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 《NTUfighter (台大捍卫者)》 之铭言:
:
: 在讨论某个电影某个桥段应该怎么解读时候,我们很容易碰到意见不合的状况,而且往往
: 不是“怎么解读才对”而是“这样有没有过度解读”的争论。通常来说,这类争论不是不
: 了了之,就是过度解读的人被嘲讽蓝色窗帘——在极少数的状况,我们则有机会找到导演
: 的现身说法,然后帮脑补者“正名”或者彻底打脸。
:
: 但是问题就来了,导演真的是最懂电影的人吗?不要说从什么作者已死的角度来说,就算
: 是最平常的沟通,我们也很常碰到“我要说的是这个意思,别人却听成别的意思”,而这
: 个时候我们也不会说肯定是听的人曲解,也会考虑说的人表达不佳的可能,为什么在电影
: 解读的时候,我们好像就比较不会考虑导演“没说清楚”的状况呢?也许是因为导演是专
: 业的表达者?
: 这是在看剪辑师Walter Murch的访谈的时候想到的问题,因为他把导演和剪辑师的关系比
: 喻成精神医生和病人,而病人(导演)其实并不完全清楚自己梦境的内容和意义,必须要
: 由医生(剪辑师)帮忙引导和分析——有趣的是,在文学理论的讨论中,研究者更会直接
: 把作品视为精神分析的对象(作者的梦境或无意识)因此同样不认为作者/导演对于作品
: 有最权威的解释权力。
:
: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同样这种观点呢?
导演有点像是简报中的组长
你可以说他的报告文不对题甚至是内容瞎扯蛋
但是这就是组长过目之后决定呈现出来的东西
里头的内容应该都是经过反复挑选才端出来的
再怎么样你都不会说台下的听众比组长更懂他自己的报告了吧?
同理
导演在这么多画面中挑中特定的一幕
不就是觉得能够呈现出他心里的影像吗?
在这样繁琐的加工程序下出来的产品
要说消费者比导演更懂产品本身我自己是觉得有点牵强
文中举例的剪辑师就想成提供了这一幕的demo
就跟音乐服装美术灯光等等
都是提供给导演做参考的
到头来的组合还是要靠导演决定
故事说得好不好精不精彩是留给观众决定的
里头创作者没出来解释的想怎样超译都行
但说创作者会比观众还要不熟或是不懂其中含义我自己是觉得想多了
搞不好拍一坨大便就真的只是想呈现一坨大便
而不是为了背后的意象
不过信者恒信
全面启动诺兰都出来说了
还是一堆人觉得皮卡丘没回到现实
这就是人的差异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