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新上映电影中,最有“艺术感”的应该是长达 169分钟而且全片黑白拍摄的《异端鸟》,它改编自美国波兰裔小说家 Jerzy Kosinski 的 1965 年小说 "The Painted Bird" ,以一个在二次世界大战时东欧大地上的无名孩子浪迹天涯之悲惨遭遇与炎凉世道为故事主轴。这本小说名叫“著了色的鸟”,是主角其中一站经历看到的意象:有位捕鸟人把鸟抓来后、全身涂了彩色再放回去,结果那鸟的原生族群都视牠为非我族类、群起围攻很快把牠给霸凌到死。这样看来,本片中文片名“异端鸟”翻得很贴切,只要是“非我族类”或“和我不一样”,就可以激起群体劣根性。
这本小说当年在美国出版时大轰动,因为它的描绘实在太冷峻残暴而绝望,恐怕激起很多美国难民回想惨痛经验?或投射美国人对难民悲惨的浪漫化想像?而且,Jerzy Kosinski自己是个犹太人、与双亲在波兰是受到很多波兰人冒死藏匿才挨过二战的,恐怕许多读者也很容易把此书联想为他的半自传小说?但这书很争议,尤其在他出身的波兰引起许多反弹:对许多波兰人来说,波兰藏匿犹太难民是义举、尤其他与家人都受到许多波兰恩人的冒死帮助,结果他写个难民儿童的小说、居然把收留主角的城乡民众都描绘成霸凌者与暴力者?是在侮辱波兰英雄与波兰恩人吗?
这小说 "The Painted Bird" 也没指名道姓说波兰、也没声称主角经历就是自己的自传,反而在地理上很模糊地说“流离东欧”许多不同的斯拉夫语系国家,在人物上则很模糊地让主角“没有名字”也没有身份、只是被欺负他的人们扣上“犹太人”或“吉普赛人”的帽子、但其实自己坚称不是犹太人也没说到底是哪族人。也许可以说,这本小说只有隐晦的影射、在具体关键处都留下了保留模糊的空间、只要相关人士自行联想心照不宣的。电影《异端鸟》也保持这“不说破”的基本性格,不但男孩主角一语不发、一切角色台词也非常省话,只以黑白画面让大地景观静静说话。
https://fr.web.img4.acsta.net/pictures/20/04/14/09/21/1546717.jpg
此片在威尼斯得到起立鼓掌十分钟还有竞赛金狮奖、它在全球影评间几乎一面倒得到高评价、甚至有人还拿它与“塔可夫斯基电影”作比较... 我看完后,必须要说,它是有它的美感与震撼、更有它的直爽基进不畏人言!原著小说在美国就是极残酷的争议小说了,虽是英语作品但我想我们也不用期待美国人来拍,因为要集体虐童、强暴小孩、枪杀婴儿,而且没有二战英雄、只有二战恶魔、纳粹也恶红军也恶、甚至大地乡民更是无脑基本恶... 这种片我们能想像好莱坞来拍吗 XD 本片由捷克编导 Václav Marhoul拍一部泛斯拉夫跨国制作,也许才有那重现原著残暴的可能吧?
主角经历人间恶性大集成:(1) 爱貂被烧,一般小孩霸凌之恶,主角只能用入土为安的善弥补一点点;(2) 善心照顾的姨婆死了,房子烧到剩火炉烟囱,主角恐想着恶意的遗弃;(3) 疫病期间,乡民猎巫之恶盯上主角,如乌鸦啄光头般,幸有女巫与农夫之善给他逃出生天;(4) 磨坊爸爸荣誉家法之恶挖人眼睛,主角只能还他双眼聊表其善;(5) 捕鸟人与爱人多情,农村社会卫道之恶杀他情人也只有自杀,主角能做的就代他放生;(6) 主角好心救伤马,人役使动物“用完就丢”还让马来杀死马;(7) 纳粹登场,更是自恋青春享受权力的杀戮迷恋,主角肯舔腿擦鞋才得保小命;
(8) 神父之善短暂搭救,仅个别爱心而非体系之仁,人亡爱息主角马上被丢粪坑;(9) 战时庇护体系中,收容主角的农宅主人却是恋童虐待狂,主角初次体验反抗动杀机;(10)老夫嫩妻的农宅,收留主角要当性奴隶,当不成就拳打脚踢宁找小羊,只剩欲望毫无人情;(11)《抢救雷恩大兵》最帅狙击手登场!这次专心狙击省话教育“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世界观已无人情善恶只剩动物领域性?(12)战后重建纳粹走了,却没带走反犹霸凌,民间反犹开关却已被打开?主角枪杀体验冷酷;(13)初始“恶意遗弃”的父亲来了,主角能打开尊口原谅吗?也许还要看见那一组号码...
https://pbs.twimg.com/media/Ej0ccdfXcAEopFm.jpg
看此片,主要享受在视觉震撼,黑白片手法当然有为大地苍凉人间无情加很多分,尤其在孤宅枯树与雪地冰湖等秋冬场景时;而人们暴力的张牙舞爪甚至自恋享受更拍得赤裸生动,完全满足人性本恶世界观想像,想想这样把中东欧前现代农村与纳粹机械化世界共时同框的处理,在西欧为主的二战题材中还真稀奇宛如超现实。此片中,人文集体是恶的、个别心灵偶尔是善的,然而善总迅速被恶淹没、毕竟大地是冰冷无情的;那么主角渐渐苦尽甘来时所得到的“救赎”,难道就是学习冷酷服膺有枪自保的大地生存法则吗?片末是有畅快伸张一次、复以“找回名字”的人性作结。
视觉是震撼,震撼多了不免麻痹起来,也许这也是编导要我们跟主角一起麻痹的“浸入式体验”?主角“失语”与人们“省话”也给本片苍凉视觉注入一种静谧诗意,令最后一幕车窗写字 "Joska"令人压抑到极泪水决堤。不过这样的极简力量,不但给我老黑白片感、老好莱坞感、甚至一种老派美国感、那叙事是很老派的先“黑白分明”再“洗尽铅华”最后“放下屠刀”的,我个人是觉得有一点像史蒂芬史匹柏与克里斯汀贝尔的《太阳帝国》那种感觉,虽然两片的儿童历程具体有其差异。所差者,倒是《太阳帝国》仍有试图认识这恶世界结构、《异端鸟》却只聚焦恶的现象?
当然,本片主角是个小孩子、还是个受害者,本片采取他的视角就是一张安全牌,毕竟一个受害小孩本就没有义务去看见“结构”或看见“动力”,而只要看见“现象”去咬牙切齿就好,甚至他沈浸愤懑双眼冒火也是属于受害者的天公地道。只是想到几幕主角本人并不在场的“屠杀”戏,包括犹太难民跳车纳粹打靶戏、以及纳粹哥萨克骑兵师屠杀村民戏,技术上来说其实都跳出了本片大部分时间坚守的“主角历程”框架了;而在这两次跳脱框架的上帝视角中,本片又呈现了什么?呈现的倒是杀杀杀、恶恶恶、各种基本的兽性一杀再杀令人发指,简直拍成了一部 WW2 porn 。
https://pbs.twimg.com/media/EDjW4rmXsAIZHdq.jpg
当然严格说来,本片在这两场戏开杀开恶不可自拔之余,还是有表达些超出人类恶性的炎凉世道,譬如纳粹哥萨克骑兵喝酒开杀爽爽后、轮到苏军飞机坦克来又把他们杀爽爽,又或是在火车纳粹屠杀取乐享受青春人生时、仍有 Stellan Skarsgård 饰演的纳粹良心发挥“人性”... 呵呵,看到这几幕我只有几个反应:(1) 这部东欧制作很想用全球观众熟的大牌演员,但用 69 岁的 Skarsgård 演纳粹士兵也太刻意;(2) 这片真的很爱杀,有些镜头爱到一种不可自拔的迷恋,仿佛急切想得到观众一起激愤的共鸣;(3) 恶的就是恶、善的就是善,善恶与本片色调一样黑白分明。
言念及此,我才意识到:这就是一部怀旧老电影、怀旧的黑白片色调与力量、怀旧的失语省话让画面说话、怀旧的黑白分明善恶二分且扬善弃恶、怀旧的大地游子洗尽铅华放下屠刀、怀旧的父子情仇最终冰释向爸爸道出我的名... 这种片是不是好片呢?当然是好!而且震撼!绝不枉威尼斯影展起立鼓掌十分钟的荣耀!只是它真的好老,宛如重现原作出版时的 1965 那时电影流行的老叙事,喜欢拍纳粹的基本邪恶、人民的可怜无助、盟军解放的正义降临,只是这次东欧制作有把苏军加入正义形象、有把人民的邪恶面给加入邪恶一方,就算是比旧时代好莱坞二战片多走一步吧?
但这年头,21世纪新的二战电影、战争电影、屠杀电影,都不会再这样善恶两边黑白分明、而会让善恶交杂出现在同一人身上,不会再这样停留在恶的现象观察与愤懑、而会更进一步讨论恶的生成及其动力与结构,也不会停留在“洗尽铅华、放下屠刀、父子和解”的半世纪主流(基督教?)老叙事、而会根据每片不同人物不同处境自己的经验去建构属于自己的价值。在 2020 年十一月初看这部《异端鸟》,我一面觉得是难得的视听觉飨宴、令我赞颂老电影工艺的极致与巧思,另一面却珍惜当代新电影越爬越深探讨现象背后、如此片专谈现象的 WW2 porn 就留在上个世纪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CUiSb2WE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