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雷]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北影版

楼主: alice910265 (Alice玲子)   2020-12-10 11:33:33
雷文防雷资讯页
~*-*~*-*~*-*~*-*~*-*~*-*~*-*~*-*~*-*~*-*~*-*~*-*~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北影版也好看。
更完全的阿汉视角,把张家汉的心境交代得非常立体,有爱有恨有苦离愁;也透过镜头直
接告诉观众Birdy无奈的决定,同时“固定”了Birdy配角的位置。
北影版的Birdy对少年阿汉而言非常接近“异男忘”,像是个非常温柔、非常珍惜朋友的
异男,只是被朋友喜欢上产生了困扰,才会若即若离。他对阿汉的爱情完全是隐藏起来的
,即使不小心越界一点点,只要在阿汉面前,他都会想尽办法收起来,因此北影版很难确
认Birdy对阿汉的动心时刻。当三十年后Birdy突然告白、又说跟班班之间没有爱,很容易
让Birdy从温柔异男一下子变成骗婚渣男,成了典型被社会压迫的深柜、一个扁平化的悲
剧角色。
幸好北影版的摄影和剪辑逻辑在细节上交代了男配的动机。每一次焦在阿汉身上时,Bird
y看似以异男的反应推开阿汉、伤阿汉的心,可是在阿汉背后,总是多那么一两秒,不管
是Birdy沉下来的脸,或是叹气,观众就能明白,每一次Birdy带给阿汉的伤害,都是他不
得不的计算。
印象很深的几个处理,像是军歌比赛后小吃摊,阿汉突然心情不爽(也许是两人之中有了
别人)跑去打电动,Birdy问张家汉怎么了,先撇了生闷气的阿汉一眼,才开始和班班聊
陈升的《拥挤的乐园》、跟班班分耳机,蓄意要阿汉误会他和班班之间的关系。尤其阿汉
问了“你们在谈恋爱吗?”,Birdy又再转过去看了阿汉一眼,似乎默认了阿汉所说的话

在教堂阿汉第一次祈祷,阿汉祷告时,镜头就拍了Birdy进教堂的脚步,表示Birdy听到了
阿汉的祷告。之后侧拍Birdy的脸,焦全在阿汉脸上,让Birdy在模糊的背景中,故意笑着
祈祷求主赐阿汉女友。尔后阿汉生气离开,镜头却结束在他仰头看天叹气的背影。
前往澎湖的路上,不止一个像Birdy独自坐在船舱那样忧愁的镜头…明显Birdy在被大巴他
们霸凌跳楼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忧虑在阿汉看不到的地方,而阿汉只感受得到柏德的疏离

因此这个版本被演员说比较悲伤,一方面阿汉和Birdy的眼神交流没有被刻意强调、甜的
地方没那么多;另一方面,对于Birdy的镜头保留更多的是他在阿汉背后的若有所思,观
众可以直观看见Birdy私底下的情绪,猜测他所有行为的动机。

关于北影版宗教的部分,不论是阿汉对神父告解内容的更动,或是增加的教堂第二次祈祷
,呈现出阿汉内心的黑暗面,更贴近角色原型曾经有的心境(也就是柳美本人XD)
与神父告解的段落尝试以天主教的七宗罪(迦拉达书第五章)来“检视”阿汉,可以看到
被欲望操控而堕落的阿汉,展现了人性脆弱幽微的那一面。这个“堕落”不是指爱上同性
,更多的是爱而不得衍生的贪婪、嫉妒、色欲、暴怒。(甚至认干妹那一段也有傲慢存在

神父虽然回答不了爱上男生和爱上女生有什么不同、只能用伤害家人这样没什么说服力(
实际上对亲人伤害的根本不是来自于阿汉本人、而是来自于体制结构)的理由来劝诫阿汉
,但北影版阿汉的问题已经不是爱上同性这件事,而是为爱而偏执…他的起心动念仍然该
告解和请求赦免。
尽管是北影这样的黑暗阿汉,也是很纯爱的。他只是不能理解,像父母那样没有爱、只是
为了传宗接代的结合,或是明明就很淫乱的大巴他们,都还能被教会认同,或是不被社会
歧视;他不过就是爱上一个男生而已。也许对男生有欲望,但他还是愿意为自己爱的人守
贞,比大巴他们乱搞男女关系好得多了,为什么他就不行?如果同性恋光存在就是错误,
为何不一把火烧死就算了、还要存在于世然后痛苦不堪?
(不过我同意电影版版友评论这边的台词写的不好。阿汉不该那么清楚什么是异性恋霸权
,又明确的把同性恋、异性恋区分开来谈…这样太像成年后已经清楚现代论述又再回去青
春期抗辩,说教感满满。)
至于北影的浴室戏,我个人没有那么喜欢。除了镜头切换打断了情绪,其实合意这件事情
对我来说蛮重要的,缺乏这个前提,被撩拨时产生的任何回应包含依恋的动作,我都只把
它视为自然的生理反应,而不会当作动了真情(因为没有感情,有时候被撩拨也有正常生
理反应;而就算最后动真感情,一开始的不情愿、或是不想发生,也应该被尊重。)。被
人禁止发出声音和自己克制不要发出声音,还是有一个程度上的差别…北影因为捂嘴而拉
长了强制感,其实也拉长了观影者不舒服的感觉。
在阿汉家差点出柜的部分,我很喜欢汉爸的“什么是咖仔”和Birdy先大声说“对不起”
再冲出去追阿汉。我没有感觉好笑,甚至认为演员处理得很好。汉爸因为关心儿子,才会
追问咖仔是什么,代表他也想听懂;而Birdy因为家教很严,所以会有礼貌的先和家长道
歉、把人追回来。
澎湖这一整段,我感觉Birdy更像是伪装成一个舍命陪君子的死党。和阿汉玩水嬉闹甚至
回吻之后,对Birdy来说已经拿开了“我不喜欢你,我要避开你”的面具,回复到高二时
那个跳跃式思考的他本人。Birdy依然故我,以中二文青的方式说出“想和喜欢的人在特
别的地方疯狂做爱”的暗示。但阿汉和高二一样没怎么听懂。结果明明是最后一次在一起
,这两个憨呆高中生竟然还在不同频率上。可是即便家汉从头到尾都没跟上Birdy天马行
空的小脑袋,他就是陪伴;Birdy好像也没有要阿汉一定得听懂,只要阿汉在他身边就可
以了。

在观影时特别注意到焦的设计,比如王议员开车来学校的时候,北影版特别强调焦落在阿
汉身上的部分;而院线版给王议员更长的时间进校园找逆子。感觉得到北影版的镜头语言
明显定义Birdy是配角。因此喜欢Birdy的影迷肯定更喜欢院线版,但必须两个版本合参,
才能悟出Birdy的爱有多纯粹、做的决定又有多蠢。
院线版剪出柏德遇到一个喜欢的人的欣喜,以及摸索那是不是爱情的不确定;北影版剪出
柏德用他的小脑袋为喜欢的人忧虑,独自决定做一个坏人,远离他、推开他,再暗自伤神

感觉柏德也是一个很单纯、很直线条的小男生。他不太会处理1.“喜欢阿汉想跟阿汉在一
起”跟2.“阿汉因为跟我在一起所以被贴上咖仔的标签”这两件事。所以他的若即若离、
所有的愚蠢决定,都是因为既想要1.,又要避免2.,搞的阿汉痛苦、他自己也痛苦。
中间会有一个班班存在,就只是他能想到可以1.又同时避免2.的一个招:跟女生谈恋爱。
而这孩子让人心疼的地方,就是为了避免2.,他可以连1.都不要。家汉对柏德来说,可能
不只是喜欢的人,或许是超越爱情的存在,更多是寄托、是依恋,甚至只要“在那里”就
足够了。
微妙的是,这个1.、2.的异男版:1.“喜欢阿汉这个朋友想跟他一起混”跟2.“阿汉是同
性恋喜欢我 ”这两件事,异男想要1.,但是要避免2. …所有的行为都会和柏德不谋而合
。只是异男版的1.、2.,主体都是“我”,柏德版的2.在乎的主体却是他人…这对17岁的
小男生来说有多不容易?到底爱多深?
拉回到电影,敬骅必须演出埋在表面行为下柏德的深层动机,而导演也要在缺失柏德视角
的状态下,隐晦的透过画面和节奏去给出这些暗示。其实不管北影或院线都是从双向暗恋
开始的,但北影版偏重柏德在避免2.,对1.的积累较少;加上前期焦都在家汉身上,导致
观众感觉两人从头到尾几乎不在一个频率上,这种“错过”营造出更深刻的宿命悲剧感…
因此我能理解有些人着迷于北影版的氛围。

要表达两人之间的情感,眼神流转最为重要。我觉得院线版在学妹出现之前,基本上已经
成功建立两位男主紧密的关系(至少是友达以上、恋人未满),学妹出现只是增加变量,
但明显Birdy开始刻意“推开”阿汉,是在大巴逼跳楼之后。而从那之后才让观众迷惑、B
irdy到底是不是阿汉的异男忘?
即使是后面接续发生的摔车、浴室、出柜、天涯海角、电话,严格来说只能确定阿汉对Bi
rdy来说很重要,但Birdy并没有意思要跨越到爱情那一边,即使他已经在爱了。
这时候就要看导演剪辑给的感觉。北影的澎湖和院线的澎湖,一个偏友情一点、一个偏爱
情一点,两版各有千秋。院线版把阿汉的委屈和柏德的愧疚表现的更深刻,突显柏德的担
心。而北影版柏德的友好亲密胜于苦恋暧昧(虽然家汉还是在苦恋啦)。都是陪伴,却微
妙的不同。
两个版本在澎湖时的选择偏向和前面的剪辑逻辑是有一致性的。这关系到后面的电话和三
十年后的告白,能不能“自然”的连接起来、让人发现原来过去的那些其实都是爱情。
北影强调初恋的“苦”,阿汉有多少爱而不得,对应Birdy就有多少暗自伤神,全都掩埋
在友情的表象之下。院线则是强调初恋的酸甜滋味,两人的心靠得多近,对应整个体制如
何逼迫两人分开。
简单来说就是北影的阿汉不确定Birdy爱不爱他、院线的阿汉确定Birdy爱他但是Birdy死
不承认;而北影的Birdy虽然爱阿汉但不想让阿汉知道他爱他、院线几乎两情相悦,但Bir
dy认为这件事是禁忌,必须当鸵鸟先求生存。

看到北影版的这个“过程”,就会知道院线版的问题不在剪辑、而是在剧本。反而是剪辑
升华了这部电影,提升了艺术性,把“同志初恋爱情故事”扩大到“青春期的探索成长故
事”。我觉得是整个剧组集体创作的魔法。
北影版的剪辑和配乐其实都咬的很紧很满,对观众来说也比较好理解这个故事。阿汉心境
的描述,承接着剧本有写到的、阿汉国中对性向的觉察,所以当真的出现了一个自己喜欢
的人,阿汉的内在冲突才会这么大,产生对上天愤恨不公的负面情绪。
真的很好奇从北影到院线这三个月中导演们到底发生什么事、听到什么建言,让他们选择
重新剪辑以现有剧本为架构拍出来的素材,放弃爱而不得成疯成魔的主人公(从这个视角
去看后来的成年柏德,观众只会觉得渣男婚姻失败是报应XD),改以初恋为中心,呈现两
位青少年探索和体验爱情的过程…这个决定不但扩大了电影的受众,也因为焦点的改变而
必须留白。
院线版先是突出了两人一开始对彼此的感情探索,包含眼神的交流。在这个基础上,虽然
故事主要还是(也只能)用阿汉视角去叙述,但焦更平均分配给两人,或是更着重在两人
之间,观众等于跟着两人一起迷惑、一起探索,即使最后才察觉到他们只是用不一样的方
式在爱,回想那些过程也只有解谜的恍然大悟。
不能说北影版本不好,但院线版绝对是美丽的意外…也终于理解昊森的“更有电影感”:
对啊,画面能感受到的,又何必用对话和旁白交代呢?不用Angel说,我们用看的也知道
阿汉喜欢纯纯的爱;不用阿汉自己讲,我们也知道阿汉时时挂心着冲撞体制、挑战权威的
Birdy是否会受伤。
雀雀在北影版的基础上评论院线版更有“告白感”,我看完北影版之后,明白了敬骅当时
的认同(还叫雀雀再写一篇影评,超坏XD),演员自己最清楚拍摄时和对手之间的互动和
化学变化。角色之间感情的萌芽和强烈的联系感,被院线版突显了出来,从没有回应的双
向暗恋,变成只差戳破一层纸的暧昧。有了前面的告白感,后面在阿汉家的出柜冲突才会
更为揪心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