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好雷]《有求必应日》,适时的说不,适时的说好?

楼主: a122239 (Sharp)   2021-05-19 21:34:56
部落格版:https://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405368159
《有求必应日》虽然是一部很典型的家庭喜剧,但已经比导演米格奥提塔上一部作品《亚
历山大衰到家》好看许多,至少在千篇一律的剧情套路里,对于亲子间的情感羁绊刻划,
以及相关议题的探讨都比《亚历山大衰到家》来的明确且深刻许多,而在两部作品都扮演
母亲的珍妮佛嘉纳,我个人也是比较喜欢《有求必应日》里的爱莉森,或许是因为母亲在
这部电影里是主角,所以其人物塑造较为立体。《有求必应日》于设定上会让人联想到金
凯瑞的《没问题先生》,当主角从只会说“不”到为了做出改变转而只能说“好”时,确
实在刚开始有很明显且强烈的感受到说好的好处,然而随着说好的次数变多,一切逐渐变
得失控、脱序,不仅是与原来想改善关系的人们间的关系再度恶化,连自己都因过度压抑
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当只会说不让孩子产生反感,可当只会说好又管不住孩子,到底要如
何做、如何取舍拿捏才能让亲子保持良好关系?
亲子议题永远没有正确解答,养儿育女没有一定的标准做法,诚如孔子教学“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有不同的状况,身为父母只能不停的尝试、直到找到自己与孩子们都适合的相
处;而孩子们也是,当总是抱怨著父母管东管西、不让自己做这做那、为了争取自己的独
立与父母抗争着时,是否也该从不断的争取里去体会父母的辛劳与不得已?还没到那个年
纪自然无法全部懂得为人父母的无奈,可适时的接受“不”也许更是种长大的表现。毕竟
不论是当父母还是当孩子都是在学习,没有人能很清楚知道怎么当父母跟当孩子的,《有
求必应日》让观众看见,倘若父母只会一昧的拒绝,与孩子间的关系只会变差;可假使一
路说好到底,似乎也不会比较好,主角一家人让观众明白,亲子关系里“好”与“不”得
同时存在,父母得适时的说好适时的说不;孩子则得学会接受好与不,唯有双方适时的一
进一退,方能让亲子关系维持和谐,彼此亦能从中成长、成为对方与自己都认同的好父母
与乖孩子。
“’不’是任务的一部份,’不’是光明,’不’是答案。”
“现在问题是我不再需要妳,但妳却无法接受。”
《有求必应日》仍是以父母与孩子间的对立、各自坚持死守与渴望实现的想法与做法所产
生的争执来点出亲子间的问题,以不得说不的“有求必应日”为发展主轴相当有趣,同时
也可以很直接将剧情导向结果论让观众轻易的能够站在父母与孩子各边来去看事情,而作
为一部阖家观赏的电影,多少也达到了让看完这部电影的父母与孩子都能去自主思考的目
的,会不会对孩子太严苛了点?为什么以前是别人眼中好玩又有趣的人、怎么成为父母后
变得无趣又霸道独裁?会不会要求想要的太多了点?为什么明明是想要证明自己能够独立
、怎么表现起来却又让人放不了心?少了沟通让彼此越来越故意的挑战对方底线,也让双
方在互不相让里伤痕累累,“有求必应日”的出现给了他们一家人一个机会,看似只为欢
乐存在的日子,其实却藏着让亲子聆听彼此真实想法、进一步沟通、甚至发现过去未曾留
意到的对方的一面的机会,重要的是在一天的相处里、结束之后能再多认识对方一点,然
后最后卸下心防、打开心门,真正的让对方走进自己、变得比过去更亲密。
“但妳不能强迫别人改变,妳得为自己打算,他要嘛就一起同乐,不然就算他自己损失。

在电影前中后段都能看见爱莉森与卡洛斯这对夫妻为了孩子发生争执,除了如何教育孩子
外,更多的是爱莉森无法接受只有自己得承受孩子们的讨厌、卡洛斯却总是能得到孩子们
的笑容,每次遇到问题卡洛斯都能以工作为借口、有公司让自己喘口气,自己却没办法,
这对她来说不公平,养儿育女从来不是单一个人的责任,该是两个人共同面对的不是吗?
导演米格奥提塔巧妙借由亲子议题带出夫妻课题,在一个家庭里不管是由母亲扮黑脸、父
亲扮白脸,或是反过来都好,都是一个会被孩子们讨厌,一个会被孩子们喜欢,这时候被
喜欢的那个人该做的,不是把更多问题丢在另一个人身上,而是该选择一同承担,当另一
个人的垃圾桶、听她或他倾吐扮黑脸的苦水,偶尔的聆听偶尔的安慰,必要时也要站出来
替她或他向孩子们说说话,当然点出对方问题也是必须,站在同一阵线去面对孩子、解决
问题,关起房门他们是夫妻,打开房门他们就是伙伴,这很重要。
《有求必应日》剧情普通,发展直线好猜,幸好有求必应日的有趣情节有稍微加到分,几
位主演、不管是两位大人还是三个孩子,演技生动自然、互动产生的火花很多,特别是饰
演爱莉森的珍妮佛嘉纳与大女儿凯蒂的珍娜奥蒂嘉,两个人最后在演唱会上的真情流露虽
然略显狗血,但不得不说效果还是有的而且很强,珍妮佛嘉娜自弹自唱The Four Tops的
《Baby I Need Your loving》前的一番话很令人动容,将找不到女儿只好出此下策可又
顾及正值青春期的女儿面子不知如何是好的焦虑透过台词传达了出来,接着母女俩共同的
偶像H.E.R登台接续演唱这首歌不光是制造惊喜,而是让安排母女上台一起合唱是很自然
而然发生的,而不是生硬又突兀的转折,替电影圆滑了前面的冲突,让电影能在很温馨的
氛围下慢慢收尾。
真要说可惜之处的话,是《有求必应日》还是走不出此类型的套路,尤其是不断与爱莉森
唱反调最严重的凯蒂的转变处理没有很好,直到爱莉森与卡洛斯两人在游乐园因打架被关
进牢里,凯蒂仍是一脸无所谓,甚至是松了口气的和好友前去想去的演唱会,但才刚到家
准备出门,她却很没来由的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年纪最大的,应该姊代母职在家看好弟弟妹
妹,而到演唱会现场她又忽然退却不停想回家,更在手机没电、不见焦急的哭了,尽管能
认为是前面的强势叛逆是为了反抗母亲,然没有一个关键点让凯蒂的这个前后转变说服到
人,只会想是否是为了让她明白母亲、也就是“孩子终能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对自己
严格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论点而必须要做出来的安排,确实结果论是凯蒂、观众都理解了
,惟可惜就是太僵化了。
不过还是不得说珍娜奥蒂嘉演技真的不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