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目前还在上映,但只剩下篇了...
~*-*~*-*~*-*~*-*~*-*~*-*~*-*~*-*~*-*~*-*~*-*~*-*~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https://reurl.cc/Q7oaNq 刊登于方格子的原文(包含图说与连结)
确实利害,并远远甩开当初看完《 睡着也好醒来也罢》的惊喜 (同是导演滨口龙介后来
的另一部作品)。五个多小时的电影,竟没有冷场地不断抛出的“崭新”; 如同电影中充斥着那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中不断给出台词上的惊喜,与场与场之间优雅的影像,细
致的蒙太奇和场面调度。如此,在准确(形式)与松散(意图)之间 ,像是作者ㄧ再尝试
要达到创作的终级目的:崩解与自由。
也许就先从编剧之一,也是导演唸电影研究所的同学,野原位,这位来台湾驻村时创作的
工作坊开始谈起(详情请自行点阅观看),也就是分别座落在《欢乐时光》上下段落,出
现两个重要的工作坊/论坛情节,这样类似公共的培力计画,在整部电影结构内外,达成
某种如莫比斯环,像是分不清是剧情之内还是电影之外的外翻皱褶。
在电影上半段的“寻找身体重心”工作坊,用身体探索人际网络的相互关系,相当有趣的
课程内容与演绎方式,除了是在剧情上,主角,四位步入中年的女子遭遇人生关卡的新尝
试之外,更像是把剧情嵌入《欢乐时光》的前制过程:如何引导演员表演的方法,抑或是
,在台词上,把演员的个人经验成为台词的共同编剧的创作方式,以至于在真正拍摄的画
面 (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面),那些演员看来有些僵硬的表情,像是“念台词”的排练阶段
,与真正演出方式的游移。
这样排练与正式演出界线的模糊,并和剧情互为内外的,同时在工作坊中,安插其中一位
女主角作为活动纪录者(应该是艺术经纪之类的职业),同时电影过程会拍她,也会偶尔
会穿插她拍摄的影像,这样带有某种后设的暗示,就像是现实生活中参加“艺术治疗”或
“心灵成长”课程,所提醒的,回到身为“一个人”的真实:在课程中,社会跟家庭成为
某种“虚拟”关系的个体看待世界的方式,以至于《欢乐时光》中那样排演感的荒谬,与
可笑地对现实的“出戏感”,在随后的法庭场景所呈现效果非常的显著,这样具有某种解
放意图。
而电影后段的小说朗读会,是另一个巧妙配置 (自己搜寻了一下,现实中好像没有这类小
说朗读的发表会,通常都是诗的朗读会),无疑又再把“台词感”提出另一个思考的维度
,指涉了电影中的小说跟电影剧本的关联,角色们也确实同游了有马温泉,而在朗读会中
像是“再现”了文字(剧本)的书写跟念(台词)的两种差异(如小说大概描述著:随着
搭乘列车,而升起的风景,想起那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片头),并对照跟前段工作坊的企图
:分享每个人的经验 / 创作者的主观经验之间,让人想起《人质朗读会》这部电影(自
己没看过原著小说,只看过电影),描述心理治疗分享述说自己的故事与小说间的关联,
同样《欢乐时光》也是文本与文本,或是文本的文本之间交互影响的关系。
比较会被诟病的大量对话,尤其有些人不爱看那么多话的电影,我自己也不喜欢用过多语
言来交代情节的电影,但这点在《欢乐时光》并不是问题,更是如同上面谈到,剧情布置
著角色共同培力计画的活动所暗示,对于“台词”的扩充与思考,如此才造就电影中不断
丢出不冷场的“梗”。尤其在座谈会结束的庆功宴,角色们围着桌子聊天,出现相当精彩
艺术家/文学家跟工作坊/座谈会参与者公私领域对谈的交锋。
许多看似“即兴”方式,也不断出现在情节的安排或是剪接上,如:电影中段利用公共汽车进
隧道暗去,随后跳到了一对情侣依偎在电车睡觉上(另一位女主角的儿子),男生突然醒
来,说:总是会变好的,像是回应着上一个女主角面对离婚的宣判,也像是在宣告电影已
经走到一半,接下来会有不一样的发展。或是,在电影上半段带领工作坊艺术家重要的提
示角色,并非旁观者,而是自己跳进去扰动四位主角的关系。电影后段艺术家突然落跑私
奔的“怪小”(台语)行为,这样非现实感的台词更显得让人耳目一新,并相当成功地还
有一点点诡异的感觉。
如同《醉好的时光》或《同学麦娜斯》,《欢乐时光》亦是描述四位感情浓厚的主角走到
中年的人生瓶颈,如何在爱情、家庭、工作问题的困顿与僵化中寻求解放,或分崩离析,
并在电影后段渐渐展现剧本“收线”的巧思,或过于碰巧的刻意(片尾厉害的电车上车下
车的场面调度),却在五个小时充裕的时间下拉长,不疾不徐,优雅缓慢的留白节奏下显
得自然。温柔又残酷的个体选择,在看似机运的巧合下仰赖著“直觉”,如导演突然会让
演员想躺就躺,想坐就坐,从剧情的象征意义,过渡到创作上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