看着坑道内说:“好冷啊!天然冷气
嘛!”无视本句话的逻辑,下一颗镜头接的竟然是彤弟超开心脱衣!?你就该警觉:没穿
衣服的时刻,案情并不单纯。让我直接告诉你我的大胆推测,牟敦芾藉脱衣服真正要讲的
是,他们正准备“开干”。裸身就是性爱。
为何跑来坑道干?坑道门口的告示牌,画著好大一个骷髅头。那讲的是“毒”,他们正准
备嗑药嗨干。彤弟怕自己孬,没勇气深一点,特别先买了在其他情境下超不合理的“毒蛇
胆”自用,说这样就能深一点,不用脱累你(be a drag)。问永胜要不要来一点这玻璃
瓶装的液态毒蛇胆,永胜说,他才不用这东西,他只需要进隧道里,那个好冷的“天然冷
气(ice-box)”。
两人衣服都脱了。进去前,永胜丢颗石头进隧道听听看声音有多深,那音效声这次长达十
秒。彤弟再次孬掉,因为怕“这一次进去永远都出不来(come out)了”,永胜还笑他一
句,你不是吃蛇胆了吗?但是彤弟真的很怕,永胜也就不再勉强他。牟敦芾让你以为他在
谈“出柜”小儿科,他其实已是“用药”博士生。这五十年来台湾同志电影从没一部追上
《跑道终点》的车尾灯。
彤弟调适好心情,建议两人来比赛,就是那场因彤弟设定好的游戏规则而致命的比赛。要
准备跑步,脱衣服很自然。那个打珠算的也在跟人家脱衣服,你就知道,这关键一段,他
要说的也不简单。牟敦芾有他的恶趣味:开始前,永胜说,跑完以后,带你去我们家面摊
吃碗面。真不愧是面摊小老板,习惯下面给人吃,他还说,“我再给你加两个卤蛋”(...
...干 XDDD)。
这样你就能理解,彤弟没事干嘛一直要逼永胜跑完那最后一圈。永胜明明状况不好,心跳
加速、脸色扭曲、身体盗汗、伸手救援。偏偏咱彤弟珠算刚算完,这位“数学(math/met
h)”大师大概正上(嗯?我是说情绪),一直对着永胜喊:快一点(faster)、快到了
(almost there),跑完还有你刚答应我的第二摊。直到永胜死在他怀里,这白目才醒来
。操场无端吹起一阵“烟”。
这才是为什么牟敦芾在彤弟的赎罪之旅特别用两次极浮夸的交叉剪接一再展示这一段。第
一次出现在彤弟跟李妈告解,跑步画面不是重点,牟敦芾要让你看的,是他们正在进行“
人与人的连结”。彤弟讲完后,李妈这才惊觉,她从家里拿出的学校制服,上面名字绣著
“姜小彤”。如果不是睡来睡去,怎么两家儿子的衣服没事会出现在对方房间。李妈这才
了解一切,而且哭得比上一场去认尸时候还要撕心裂肺。原来儿子死掉的冲击远不及他是
个 gay。
■ “赎罪”与“戒瘾”交织的旅程
接下来的故事,讲的不只是替永胜爸妈开面店的“赎罪”之旅,更是一场彤弟的“戒瘾”
训练。需要多久时间?如同李家开面店,最快两个月,最迟不到半年。彤弟扫完墓,牟敦
芾早就以画面,把一切讲得明明白白:彤弟看着工厂烟囱,回想着昔日两人在牧草屋追逐
的画面。别忽略两人进那牧草屋的洞门后,一样刻意脱了衣服:彤弟全装进去,半裸出来
。串起来的意思是,都怪这现代化的都市,让我们变得这么快又这么“坏”。昔日一切性
的愉悦,还是这么“自然”,不知从何开始,竟变得如此“化学”。牟敦芾在这回忆画面
后,马上给了矿坑告示牌最大的特写──告诉你,毒骷髅,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关键。
戒毒有无可能?别忽略一个细节:彤弟这次回到矿坑前,他随手丢了颗石头。昔日长达十
秒的石头音效声,这次不到二秒就见底。这个坑已经变得很浅。但过程也很痛苦,下一场
珠算比赛,他摸著昔日熟悉的算盘,脑中想起的全都是昔日“跑步/性爱”时候的画面,
牟敦芾这时第二次用上那华丽的交叉剪接。结束后彤弟满头大汗,那不只是对过程回忆的
自咎或自慰,那是他“排毒”的表现。
彤弟原本真有打算洗心革面。当天晚上他回到家,刻意换了算盘,把原本那副拆烂,看那
小算珠一颗一颗“解”。彤弟的爸爸站门边,一切看在眼底。相较于李妈的崩溃,姜爸之
所以更能同理,是因为,姜爸第一次出场就说:“我又不是没做过孩子,孩子除了玩,还
会有什么了不起的事?”过来人确实更能体会。
爸妈对于彤弟的关心,在台风推车那场戏一览无遗:不只下车陪淋雨,结束后隔天,姜爸
睡在等他的客厅,房间里睡着的姜妈手上也抱着台风预报收音机,这些姜小彤其实都看在
眼底。只是彤弟更需要的,是有人能倾听他的苦。当年的台湾社会和他身边,谁能接起这
任务?一位能听得懂又不会泄密的哑巴。你这才理解为什么他们每次对话,牟敦芾总刻意
把镜头拉得老远。那些话,他就“不敢(不想)跟你讲”。
这才是牟敦芾导演与苏光勲编剧在故事中深藏的真义。这电影或许是一场因为六〇年代娱
乐性用药致死事件的艺术告解。苏光勲是谁?他是知名电视制作人,后来笃信佛学,二十
年前请来蒋扬仁钦喇嘛主持电视节目,要“以佛学观点帮国内青少年打开心结”。苏光勲
在报导中进一步表示,他“看到国内很多青少年沈迷毒品,甚至铤而走险违法,所以希望
藉蒋扬仁钦喇嘛的说服力,唤回青少年的良知。”这是他的观点。
牟敦芾也用他的方式“赎罪”。他确实在电影里让永胜有机会复仇。永胜怎样?他一开始
就没事乱踢牛。谁是牛?不就是我们的牟。我真爱牟敦芾的恶趣味。
我多想看牟导演参加映后座谈,听大家多谈些六〇年代民风纯朴的生命经验,八成是心底
憋笑憋得很困难。虽然我想,他势必还是会摆出非常文明的表现,正如同这部电影“清纯
学生样”的表面。
我还是要再一次强调,创作并不直接等同于生命经验。当年那误使人过度用药致死的不见
得是牟敦芾本人,真实世界甚至可能从没有这件事发生,这创作很可能只是综合诸多身边
友人故事或揣想传闻后的虚构延伸。即便一九六〇年代的台湾真有这么一个真实案例,也
不见得是个同性恋;也可能是在牟敦芾讣闻中谈到的“永和玩伴弟兄们”,指的就是竹联
;主角甚至可能根本不是个男生,而是女的,这全都有可能(当然,这几种身分并不互斥
,只是希望好事之徒别以刻板印象错误连结,能够理解“创作”与现实的对应关系有各种
可能)。
我不是检察官,我不希望你把这篇当社会新闻看,以为我在看片办案。我只是纯粹想破解
“牟敦芾密码”的私家侦探,想以影评与这位世界上最顶尖的鬼才导演,来场真正尊重艺
术专业的跨时代对谈。
■ 开放式结局的“终点”
牟敦芾密码,这种在 1970 年就以电影成功埋藏同性恋“私事”的经典,全世界大概就这
么一件。如果你够“坏”,就能看得出来。我原本以为从电影“歪读”出“异男回头望”
已是极限,没想到竟还有潜力,能在这《跑道终点》的出柜宣言,预见一场六〇年代的“
农安街事件”,是一场娱乐性用药致死事件的幕后告白。
愿意直视台湾历史的“黑”,也是我们能否“登大人”的关键。Susan Sontag 就曾经写
下:“一个动不动就对人的堕落腐败大惊小怪,面对阴森狰狞的暴行证据就感到幻灭(或
不可置信)的人,于道德及心智上仍未成熟。人长大到某一个年纪之后,再没有权利如此
天真、浮浅、无知、健忘。”我想,这说明为什么我们也该对牟敦芾《跑道终点》的故事
永志不忘。
只是关于这“黑暗”,牟敦芾究竟怎么看?我们或许也别误会那最后告白势必是什么温情
的“忏悔”。牟敦芾的对白只有这么写:“所有我做过的事情,今天是黑的,明天仍旧是
黑的。这一点将不会改变。”彤弟之后就再次走进洞穴。
所以这最后告解,你实在不太确定,他是在赎罪,还是我们的牟敦芾已经无法忍受这无聊
世间的常规,决定自己就是要继续步入那暗黑。没想改变,请别来劝。这是牟敦芾真正留
给我们的开放式结尾,也是我们可以从不同立场去解读和诠释的趣味。只是,在下判断前
,真的建议你整部电影和文章再多看一遍。
如果我们有幸活在同一个世代,牟敦芾真会是我的天菜。你不得不承认,他真正是位鬼才
。
如果还有机会,我确实有许多故事和问题想听牟敦芾的遗孀 Linda 女士分享:包含两人
在国外流浪的见闻,旅行时候拍过的上千张幻灯片,牟敦芾当年曾经计画要写的书,以及
他可能遗留下来的手稿,这些出版计画是否还有一天可能实现。我已经着迷。或许牟敦芾
执导的所有作品,都可能有这么样的“牟敦芾密码”,值得我们在他身后一起重新来破解
。
只不过,关于当年是否真有那么一桩 Overdose(过度用药致死)的事件,所有的流言蜚
语和案件细节,我不会再多问。我想,这也是牟导演的心愿。毕竟,他想说的,都已在电
影里面,而这部片的片名,正叫作《跑道终点》── The End of the TRACK(指跑道,
也指跟踪的踪迹)。
■ 电影史的异端、开端与高端
曾经,黑暗是禁忌。走进深不见底的黑,代表的是伤逝、堕落、死亡、绝望与悲剧。对此
,牟敦芾假装他同意,但他其实早已预留乐观诠释的伏笔。我们可别忘记,电影中,两人
最一开始步入黑暗的理想愿景。
黑暗是隧道。他们说,隧道里说不定有矿。如果有一天,我们因为发现金矿而有钱,就要
把这秘密基地给围起来,铺一条世界上最好的跑道给你练跑,也能做一副世界上最大的金
算盘。
小彤最终回到这个专属于他们的基地。不必靠蛇胆,他自己鼓起勇气,不再否定“黑暗”
,即便他跟一开始一样,始终看不见故事的终点与结局(can’t see the end)。
走进黑暗靠的是勇气,而故事的结局是悲是喜,取决于探索过黑暗的我们能否在里面找到
矿石而收获满满。那是牟敦芾留给我们的另一个开放式结局。
时代真的已经改变。我们终于看见有同志是这世界上最杰出的运动员(如果你想起今年东
奥跳水金牌 Tom Daley),也愿意重新肯认与发现历史上,有好多同志很懂数学(或许你
也该记得那位曾因同志身分而受迫害的“电脑之父”数学家 Alan Turing)。伴随着婚姻
平权,我们的同志电影早已繁花盛开,也应该要迈进下一个纪元。
弄脏电影史,正是想在这新时代,邀请各位一起走进台湾电影史那深不见底又陌生的黑。
不怕弄得满身脏,只希望能造桥舖路(当自己里长伯?),照亮既有电影史叙事遮蔽的阴
影,多带回几部下一个世代可能都仍会喜欢的历史作品。
牟敦芾的《跑道终点》,正是我一生所能预见,台湾电影史最可贵的一部经典。时隔五十
年,我们终于有机会能从这一部毫无疑问的“同志电影”,重新接起 1941 年出生的导演
牟敦芾,与 2021 年阅读这篇文章的你各位。
我去年出版《毋甘愿的电影史》,总有人会笑我的产业史研究,就是只听故事、算数字、
讨论政治而不看片。这真是误会,天知道我看过多少现存台语片。之所以最后会这么实践
,实在只是为了回应电影文本分析与产业史研究这两项专业,如今在各界投注人力与研究
资源仍有着不成比例的分配。
况且,我过去倒也真没碰过像《跑道终点》这样的片,让我这么迷恋。它让我第一次看、
第二次看,每次重看,评价和诠释都出现极大转变。原来,真的有这么一部片,不同背景
的观众来看,对于同样议题的判断,竟然真的能有这么不同而且都言之成理的发现。是《
跑道终点》点醒了我,一如我的电影研究启蒙恩师沈晓茵老师数年前早已写,注意细节(
attention to the detail),而且有的电影,本来就应该多看两遍。牟敦芾说,两遍不
够,看二十遍!
2021 年,在这东京奥运刚结束,热死人的八月天,牟敦芾的《跑道终点》,将成为影响
我这一生最重要的一部影史经典。只因我不小心于其中,窥见五十年前一位鬼才导演,以
他风格独具的电影语言,埋藏着对于被耽误者的亏欠。
写影评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回头 Google 看正片(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也预计于
今年年底发行本片蓝光光盘)。已经看过的,建议各位最好从头到尾都读英文字幕重看一
遍。看看各位是否也能体会,我为何写这篇文章会写得提心吊胆、兴奋未眠又泪流满面。
希望我们都能永远铭记“鬼才”牟敦芾五十年前就已立下的电影史意义。
牟敦芾从不只是拍香港三级片的异端,他在三十岁拍出的《跑道终点》,已经布置台湾同
志史所有母题的开端,更是在台湾电影史中,你各位有机会就该预约看看的高端。
【专栏|弄脏电影史】
别以为台湾社会民风纯朴、百姓温良恭俭让。国片中的台湾女性,从来不只有国民阿嬷和
苦情老母的大队接力。讨论同志电影史,你也可以不必只从《孽子》开始讲起。弄脏电影
史专栏,每个月从一到两部少人知的电影开始讲起,只想告诉素每姊,六十年前的电影院
就是这么热!!!
【作者|苏致亨】
中和区辣妹,喜欢押韵与喊累,最近的偶像除了麟洋配,就是牟敦芾。表面读书乖宝,私
底下坏ㄉ不ㄉ了。著有《毋甘愿的电影史》,获得 2020 年台湾文学奖金典奖与 Openboo
k 年度好书奖,并入围 2021 年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研究图书奖。工作邀约或有话想讲
,都欢迎脸书私讯或以E-mail联系(老派ㄉme):[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