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是不是偷偷潜进我的意识,撷取我的过往,拍成电影?
还是每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其实都是一条相似的轨迹不断重演?
“每个人的初恋,都跟史诗电影一样伟大。”
《刻在》讲述一段高中时代同性之间的爱慕之情,时值解严,许多人开始挑战社会的旧习,藐视规则并在接受新的观点与知识之余,开始冲撞社会体制,剧中的Birdy就是这样的代表。然而在社会转型的时空下,仍有多数人守着以前的规则,在这躁动的年代里,安分守己而不敢发声,如剧中的家汉一角。
个性迥异的两人在偶然的机缘下交会,在互动中渐渐沾染对方的身影,侵蚀彼此的思绪与情感,形成一段不可描述也不可(cannot)描述的暗恋。因为社会,因为同侪,因为个性使然。嫉妒是痛苦的,愤怒是酸楚的,在这趟旅程中,种种情绪都成为各式障碍,不断消磨,也许结局不尽满意,却也成为一段史诗的记忆。
陈昊森的演技令人惊艳,虽然电影前半部分有点浮夸跟用力,但后面的表演相当丰沛且富有层次,体会深刻。Like后半陈昊森心碎的哭戏,不禁想起我在顶楼哭的一塌糊涂的那个夜晚,比史诗电影还史诗(自己讲)。相形之下,曾敬骅似乎显得力有未逮一些,或许是剧本设定比较没那么完整细腻,以致有点被陈昊森气场压过的感受。聊聊剧本,某些剧情剧本设定比较没那么完整细腻,以致有点被陈昊森气场压过的感受。聊聊剧本,某些剧情在看的当下,常常会浮出一个疑问:“拜托最好有那么夸张”,但下一秒又被自己打脸,回忆起过往,我甚至比电影还戏剧化,但大多只
在意识中弥留。
主角部分写的算是精彩,但配角太过于平面,好多配角似乎可有可无。霸凌加害者除了展现Birdy的正义感,似乎也没什么其他作用了(吧)。女配角(女朋友)的部分感觉可以再多一点琢墨,虽说不用像《女朋友· 男朋友》一样丰富,但过于平面化致使该角色没什么生命力,但其承载了一定程度的情绪转折,对于缺乏相似经验的观众,这些细致的情感转折可能难以引起共鸣,略嫌可惜。男配角的部分,请容许我这样形容:戴立忍之于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好比张艾嘉之于夕雾花园,详细不赘述,买票进电影院吧!FYI最后结尾那段可能是我众多Happy
Ending的爱情电影中少数钟意的结尾。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同志片容易流于浮滥情欲的卖弄,或是青春肉体大放送,以致无法完整的讲好一个故事。《刻在》避开了这样的弊病,不仅讲好一个故事,肉体部分也没有喧宾夺主而模糊焦点,情欲部分也刻画得相当仔细,不再只有做爱、做爱跟做爱,能再次看到这种类型的同志片(尤其男同),实属难得。最后,主题曲选得极好!为结尾的蒙太奇手法画龙点睛,有种“青春如是啊!”的慨叹。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