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代表丹麦角逐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的《醉好的时光》Druk,好像在台北金马影展中是观众喜爱的宠儿?到十二月底国际影音资源终于上架了!看这部片是挺欢乐、也有不少忧愁、但整体气氛竟如片名般有一种“醺然”,那种感觉是明明知道题材很严肃、主角处境很令人忧伤、甚至令人担心主角们的家庭事业人生是否已濒临崩溃... 但随着他们的对戏和镜头的飘移、情节的设计和舞蹈般的动作走位,就硬是令人觉得有种玩世不恭的喜感,但搞不好这种喜感反而更危险?
https://pbs.twimg.com/media/EcFXvEAXQAAIs97.jpg
此片在奖季好像已得到不少影评人圈提名?我并不清楚他们特别欣赏的点在哪里,但我个人最欣赏的就是这种“面对忧伤却醺然漂浮”的观影感受,因为这感受就犹如主角们正在经历的“酒精实验”:这是一群五十岁左右大叔,都在一间丹麦高中任教,事业平庸家庭触礁人生潦倒死气沈沈,但他们引用了一个类似“英国研究”令人半信半疑的科学小道,声称人身体本就缺少了 0.05%的微量酒精,因此总令人怎么都提不起劲来仿佛缺少了什么... 那么,何不就来在生活中随时加点酒精、补足那 0.05%的空缺、也许你的身体才真完整能够彻底挥洒?有了彻底挥洒才能圆满人生?
本片四位大叔主角,以迈叔 Mads Mikkelsen 为首的四位丹麦演员演出,迈叔是其中最大牌看似是主角,但其实戏份只比别人多一点、大体上负责穿针引线、但四人面对这场“酒精实验”的戏份与成长曲线都是一样重要且大致同步进行的。四位主角有成家多年小孩已大的历史老师Martin、有分手独居的体育老师 Tommy、有太腼腆没交女友的音乐老师 Peter、有成家不久养三个宝宝的哲学老师 Nikolaj,他们四人显然年轻时都是一起混的哥儿们、现在纷纷进入不那么青春的中年、但人生有啥不如意还是哥儿们酒酣耳热倾诉相挺... 是否不一定只有晚上酒酣耳热、白天也可以?
https://fr.web.img3.acsta.net/pictures/20/02/27/17/10/0624643.jpg
他们煞有其事以科学精神探索人生的“酒精实验”于焉展开!但当然告诉自己“我们不是酒鬼”而是很有纪律的,还设下了一堆实验规则更随时纪录成果,导演 Thomas Vinterberg还煞有其事地给本片所有计时计量与打字全部插入黑幕白字、仿佛整部片就是一本实验小论文似地、要看四位大叔“达到 0.05%、超出 0.05%、无限放大”三个阶段各会有什么效果... 说穿了,潜意识里应该就是找机会开喝啦 XD 不然根本停在他们引用理论的 0.05%也就够了。也真的,第一阶段的 0.05%并没有改变生活任何事、只是改变了心情,每天上班家庭都仍狗屁倒灶、只是学会了放松笑看。
第二阶段处处令人眼睛一亮:从 Martin 尝试升到 0.08%-0.1% 看有何效果、结果还真把自己身心解放脱胎换骨!他本是照本宣科的历史老师、竟变成风趣幽默循循善诱打开学生求知欲的百变老师!来点小酒真能通体舒畅轻盈无畏上什么课都到位!这 0.01%左右的效应在其他三人身上,成果大致正向但不太一样:教哲学的 Nikolaj很羡慕这成果自己马上来试,结果自己很嗨学生却嗨不起来;带足球的 Tommy喝酒带队果然有士气、看着一位受霸凌的畏缩小孩也想着帮他提振起来;教音乐的 Peter带合唱达到和谐新共鸣,但看一位自卑学生畏惧考试,也蠢蠢欲动欲分享撇步...
https://fr.web.img4.acsta.net/pictures/20/09/03/16/50/4744090.jpg
这从荒唐慢慢变疯癫、从疯癫慢慢变疯狂的“酒精实验”,我个人在学生时代也是经历过的:上台报告前来点小酒、论文口试前来点小酒、只要控制在没有酒气的状况下都如有神助!后来留学发现也有外国同学也这么做、这习惯渐渐带到出去面试也这么做,才赫然发现人人都在看只是以前当学生无伤大雅、真出去面试一下就黑了 XD 喝酒助兴解放身心加强表现,这种事看来毕竟还是学生做得大人做不得。看本片这间高中,也是几位中年老师看片头少年学生“环湖饮酒赛”看得很羡慕才动念的。(丹麦法定饮酒年龄从 16 岁开始,仅限商店购买低浓度酒类,高中生是可喝的)
但少年与中年的差异,一来是肩负的社会期待不同、使少年饮酒与犯错可被原谅、而且跌倒重新站起有机会挽回,二来是身体上的控制能力也不同、使得少年就算玩这种“环湖饮酒赛”喝到挂甚至天天喝都能快速恢复、体内有酒精时要驾驭身体也更有办法。但中年人,在身体上已难以驾驭酒精而容易犯错、在社会期待上已无犯错的空间、犯完错可未必有“第二次机会”挽回的权利。于是本片第三阶段一次“狂饮”实验后,不可逆转的恶果纷纷降临:Tommy 在校失态被停职黯然自杀了、Nikolaj 喝挂尿床被赶出家门了、Martin则被妻子离婚就算痛心疾首严格戒酒也再难挽回。
https://fr.web.img2.acsta.net/pictures/20/09/03/16/50/4797131.jpg
不过末段又给第四位老师 Peter这线一个回马枪、为“饮酒解放身心”做点平反:有问题的不是酒精、有问题的是失控,失控的肇始恐怕出于你使用酒精的态度、到底是想面对自己还是逃避自己。片末,两段看似与“酒精实验”不相关的插曲,也许若有似无地点出了编导对酒精使用的立场:(1) Martin妻子对他的指控,与有酒没酒都无关,而是“你总是不在场”,不愿面对失败的家庭去努力修补,反而都逃避到哥儿们怀抱里;(2) Peter 以酒精辅导学生考试,而学生酒意下谈起哲学异常清明:“必须接受失败面对失败、才能爱人也爱自己;谁是失败的例子?我就是一个。”
也许关键从来不是酒精、而是人生遭遇困厄时“面对或逃避”?“酒精”不过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逃避工具甚至逃避文化罢了?此片对酒的描述有两面、中间亦有其光谱,一面是许多高压历史人物如邱吉尔克林顿梅克尔萨科齐等的饮酒、这样的饮酒真有其正向作用可度过难关,片中这些中年大叔们也许短暂享受过那通体舒畅什么都做对的快感、但真正“透过酒精面对自己”的倒是片末那位自卑学生了;而在下层,本片也有各种仿佛老布鲁哲尔中世纪乡民绘画的酒馆狂饮、甚至当代学生毕业更上层楼的狂饮大游行、迈叔在这欢庆时刻也不负众望来场酣畅淋漓的醉拳与醉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yIYjtJ5Qn8
是呀,喝酒就要喝对场合、要喝得有意识、要靠酒精面对自我、而非耽溺酒精被它驾驭呀,片末迈叔饰演的 Martin ,在沈潜戒酒找回自己后重拾酒瓶的一舞,似乎象征他终于与酒精和解达成了圆满... 然而 Thomas Vinterberg在这看似成长完成终得圆满的最后一镜之最后一秒,竟又给了一个任人两面解读的回马枪,也真令我看着片尾字幕五味杂陈了。不知有看过的观众们,看到最后这一幕又是做何感想呢?看这片在金马好像很受欢迎,但我还没听到院线会上的消息... 总之它议题严肃、形式活泼、观影竟有种醺然感,是挺特别的经验!我看得很雀跃、但看完是挺沈重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j8Jmz_sr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