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缉毒风暴

楼主: jygiant0330 (小祯)   2020-11-07 23:34:20
雷文防雷资讯页
~*-*~*-*~*-*~*-*~*-*~*-*~*-*~*-*~*-*~*-*~*-*~*-*~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近年来,伊朗输出的电影品质都不错,不论是夺得2012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分居风暴》
,还是今年7月于台湾上映的《亲爱的小孩》,都发人深省,深度剖析了底层社会的艰苦
与伊朗的社会问题。警匪电影《缉毒风暴》也不例外,不但创下伊朗影史票房新纪录,也
入围多项影展,揭露贩毒世界里黑白两道的灰色地带。
剧情描述,城市充满了吸毒犯,且大部分都是无家者。德黑兰毒瘾泛滥,当局施行峻法,
仍不能遏止飙升的数字。然而,真正的难题却是在毒枭落网之后,存在于缉毒小组之间的
互信崩盘,看似凶狠狡诈的毒枭竟然也开始引人同情... ...
影片不仅逼视伊朗社会的贫穷恶性循环,以及失能的司法体制,还将阿斯哈法哈蒂式的道
德辩证,融入警匪电影的贲张节奏,文武戏皆十分精彩。
以罪犯为主角的电影不在少数,换位思考之下观众同情罪犯也是人之常情,就像电影《赴
汤蹈火》,成功让观众对罪犯产生情感投射,进而理解“这并不是在讲亡命之徒的故事”
,而不希望主角被捕。不过,负责缉毒的警官萨玛作为《缉毒风暴》的主角,理当观众会
为他成功逮捕毒贩拍手叫好,但若连萨玛自己都质疑工作的价值,观众自然会开始思考毒
贩的心理。
当然,片中的大魔王纳萨,被捕之后在法官面前所说的辩解都是歪理,而法官也顺着他的
话辩驳,假使生活苦的人都去贩毒,那社会秩序岂不荡然无存?甚至当法官质问纳萨,上
一次获释之后为什么不金盆洗手,毕竟他过去已经靠着贩毒累积了不少财富,纳萨嘴上只
说他觉得还不够,但似乎欲言又止。这就得探究纳萨犯法背后的根本原因,从他向警官萨
玛保证自己绝不会伤害小孩,就能够看出,纳萨有自己的道德原则,当然他也可能说谎,
但是,正如纳萨所说,难道他不贩毒,这个位子就不会有人顶替吗?
对纳萨来说,如果他一个人铤而走险,可以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投资报酬率的确满高的
,看起来似乎没有那么糟。纳萨努力攒钱,即便是黑心钱,但如此以来,老父母能够住豪
宅,姪女、外甥可以到加拿大去读书,他知道这是唯一真正翻转阶级的方法。与其全家都
走入司法体系,不如将后辈送到更好的环境,避免他们走上跟自己一样的路。正如出卖纳
萨的前未婚妻所说,他想表现体面,但其实是个粗人,就是由于不管纳萨赚再多钱,他永
远无法真正跻身上流社会,纳萨永远只能是从谷底窜起的毒贩。
片尾他得知自己将被处决后,对律师吐出的沉痛自白,清楚地道出纳萨的无奈与无助。当
他苦苦哀求律师想办法不要让法院收回自己买给父母的房子,却听到律师说父母其实很想
搬回暗巷里的破房子。而纳萨苦心栽培姪女、外甥到高级俱乐部上体操课、出国读书,却
发现有人到了加拿大后成天玩乐,他只好服药自杀。因为无论他做得再多,他们永远都是
底层社会的人,不懂、不想也没有资格成为过好日子的人家。如同《寄生上流》里所说“
不是有钱而且善良,而是有钱所以善良。”这当然不是合理化穷人犯罪,但已充分传达纳
萨的无奈。
除了纳萨的心声之外,电影的主旨其实藏在英文片名“Just 6.5”里。在2018年1月修法
之前,就像电影当中他所控诉的,不论是30公克或50公斤,只要被抓到就是处决。而即使
法律如此严峻,伊朗还是拥有全球最高的药物成瘾率,全国大约有650万名毒虫,这已经
是伊朗人口的12分之一,也就是说每12人就有一人药物成瘾。在纳萨终于愿意供出他上一
层的毒贩“日本雷沙”之后,缉毒小队到了一处制毒厂,任务却被对方的自杀攻击破坏。
没了证人与人犯,更多线索也只能从纳萨口中得知。为什么日本雷沙叫做“日本”雷沙?
纳萨回答“他跟日本人做生意。”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在纳萨死刑定谳之后,与家人会面的那场戏,不甘心的弟弟对哥哥保证自己会联络“那个
日本人”,对方会处理好一切,可见日本雷沙八成另有其人。片尾警官萨玛与搭档的对话
,也呼应了片名“Just只有”的意思。萨玛将局长的位子让给搭档哈米时说,自己刚开始
缉毒时全伊朗有100万名毒贩,如今已经有650万名,他觉得很无力。由于他们不断逮捕毒
贩,将之处决,遇到纳萨这种死都不肯供出上线的人,警方便永远无法斩草除根,真正的
大魔王永远躲在幕后让这门生意能够继续下去。因此,哈米对萨玛说,正因为有我们的努
力,才会“只有”650万名毒贩。虽说很无力,但也只能这样。
警方的无奈还不只如此,电影中间曾出现哈米与萨玛搭档内哄的情形,但两人真是为了升
任局长而用尽心机吗?从哈米与萨玛的对话中可以得知,他们一直以来都是好搭档,但过
去曾经有过抓到犯人却丢失毒品证物的经验,而电影一开始,则出现捡到毒品证物却追丢
犯人的情况。与两人成功破案的件数相比,这或许只是小事一桩,但碍于他们必须撰写报
告,使得这两种情况都难以对上面交代。在人人自危的情况下,萨玛也曾想过让搭档哈米
揹上黑锅。
同时,过去曾经靠贿赂警官成功脱逃的纳萨,打算如法炮制。但是,当年的警官已被发现
收贿遭到革职,他只好尝试与萨玛谈判。那场戏肯定让观众捏一把冷汗,担心萨玛真的会
接受纳萨的条件。其实,他本来可能已经动摇,但被纳萨一句“这是你最后的决定吗”激
怒,而唤醒自己的良知。如同纳萨所言,由于萨玛无法想像几十亿的世界,所以他就只值
几千万。〈有钱人想的和你不一样〉书中提到“如果你想变成有钱的那边,你就该开始像
有钱人那样思考。”警官萨玛没有办法想像几十亿的世界,开出的价格只是鸡毛蒜皮;另
一方面,虽然纳萨已经懂得如何像有钱人一样思考,但他仍旧选择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而受害者有三个特征:抱怨、合理化与责怪,因此,就算他再有钱也没有办法真正脱离
穷人的框架。
《缉毒风暴》最让人心寒的莫过于底层社会人民无法脱离底层,警方攻坚毒窟时,映入眼
帘的不再是我们想像中的黑帮份子或辍学少年,而是贫民窟里的一般老弱妇孺。警方拼命
打击毒品,避免毒贩增加,市场价格降低,取得容易,造成吸毒人口增加。但对这些非罪
大恶极的人民来说,毒品是生活日常,不管价格高低都势必会倾家荡产去购买,而这也会
更加深化阶级复制。拘留所里带着儿子的跛脚父亲,希望儿子为自己顶罪,无论法官如何
开导儿子,他都坚持要为父亲脱罪,即便这意味着自己将会进入少年感化院也不改说词。
进入感化院后,他或许又会遇到更多类似的案例,或者真正的毒虫,想要脱离底层社会似
乎又更遥遥无期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