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哭悲

楼主: EVA96 (键盘亲卫队)   2021-01-25 23:57:08
年纪渐长以后,恐怖片不再是我最大的喜好。
有了家庭以后,想要独自欣赏电影不被打扰也不是那么容易。
有时错过院线,在家观影也未必能好好欣赏。
一年当中若有一、两部恐怖片能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与沉浸感,那已算是不易。
而〈哭悲〉为我2021年的观影之路,起了一个极好的开头。
看恐怖片,我一向重视化妆特效,在电脑特效尚未普及前,许多影史留名的经典都是靠
幕后人员的创意打造出极具说服力的镜头。
因此,听到〈哭悲〉以各种大尺度的血腥镜头作为宣传号召,即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在坐立难安的98分钟后,我认为〈哭悲〉即使在票房在未必亮眼,也必然是台湾电影史
上的亮点。
在欣赏许多国外低成本制作的恐怖杰作后,常常感叹国内也许是碍于票房、题材等因素
始终没有人挑战这类型电影。在台湾过去的恐怖片不难看到迎合商业取向的抉择。
〈哭悲〉没有巨大的野心,但成功地讲完一个故事。
且赤裸裸血淋淋地挑战观众在视觉、听觉的感官体验。
〈哭悲〉的故事题材打着“活尸”、“尸速列车”的标签,但实际上却处于一种微妙的
关系。
〈哭悲〉在结构上不难看出有着僵尸片经典〈Night of the living Dead〉的悲观
氛围,从英文片名〈The Sadness〉也暗示了故事走向。
片中幸存者与感染者的攻防即脱胎于僵尸电影,但感染者的本质却并非僵尸。
在现代首部僵尸片问世过后已过了50年,这50年间,Zombie一词在大众文化中已衍生出
不同的诠释。
僵尸可以是Romero的政治、经济、社会隐喻,也可以娱乐文化中的速食题材。
但显然〈哭悲〉并不打算走入这个窠臼。
〈哭悲〉在处理这个议题,甚至完全不像〈28 days later〉受到rage病毒的感染者。
在〈28 days later〉中的感染者一经感染即丧失了人性,而〈哭悲〉中的感染者则是
无限放大了“人性”。
暴力、性、食欲
在大多数的恐怖片中,在凸显人性丑恶面时,也往往以人性的美善相抗衡。
但〈哭悲〉中仅仅凸显那些被埋没在礼教、规范之下最深层的欲望。
恐怖作品中是讲究规则与条件的。
超自然的恐怖片必须满足某些条件
杀人魔电影也演化出了受害者规则
这些规则条件未必符合逻辑,但给予相当的因果关系。
但〈哭悲〉仿佛拔除了一切规则与限制,透过镜头呈现出了纯粹的恶。
〈哭悲〉透过化妆特效呈现出来的不只是视觉的恐惧,而是更深层来自心理的恐惧。
我们无法得知在现实中匪夷所思、骇人听闻的社会案件,究竟是“异常”还是“本性”。
〈哭悲〉巧妙地透过镜头语言呈现了人性的可怕。
作为一部小成本电影,本片并没有把预算花在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上。
男女主角皆启用新锐演员,配角则多以资深演员辅佐。
可以看出成本大多数花在化妆特效上,取景上则十分聪明,利用实景与布景巧妙地结合。
室外场景则透过封路拍摄的方式在小区域内营造巷战的刺激。
少数场景则运用电脑特效与实景结合。
并没有露出低成本电影的廉价感。
最后则要提一下〈哭悲〉感染者的台词。
过去关心国外的电影分级,除了暴力、裸露、酒精、毒品会影响分级外,还有一项是语言
的暴力。身为非英文母语使用者以前常常不能理解这点,不就是几句脏话而已。
直到〈哭悲〉中透过感染者的“心声”呈现了语言暴力的威力,我才理解原来这项分级
的意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