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ansun (Mansun)
2020-11-05 09:02:55粉丝团方便分享网址
https://reurl.cc/N6E4E6
▌《社群网战》上映十周年:《Empire》杂志专访特别回顾
The Social Network At 10: The Original Empire Feature
近代电影史上出现过许多令人惊艳的传记改编电影,David Fincher的《社群网战》便是
其中之一。这部电影虽具有古典悲剧的叙事框架,却能从早期的说故事传统中开创全新格
局,因此当时一上映便造成轰动。在电影推出后的十年间,不仅世上出现了剑桥分析公司
“Cambridge Analytica”、“Catfishing”的网络诈骗手法、选举丑闻,以及一群在社
群媒体上长大的新世代,《社群网战》改编的Facebook起源故事也持续发酵;此后,该部
电影甚至成为了21世纪影坛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并在议题上与文化上都引起了广大回响。
尽管过了这么久,如今再回头观看《社群网战》仍不禁感到佩服,这都多亏了David
Fincher厉害的制作团队、Aaron Sorkin机智诙谐的对话安排,以及表现亮眼的Jesse
Eisenberg、Andrew Garfield,和充满萤幕魅力的Rooney Mara等演员。
由于今年正是《社群网战》的上映十周年(别忘了到他们的Facebook上说一声生日快乐!
),不妨一起回顾《Empire》杂志当初为这部电影制作的专访吧!除了几场经典连续镜头
的幕后花絮外,还包括导演David Fincher、演员Jesse Eisenberg和Andrew Garfield在
片场接受的访谈。
没有人能加David Fincher好友,也不能在他的涂鸦墙上留言、出现在他动态上,或者帮
他的照片按赞。人们也不可能透过Facebook“戳”他一下,顶多真的用手戳吧;不过,建
议各位还是不要轻易尝试。2009年4月,这位导演才向《Empire》表示:“我不会碰
Facebook的。”结果七个月后,他在拍Facebook背后故事改编的电影。
就像前世界中量级拳王的传记改编电影《蛮牛》几乎不讲拳击,《社群网战》也不是真的
在介绍Facebook。这部电影真正想传达的是年少轻狂、才华洋溢的一群年轻人同时对世界
感到迷惘;满怀抱负地研发、创业却发生背叛,以致即使最后赢得了名声与金钱,也失去
了自己的灵魂。
对Facebook的共同创办人、CEO兼执行长、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Mark Zuckerberg而言
,这部片并非他的真实故事。男主角Jesse Eisenberg认为,他饰演的只是个“叫做
Zuckerberg的角色”。Fincher则说,这个角色是编剧Aarion Sorkin重新诠释过的
Zuckerberg。Sorkin自己也承认道:“在现实世界中,我根本不认识Zuckerberg。”即使
Ben Mezrich的《Facebook亿外富翁—关于性爱、金钱、天才与背叛的脸书帝国创始内幕
》一书当时也尚在提案出版阶段,有鉴于Sorkin打造的《白宫风云》大获好评,他仍获邀
加入本书的剧本改编工作。由于编剧和作者是分开地各自撰写剧本和文稿,所以作业时间
虽然重叠,两者间出现相仿情节也应非刻意为之。因此,针对Zuckerberg和死党是如何在
网络上掀起一片热潮的故事,两人不过是各自做出了诠释,然后刚好都获得了不错的评价
。就主角的经历而言(至少针对本段投射的含义),不妨想像成《教父》男主角Michael
Corleone读《Wired》杂志的感觉。
事实上,这部片推出的时间也十分讽刺,因为Facebook对捍卫使用者个人隐私的态度在最
近引起不少争议。编剧Sorkin表示:“Zuckerberg在数月前虽有出面对此事表态,但他似
乎试图将隐私的议题轻描淡写地带过。我只记得我在读到这篇报导时想着,等《社群网战
》上映后他就不会这么看待隐私问题了。”
不过,《社群网战》所呈现的英雄式主角(非传统)让Zuckerberg本人和观众都感到十分
惊讶。Sorkin解释道:“端看编剧如何塑造主要角色(再次强调是角色,而非传记的主人
翁)而已。如果赋予他腿部畸形、弯腰驼背的外貌,就能让人们认为他很像理查三世(译
者注:即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理查三世的形象)。”即使不能完全同理他的想法,但与单纯
听到上述的形容相比下,读过Sorkin的剧本、从旁看着电影拍摄并与导演聊过后,这些过
程至少让我们较能借此捕捉一些概念,进而对Sorkin内心的专业顾虑感同身受。此外,虽
然Facebook拒绝与电影公司合作,但不代表这是因电影把Facebook网站或老板Zuckerberg
妖魔化。Fincher说道:“虽然大众对Mark Zuckerberg的看法不一,但他将原本只在大学
宿舍中使用的网站扩大至如今拥有3亿5000万个用户,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事蹟。Facebook
的设计、编码等成果,都是他人无法轻易置喙的。而从这个角度看来,Facebook绝对是一
项伟大的发明。”
———————————————
David Fincher虽然不用Facebook,但他欣赏这个社交平台将人们串连在一起、彻底实践
互相联系的概念,和其背后复杂科技的能耐。然而,耗资数百万美元的《社群网战》却不
是一部歌颂找回友情的电影,或与观众分享写Javascript的热情。某次看着Eisenberg在
电脑前打字时,Fincher对我们表示:“在这部电影里,对着电脑打字的场景其实很少。
”而比电影更戏剧化的事实是,Andrew Garfield在极度愤怒的情绪下,真的把Eisenberg
的笔电抢去摔坏了。
这位英国裔美国籍的年轻演员,很快便要以“蜘蛛人”的角色出现在世人眼前。他在本片
饰演的是一夕之间发现自己被陷害的角色,即Zuckerberg在哈佛大学的死党Eduardo
Saverin。《Empire》的采访团队当时正跟着剧组拍摄,一同来到一栋位于洛杉矶帕萨迪
纳的新建大楼中。由于原本要作为新的儿童洛杉矶博物馆因当时的组织破产而中止,这栋
大楼于是一跃化身为奢华的新创空间,并在日后成为市值破兆知名企业的基地。而
Garfield那时正是在日光灯管下、办公桌间和加州的儿童设施环绕下,历经了整整90分钟
的情绪大暴走。
抢过来摔、抢过来摔,再抢过来摔。
2009年12月的某个周五,正是长达70天拍摄过程中的第34天;而在这天的半夜12点45分、
某个镜头重试第10次时,Fincher对着片场大喊:“Andrew,砸烂它!就是那台电脑,把
它砸烂!”这幕场景极富挑战性,因为演员必须呈现狂怒之后受伤的感觉,且不断地重复
再重复。穿着深色套装、说著一口标准美国腔的Garfield表现出色,但同时也精疲力尽。
在同一个字讲错太多次后,他终于大声地咒骂出来。最后,共报销了25台苹果电脑。
到了凌晨5点05分,Fincher好不容易摇着手说出那珍贵的“卡!下一幕”,而工作人员和
Garfield都感到万分疲惫。Garfield对着剧组人员喊著:“如果我刚刚表现得不好,很抱
歉连累了你们!”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只是充满了人性,而这正是Fincher找他来的原因
。导演这么解释道:“我们其实是在他试镜Zuckerberg时认识他的。Garfield是个温暖的
人,以致我当时认为‘这样的人根本不能演Zuckerberg!’但Eduardo却很需要他来诠释
;他是故事中的情感层面,背叛中的牺牲者。”Garfield虽觉得自己被榨干了,但他仍十
分欣赏Fincher的手法:“他有着无可挑惕的品味,也只会采用能实际成功的方法。同时
他也在该无情的时候十分残酷,而这正是我欣赏他的地方。”
Garfield离开镜头后换上了自己的便服,然后回来蹲在摄影机旁,随着镜头逐渐靠近
Jesse Eisenberg打转。开机前,他靠向Eisenberg并轻声说道:“你这该死的混蛋,你背
叛了你最好的朋友。接受这个事实吧!”虽然听来非常震撼,但这么做确实有助于后续的
拍摄。而这也证明了Andrew Garfield极度敬业、David Fincher富有判断力,才能让演员
在遵循导演指示下,成功帮助Eisenberg将这一幕的情绪引导至对的方向。
Zuckerberg一角的选择十分正确。其实网络上流传不少其他候选演员的名字,如Shia
Labeouf和Michael Cera。虽然这些人也都是优秀的演员,但Zuckerberg的角色形象过于
自信或过于老实都不适合;倒是Jesse Eisenberg在《亲情难舍》一片中高傲却不善交际
的特别气质相当符合。正是看重这一点,因此Fincher在看到Eisenberg于纽约录制上传的
《社群网战》试镜影片后直呼:“我的天!就是他了。”
隔一天的晚上,套上灰袜子、Adidas的拖鞋,穿着灰色长裤、North Face绒毛外套的
Eisenberg,在同一张桌子前完美地化身成科技宅男的样貌。Eisenberg在Fincher招牌的
拍片手法、大量镜头下,各种反应都令人十分惊艳。虽然萤幕上看似比现场演出简单,但
这就是一种轻描淡写的表演,讲究视觉观感的演出。Eisenberg说道:“在我饰演的角色
将Facebook当作比私人情感还重要的目标时,这种想法和感受就是这部电影本身戏剧化的
部分。当他将架设网站当做人生第一要事时,其他事情都变得不再重要;作为一个真正有
远见的人,这样的决心可说是既伟大又悲哀。”可见Eisenberg也注意到了一项讽刺的事
实,就是Facebook的创办人“在人际关系上有社交障碍,却打造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网络
社交平台。”
在片场的另一边,靠在桌上的Justin Timberlake非常融入角色,一副自以为是、不可一
世的样子。他饰演的Sean Parker不仅协助Facebook拓展版图,还是音乐分享平台先驱
Napster的共同创办人之一。根据剧本的描述,Parker在剧中的形象可说是电脑程式设计
界的摇滚巨星。
Fincher看到了这位白金唱片认证的明星唱将在《布鲁斯威利之终极黑帮》和《周六夜现
场》的演出,同时也希望开发其作为制作人的潜力;而Timberlake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天
份,又能善加运用,这些特色正是Fincher认为适合Parker的角色特质。Fincher说:“在
设计Parker的过程中,不可否认的是我最后将目标设定为Jesse Eisenberg角色梦想成为
的对象,那个拥有一切的男人。”
如果说Parker是好莱坞电影中典型的稍微狡猾、自以为红的角色,那Timberlake本人可说
是完全相反,他既谦虚,又脚踏实地。除此之外,他没有架子、没有超级巨星喜新厌旧的
样子。他即使下了戏也在熬夜,和Eisenberg镜头外排练台词。即使他的妻子Jessica
Biel前来探班,也不会带任何随扈或助理。Timberlake曾笑着说道:“片场只能有一个老
大,而那就是David!如果他在一天的拍摄工作结束后表示满意,那我们也就开心了。”
———————————————
David Fincher看起来确实很满意。而这或许也是因为他所导演的《班杰明的奇幻旅程》
,终于结束了高难度的后制特效作业,还有一连串的媒体巡回宣传;能回到片场坐着,对
他而言也是一种放松。Fincher也维持一贯让人莞尔的讽刺语气,有时还会自我解嘲(当
他在切换镜头时说了一个讽刺玩笑后,他赶紧说道:“不准把我这些自以为是的屁话写进
报导!”)。即使他在片场通常不会承认,其实他显得十分享受这个过程。
《班杰明的奇幻旅程》和《斗阵俱乐部》都是他自己一手开发的提案(《索命黄道带》时
他甚至亲自针对现实世界的谋杀案展开庞大的研究),但《社群网战》单纯是因他收到《
险路勿近》制作人Scott Rudin寄来的剧本后就十分喜欢。剧本到手后,Fincher曾和
Sorkin花了点时间研究,但不至于太久。根据推测,这部电影的预算和拍摄时间大概和《
火线追缉令》差不多。制作一部电影从来就不容易,而这部电影当然也有一定的难度,只
是与他近期的作品相比之下,至少较为直接明了,也比较有趣。在执导某段彩排时,他甚
至一边在玩体感平衡车,到处乱晃。
此外,对于那些招架不了他行事风格的演员,他也幽默地形容:“每个人都表现得很棒,
只是有几个人不想一起‘玩’而已。”而其实对演员们而言,重复演绎Sorkin招牌的诙谐
对话可说是极大的挑战。Fincher说道:“你知道吗,这真的很累人又很困难。Sorkin的
台词不适合心灵弱小的人来讲,因为你必须一直钻研、钻研再钻研。你不用加入任何设计
,只能唸出整篇段落。说真的,看这些20多岁的年轻演员狂喷台词其实很有趣。然而,真
正的关键在于演员要确保自己不是在模仿他人,就像以谈吐机智而闻名的诗人Dorothy
Parker。”
Fincher曾将导演工作比喻为“收集回忆”。如今他重新调整了说法,形容为“收集体验
”。由于电影制作几乎都与剧本或剪辑有关,使他更想在身处片场时探索自我。他说道:
“我试着尽可能把时间都花在拍摄上。有时会出现只拍摄三、四次的想法,就像‘不行,
那这部分怎么处理?如果剧情换成这样发展,或让演员换个方式表达?’此时你知道吗,
有时演员们会完全配合,但有时他们甚至会表示‘该死,我连自己的名字都忘了!’”(
Timberlake此时开玩笑说:“每次切换场景时,我都会为大家高歌一曲。”)
很明显地,Fincher是个懂得野心也了解压力的人。在渡过拍摄音乐录影带和商业广告的
年轻时期后,他的《异形3》在当时创下了导演处女作获得最高预算的纪录。无论是早年
的磨难让他从此更加坚强,或是接收的教育让他不会轻易动摇,总之幸运女神让他后来有
机会拍摄了代表作《斗阵俱乐部》,即使该片的褒贬不一。或许,《社群网战》真正让
Fincher感兴趣的地方不在引起热潮的话题性,也不在角色间的机智对话,而是这故事反
映出现实世界的人们发奋图强的企图心。
他思索著说道:“在这故事中,某些人际关系的难题让我想起了过去。生命中曾有某些朋
友参与过我早期制作的作品。但这些友情有时在不经意间便会消逝,有时以苦涩的结果收
场,或就只是决定各自分道扬镳。其实我也听过关于自己的坏话,所以我该死的知道
Zuckerberg的立场有多么难受。我能想像那个情况,在21岁就设计出众人趋之若鹜的发明
,且不想放弃也不愿别人插手改变…”
对于Zuckerberg的故事,Fincher不做任何好坏的评论。对他而言,这不过是有个男人发
想创新的故事;只是他日后的发明虽改变了世界,却没能改变自己。Fincher表示:“我
对他的热情感同身受。我能体会他想做些什么的心情,和他如何坚持自己的做事方式,甚
至希望事情能按照他设想的发展下去。”
放在桌上的名片是当晚的最后一幕的插入镜头,共要拍25次。
2010年10月首次刊登于《Empire》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