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回应 无声 和陈昭如原著的争议

楼主: ultmisia (魔女)   2020-10-27 13:12:47
https://reurl.cc/14lpv9
近日,作家林立青于脸书上公开发言,指出其对电影《无声》产生一些质疑,原因是他认
为“制作团队没有跟人本(教育基金会)及陈昭如合作”。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在于
他认为作家陈昭如是一位专门在台湾撰写校园性侵题材的作家,若要在台湾谈论相关题材
,陈昭如是不可回避的重要人物。
但林立青也说:“身边的影评人朋友们越是赞叹不已,我越是感到不安,虽然说新闻事实
没有著作权,但是到底有没有跟人本及陈昭如合作,一直是我看到《无声》时的阴影。”
我没有看过陈昭如的著作,也想了解编导到底参考了陈昭如著作的多少个案、又从中参考
了多少内容。不过林立青却也说,他至今没有看过《无声》。
《无声》掠夺他人心血?
之所以这件事会成为一个争议,在于有部分网络文章指出,《无声》的故事原型改编自陈
昭如的著作《沉默:台湾某特教学校集体性侵事件》。该书籍内容是关于一所特教学校里
的学生性侵事件始末:该所学校发生了上百起学生之间的性侵害或性骚扰案件,而老师却
置身事外,纵容状况失控。
若要说《无声》的编剧柯贞年与林品君没有参考过这本书,大概没有人会相信。不过本片
目前并非入围金马奖的改编剧本,而是原著剧本,已说明片方并没有认定故事直接改编自
任何著作。
但由此能说明《无声》就是掠夺了陈昭如的心血吗?
或许要先厘清的是,《无声》指涉的事件如前段所述,确实存在原型,而事件本身不是虚
构的,所以绝不会存在任何抄袭的疑虑。事实上,如果今天每个拍摄关于社会事件的电影
,都得获得撰写报导的相关记者或作家的授权,那么很多电影恐怕不会有机会问世。
此外,当编导去处理这类事件时,是否非得要去向对该事件着力最深的人致敬,或按上一
个顾问角色,不啻是一个学问,更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因为涉入事件越深的人,往往都
会对戏剧改编存在疑虑,而非影视界人士多半也无法理解现实跟戏剧效果的差异。真要让
见证事实的相关人士为电影改编背书,可能才会是创作者灾难的开始。
如果完全照着事实拍、怕造成冒犯,可能会让电影显得太八股、太温;如果不理会这些“
顾问”,搞到最后撕破脸了,反而为电影徒增丑闻。
《无声》剧照。 图/金马影展
《无声》剧照。 图/金马影展
《无声》剧照。 图/金马影展
《无声》剧照。 图/金马影展
是致意,还是消费?
事实上,大家喜爱的诸多真实事件改编电影,都存在很大程度的“戏剧化”成分。荣获奥
斯卡奖最佳影片、描述伊朗人质危机的《亚果出任务》(Argo, 2012)可能是近年最代表
性的例子。如果这部片完全照事实来拍,恐怕未必如此杰出,因为真实往往是枯燥而冗长
的。要符合电影的格律,便得适度进行加工和调整,这是全世界的编剧与导演都明白的道
理。
当然,如果本片编导其实有接触过作家陈昭如本人,但却在没有跟对方协议或事先知会的
情况下,没有在演职员表上向她致意,造成陈觉得不舒服,那又是另一回事,应该面临责
难。不过如果编导没有与之合作,却还要把人家的名字写上去致意,或者公开对人家的作
品表达太多谢意,无疑也可能成了一种消费,造成人家的麻烦。
万一这些个案与他们的家属以为自己被利用,因此跑来怪罪陈昭如怎么办?林立青一方面
说他开心有影像创作者重视这个题材,却又要求创作者拍摄这个题材时非得要跟相关单位
、陈昭如和第一线辅导员合作,还指出受害者可能不希望导演这样诠释他们。
殊不知如果片方真的关照了所有人,《无声》要不是拍不出来,就是会被拍成一部什么点
都戳不到的片。
截至目前,我没有发现创作团队或发行团队有公开发文指出电影是在影射什么特定事件、
或者点名陈昭如本人。这样的淡化处理,其实很适切。至于意见领袖、影评人或各路网友
自己要连结真实事件与戏剧,更是无可厚非。大家都有揣测或联想的自由,这些延伸讨论
,对于正义与真相的追求都很有帮助。
台湾这片土地有数不尽的故事,但是从真实事件衍生出影视改编的作品不多。因为许多创
作者投入改编之后,立刻就会发现顾虑所在。有些台湾导演偏偏又担心得罪人,太尊重事
件原型人物的看法,因此往往拍出一些不痛不痒的片(剧情片与纪录片皆然)。而我完全
没有在《无声》这部作品看到类似的包袱。
说到这,大家知道去年的国片《幻术》吗?这是一部让演员全挂上政治人物实名上阵的奇
片,剧情影射前总统李登辉是319枪击案幕后黑手。先不论剧情与现实的差异,该片编导
如果要尊重每一个事件当事人的想法,这部片根本不用拍了。而李登辉本人或他的发言人
当初对这部电影不置一词,一方面可能是不想为这部片造势,另一方面如果贸然发表什么
意见,也可能会不慎涉及干涉创作自由的责难。
小结
无论是《幻术》也好、《无声》也好,这些名义上并非改编特定著作,而是直接从真实当
中取材拍摄的作品,都不该面对这样的责难。这种批评,对于未来台湾的影视创作风气是
很大的伤害。如果这些批评成立,以后谁敢还去拍摄反映社会现实的题材?
一部电影能带出种种针对社会公义的议论,从剧情还能延伸出对于原型案件本身的探讨,
已经证明了它的价值。比起为《无声》扣上不知感谢的帽子,透过这样的热潮继续推动更
多变革(如法律咎责抑或制度修正等),无疑更有意义。
Loading video
翁煌德
现任桃园光影电影馆、光孚影展策展人。台湾影评人协会常务理事。粉丝专页“...
作者: charliebitme (查理咬我)   2020-10-27 14:11:00
台南启聪学校事件为原型 何来笃定参考陈昭如之说?
作者: serenitymice (静鼠)   2020-10-27 15:42:00
这是一个我是大佬,你们都要来拜码头的概念?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