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交响狂人 Crescendo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20-10-07 05:11:15
《颠父人生》的颠父 Peter Simonischek又有新片了!这次演个疯癫指挥家?话说《巅》片的颠父虽然疯疯癫癫离经叛道总不按牌理出牌,其实那都是语重心长放长线给予女儿一课成长体悟倾听己心;这戏路非常类似地搬到这部《交响狂人》来,他演了一个德国古典音乐指挥大师、要来指一个很不受控的青年交响乐团,而他这老顽童竟然不从团练分部练曲修曲来入手、而是故弄玄虚搞了好多类似卡内基训练(?)的团康信任小游戏,一定要逼出大家不敢释人的心底郁闷大声发泄出来、才能完成团体的团结 (solidarity) 与音乐的和谐 (harmony)。
这乐团,是最难搞的“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青年”混成乐团。此片灵感应是取自巴伦波音与爱德华萨伊德共创的“西东合集管弦乐团”West-Eastern Divan Orchestra,在 1999 那世界局势偏向修补 20 世纪诸般冲突的大和解时代,就诉求不同文化不同血泪的异国青年们、一起来以音乐伸出橄榄枝。而本片作为 2019 德国片,把这以色列与阿拉伯诸国青年和解的历史出来冷饭重炒,在我们这 2020 年秋冬有没有意义呢?对极右派甚嚣尘上的今日欧美诸国当然有,对十年前革命没开花结果今日烽火连天的中东诸国当然有,甚至对昨天早上战机才呼啸而过的咱们台湾,也一样有。
https://de.web.img3.acsta.net/pictures/19/06/18/10/06/0062724.jpg
社会艺术,音乐不只是音乐
电影从在法兰克福任教的指挥家 Eduard Sporck受邀开始,邀请他的是在法兰克福做金融业却半路出家做 NGO的“和平发展基金会”负责人Karla de Fries,为了正在进行中的以巴和谈做个象征性的文化活动,而组这以巴跨国青年乐团办一场演出。一开始,我们看得到“艺术行政”与“艺术家”的基本差异:对指挥家 Eduard 来说,古典音乐的任务很简单,就是要做“好的音乐”,好的音乐是没有国界的、甄选团员不是看国籍的、要找指挥也不看国籍的;尤其明知我是纳粹之子一辈子替父母下跪道歉很多次、干嘛非我不可呢?耕耘以色列多年的祖宾梅塔不好吗?
但对艺术行政 Karla来说,艺术永远关于听众、关于媒体、更关于社会,摆明了这混成乐团的组成就不只为“好的音乐”,而本就着眼国籍意在文化交流促进国族和解的。于是当 Eduard 用“盲听”做团员甄选、还不惜临时加入一群水准较高的以色列团员时,Karla 则非常坚持就算演奏水准不是最高、也一定要保有一定比例的巴勒斯坦团员,“不然组这乐团意义何在呢”?说穿了,音乐与社会是分不开的,电影前段光看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两边的少年们,以方有特拉维夫这种商业大城到处是中产阶级自小学琴、巴方则是少数人爱琴学琴拼着战火也要练,立足点本就天差地远。
这电影说“古典”,其实团练与演奏戏份并不是很多、甚至还更像提供音乐背景用的 XD 主要戏份还是在以巴两边少年们的针锋相对与倾听融合。我不知道古典乐迷对此片这样的偏重能不能接受,但显然一开始在特拉维夫时 Eduard 是很专业地嗤之以鼻,觉得我们就是来做音乐的、你们吵来吵去这么不专业算什么?但,直到去了许多人以为是奥地利的意大利德语区“南提洛”Südtirol 小镇开排后,第一首“让音乐回归音乐”的帕海贝尔的《卡农》,Eduard才赫然发现交响的和谐没有人的和谐是绝对做不来的,于是展开他“交响狂人”或说“巅父指挥”的另类训练营。
http://de.web.img3.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9/07/11/15/08/1343435.jpg
Kontakthof?弱起渐强的舞剧
这互相发泄倾听学习和解的训练营,本片拍起来真要说写实吗?一点也不!若以写实标准去检视一个个过程是否真能敞开人心扉、冲突到和解的过程是否自然地循序渐进,那恐怕都缺乏说服力:哪会五分钟内突然间由弱渐强大家都尽情开骂?哪会大家绕一绕圈圈你看我我看你突然这么有默契?哪会突然畅所欲言讲起家族血泪史?家族血泪史哪会这么刚好先巴再以接着纳粹一层层交棒?哪会大家选边站后自动围抱成一圈?这一切与其说写实,不如说像“行动剧”甚至“舞剧”,我第一个想到的是碧娜鲍许舞蹈教育片 Kontakthof ,动作走位神情构图都是少年舞蹈剧场的格局。
也就是在这些舞蹈剧场型演出中,令人看见一次次“由弱渐强”“达至高潮”的激情,也才令人发现片名 "Crescendo"的艺术表现在何处:与其说是表现在他们选的帕海贝尔的《卡农》、德佛札克《第九号交响曲》第二乐章与韦瓦第《四季》第四乐章,不如说是表现在一次次由压抑到释放、由释放到冲突、由冲突到火爆、火爆到极颓然倒地的文化交锋。相较来说,本片的选曲们比较像是衬托两方少年关系的背景音乐:从《卡农》的故作和平其实疏离、到《新世界》的拨云见日看见希望、再到《冬》的枕戈待旦却紧密结合, Eduard 与观众都看得出得来不易的和解与和谐。
只是这和谐,竟是在鬼影幢幢的《冬》作结,令人欣慰于当下的人情圆满之余、却对一起面对的大环境感到惴惴不安。的确,此片这些单纯少年要“放下复杂历史只当对方是个人”并不困难、要“闭起眼睛往心里找自有答案”也很容易,但他们只是小小的火种、他们肩负的只是希望的开端、可并没保证这一路和解共荣就会水到渠成的。看此片尽管主角群包括大人与少年们都这么努力追求和解,但外围配角们处处是仇恨主旋律,包括小提琴女主的巴勒斯坦妈妈、包括向指挥丢泥巴的纳粹迫害遗族;而以巴官方真的有努力拼和解吗?抑或只是做做样子一有机会就破局?
http://de.web.img2.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0/04/30/15/37/5938806.jpg
鹰派世界,留下希望的火种
两边都有鸽派要和平、两边都有少年早已成了好朋友,但只要有一丁点误会给人抓了小辫子、两边鹰派马上见缝插针让一切破局... 这个情境本片残酷地拍了、我们回想这几个月自己身遭又何尝不是?本片的“意外”也不是什么恶意,只不过是人长得有点凶还掐过 007的 Götz Otto 演了个保安主管,马上吓到跨族爱情的金童玉女小俩口。这其中被盘查惯了的巴勒斯坦单簧管小弟 Omar 马上草木皆兵起来、就算如天使下凡的以色列法国号小妹 Shira百般宠爱都燃不起他对未来的希望。说到底,想要破局的人无非就在等待这么个“误会”,见猎心喜地出来消费悲伤阻断希望。
一部“那年夏天音乐营”的YA片,到底怎样才是最好的结局?若让以巴和解成功一切皆大欢喜那也太不写实,对比现今世界各处愈发剑拔弩张的现实也太过梦幻;若让以巴破局两边少年一齐反目成仇那也太现实,对近年连民间年轻人都越来越多仇恨言论的状况也太不励志。于是,本片少年组两对主角中,跨族爱情却悲伤收场的 Omar & Shira 留下了遗绪、由跨族冲突最剑拔弩张的 Layla & Ron醒悟而传承。这才迎来压轴一曲拉威尔《波丽露》、最后一次在玻璃国界两边体验由弱渐强臻至高潮的 "Crescendo"、就当是两国即使水火不容仍留下希望的火种。
话说冲突的国家之间,伸出橄榄枝最好的途径是什么?可能就是透过没有包袱而能向往四海一家的年轻人吧?二战后的德法和解也靠年轻学生、上世纪末的以巴和解也靠乐团学子、本世纪初的中台和解也孕育了不少陆生台生... 大势力可能终究见猎心喜地不免一战、学子们可能他日再见都已被迫提枪上战场、但绝望中难道没剩一点希望吗?希望就在他们的心底。推荐喜欢古典音乐的、喜欢《颠父人生》的、喜欢义奥之间“南提洛”山村风情的、关心国际情势的、心系战争与和平的观众,值得看看这部《交响狂人》,它距离我们一点也不遥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A0F-fPIQNk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