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Goldpaper (金纸)》之铭言
: 关键评论网
: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5929
: 2021/01/14, 艺文
: 魏德圣《台湾三部曲》计画,为何对台湾电影产业是“百害一利”?
: 朋友问我为什么这么讨厌魏德圣,甚至讨厌到要写篇长文。斋主我非是电影产业相关
人士
: ,但对电影确实有几分了解、憧憬和理想。若说我心中有什么对于台湾电影的梦,大
概就
: 是希望未来电影产业能规模量产工业化,让产业相关人士,能建立起整套的电影规范
,推
: 演出属于台湾电影的商业化公式,让台湾电影摆脱赔钱货的标签。
: 虽然这个目标很遥远,实现的方式也模糊,但我却能清楚的知道,魏德圣豪赌的电影
制作
: 方式,长期来看对台湾电影只是伤害,而且这种方式所能累积的产业经验值也相当有
限。
: 若是魏德圣自己找倒楣金主投钱拍电影也就算了,这次电影专案还与政府相关优惠有
关,
: 更何况魏德圣还向群众搞起了募资,根本就是摇著民族主义大旗,拉着所有爱电影的
观众
: ,以及整个电影产业,陪他一起搭上通往地狱的直达车。
: 我首次认识到电影是门很花钱的事业,是距今20多年前的《铁达尼号》。詹姆斯卡麦
隆为
: 了沉船时的真实感,电影团队复制了铁达尼号的右舷,而这项决定不只是复制船的成
本高
: 昂,就连拍摄成本也随之提高,毕竟制作团队为此还得特地找个足够大的水箱,才能
进行
: 后续拍摄。
: 在《铁达尼号》的幕后花絮中,明眼人都能感受到其工业化程度和高昂的成本,以及
优秀
: 的管理制度。1997年的《铁达尼号》成本高达将近3亿美金,不过这部电影虽然昂贵,
但
: 后续数十年的回收,只怕是10倍不止,更何况还得了一堆奖项。从那之后,电影成本
的纪
: 录就不断被刷新,《加勒比海盗》、《阿凡达》、《魔发奇缘》、《复仇者联盟》久
而久
: 之,随着通货膨胀和全球化,再也没人能准确计算到底哪部电影比较贵了。
: 或许因为台湾人都带些自卑性吧。当台湾观众进戏院看着好莱坞的大制作大场面电影
时,
: 总会幻想着某天台湾也要来这么个一部燃烧经费的电影。正如魏德圣几次在访谈中所
说,
: 难道台湾人就不能有个超越《阿凡达》的梦吗?
: 记得当年《海角七号》意外爆红后,魏德圣于几次访谈中,都是用着同样的说法募资
。那
: 是个《阿凡达》统一全球票房的年代,这股热情燃起了台湾人也要有个史诗电影的心
。当
: 时魏德圣挟著名气,确实赢得了不少电影人或金主的支持,乘着这股气势,加上媒体
持续
: 的报导,《赛德克巴莱》上映了。
: 剧情不知所云,重点模糊不清,节奏掌握不佳。成本高达7亿元《赛德克巴莱》,理应
要1
: 4亿左右的票房才可打平,但最后总票房却只有8.8亿元,其中国际市场的票房甚至只
有7
: 千万元。
: 口碑不佳的事实,也从上下部曲的票房差异得知,上部曲《太阳旗》的票房4.72亿,
而下
: 部曲《彩虹桥》的票房掉到3.18亿元。虽说结构相连的续集电影,票房上多少会因此
打折
: ,但也可见许多观众进场看了电影,是抱着失望而离场,对于次月上映的《彩虹桥》
当然
: 也是兴致缺缺。
: 这样的制作规模超过了台湾电影产业经验所能负担的极限。台湾从未有过这样的电影
制作
: ,管理方式远远不足,不管是在电影制作时的成本控管,又或者如此大批电影团队的
管理
: ,都嫌经验不足。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花了一堆钱在没必要的事务上。
: 不过这样的巨型电影投资,对于电影产业者的经验,倒是很有帮助。电影从业人员能
藉著
: 这类超规模的制作,接触更专业的技术和团队,也理应会因为规模的增大,导致分工
变得
: 越加细致,专精的电影技术也能更加顶尖。
: 事实上,魏德圣本人会有如此大制作的梦,也和过去这种制作经历有关。2002年上映
,由
: 陈国富导演的《双瞳》,魏德圣在其中担任要职,而这部电影就是由好莱坞投资制作
的。
: 当时团队人员曾在访谈中多次提到,《双瞳》带来的经验和影响,绝非是仅仅只是一
部电
: 影。
: “小孩开大车”的优点,就是能增加产业经验值。但相比于优点,缺点是更加致命的
。
底下太长了恕删
电影的确需要票房收入,在商业化愈来愈浓重的氛围下,愈来愈多的电影人可能相信不
赚钱意味着失败,才出现了所谓的好莱坞大片,传达所谓政治正确的题材。
但是这样就代表那些少数族群、缺乏关心的议题不值得重视吗?
“电影是眼睛吃的冰淇淋,心灵坐的沙发椅”但它同时也是这片土地、这些人民共同的
回忆。
每次经过嘉义的天下嘉农铜像,都会想起这部电影、那段故事,心中充满感动;又有多
少人因为《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而第一次正式原住民的这段被压迫的历史?
我能理解原文从电影产业角度出发,让台湾电影摆脱赔钱货的标签的论点。
但是若要说魏导拍得这些电影是“摇著民族主义大旗,拉着所有爱电影的观众以及整个
电影产业,陪他一起搭上通往地狱的直达车”也太过言重了。
电影人首先是一个“说故事的人”,而不是一个商人。
很多年以后,我们的下一代回头看这些电影,他们不一定会注意到当年的票房惨淡。 但
他们会知道,之前的前辈们曾经排除了种种困难,说了一个好故事。
疫情过后,希望我还能经常去戏院,看一看这些属于我们台湾独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