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今天下午板桥大远《百千年一问》学生公益场
感谢企业赞助
很高兴可以欣赏到这部入围金马奖的纪录片
希望票房更好
以下心得有雷,但郑问生平都是公开资讯,并不影响观影体验
本片拍摄历时两年,走访日本、香港、中国三地,访问多达54位人物,解析郑问的创作历史和技巧风格十分深入细腻。视觉表现是本片特色,将郑问作品特写呈现于大银幕上,使用动画和特效让静态作品更加生动,配合时而悠扬时而激昂的配乐。本片的配乐也是一绝,管絃乐团演奏出郑问的武林和江湖,发挥画龙点睛之功效。
本片几大看点,一是郑问对于漫画技巧的琢磨。郑问把漫画当艺术品来处理,从开始使用毛笔起,到后来的特殊技巧,本片呈现不少原稿、作品评论、艺术家自述、旁人的诠释等等,是全方位的艺术家纪录片。创作时,郑问从文本考据、拍摄分镜照、制作小头像等参考资料,大师级的执著和投入,和注重技艺的“职人精神”不同,是艺术家从理念到形式追求完美的全方位的实践,这就是漫画作品之所以成为“艺术”的原因。
本片也公开特写郑问不同时期的个人照,等于带领观众观察他一生的起伏跌宕。看着郑问的面相身形不断改变,与他际遇交相呼应着。本片也呈现了不少旁人对郑问人格特质的描述,有如蔡振南的“空笑梦”,郑问就是一个典型传统台湾男人,固执、勤奋、照顾弱小,却也十分压抑和不时沉默著。
最后是我自己一点个人的感想,由于接触过各种文化产业的议题,郑问就是最常被拿来说“台湾留不住人才”的代表例子,不管哪一种文化产业,谈起来就是各种抱怨和悲观,箭靶一是政府,二是民族性。但看了这部纪录片后,我总觉得郑问是领先时代的天才,漫画呼唤了他,但他却生在一个不在乎漫画的年代。在那个“不会唸书就去做美工”的时代,台湾漫画产业不健全,读者只看日漫,他却把漫画当艺术品来画。到了漫画产业十分成熟的日本,他才一炮而红。现今文创几乎已成显学、艺术家明星化、网络平台兴起、数位科技先进、漫画的分工也更专业,如果他是7年级ꔊ矷A影响力和知名度绝对不同。然而4年级的郑问,已与新时代的可能性错身而过了。郑问在千禧年左右至中国制作游戏美术,预言“未来是游戏的天下”,十分精准而卓越的眼见,然而当时的科技跟不上他的艺术水准。天才是孤独的,因为他是领先时代之人,即使是充满着数位神话的二十一世纪,天才仍因着命运的捉弄和孤高的境界而郁郁寡欢。
影片从郑问离开日本后,开始陷入了一种沈闷、怀才不遇的氛围中,一以贯之的是郑问持续追求作品艺术性的执著和高标准。郑问不缺机会,但他却无法与产业相容,因为他还是那位追求完美傲笑红尘,这就是大师之所以是大师的原因。得奖、卖座、高薪、高位、甚至舞台,都不能填满艺术家心中的孤单,因为生而为人就是不断挣扎,不是逆流而上就是随波逐流。虽然最后是一个略为惆怅的结尾,我却感到很激励,原来天才也是这么努力却又充满挫折啊,追求梦想本来就是孤独与艰辛的,成败或许取决天命,但求为人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