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不丹是教室:再次穿越喜马拉雅

楼主: james0211 (james)   2020-07-18 04:23:14
刚刚去了不丹电影“不丹是教室 Lunana: A Yak in the Classroom”在台湾的院线首播。这
似乎又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香格里拉桃花源记类型故事,却也依然是一样亘久的感动。
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述说著美好的平淡。
年轻的老师乌金百无聊赖地过著一成不变的生活,
心里始终怀着尽快离开不丹到国外当歌手的梦想,
却不得不满心不愿意地去履行完最后一年的国家义务。
而这次的任务是从不丹首都听瀑,
长途拔涉到偏远喜马拉雅山深处的山村鲁纳纳支援当小学老师。
整部电影实景在不丹北部的鲁纳纳村拍摄。
在这个雪山环绕近乎与现代文明近乎隔绝的村落里,
主人翁乌金从原本的各种的排斥埋怨,
到之后开始衷心的爱上这里的生活,直到最后的依依不舍怅然离去。
而鲁纳纳村民们真诚的质朴、高原孩童们纯净的笑容、
女孩悠扬的歌声与远方的洁白雪山与碧绿草甸,
再一次的描绘起我们对于一个失落之地美好想像,而也悄悄地把心也遗留在雪山下,
并如同乌金般于离去时衷心地向神灵祈祷能再次回归。
尽管被认为带有浓厚的后殖民与东方主义色彩而受到部分的批判,
但寻找所谓的香格里拉的概念始终是个亘古并且不分中外的命题。
从古时的桃花源记,到二十世纪起的喜马拉雅与西藏热潮,
诸如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
以及六七零年代起在西方出现的大量东方与喜马拉雅旅行笔记,
如安德鲁哈维的“拉达克之旅”、皮赛尔的“木斯塘:尼泊尔的偏远角落”等,
到后来的“香格里拉县之争”与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度热潮,
都反映着人们在所谓的主流文明之中无可避免的心灵缺失,
以及对田园牧歌式的隐世乐土之想望。
香格里拉概念的可能源头“香巴拉”传说源自于佛教时轮金刚传承中的描绘,
其本质是另一种版本的末世传说与对未来理想世界的遥想,
而在如今的后工业时代成为一种跨越文化藩篱的共同意识。
在唐卡画中,其也被描绘成一个由雪山环绕的传说国度。
而当我们踏上翻山越岭之路,跨越到了玛尼堆经幡旗的另一侧时,
种种的凡尘中的包袱、欲望仿佛也就将被遗忘在山的另一端。
看着乌金的旅途,我想起了曾经几次相似的跨越喜马拉雅的经历。
一次是从德里花了好几天时间翻山越岭去到了喜马拉雅山另一侧的斯皮缇山谷,
另一次是从尼泊尔波卡拉徒步到木斯塘。
当从云雾缭绕雪花纷飞一侧翻越哑口后,
看到一缕金色的阳光照在玉带般的河谷,云雾逐渐地晕开成金色的麦田与星罗的村落,
远方巨大而洁白的雪山宁静而威严,
与手机上逐渐微弱的讯号共同昭示著与自我的渺小与和现世的虚幻。
也许曾经会有一点短暂的无力感,但很快的被一种深沉的平静取代,
进而逐渐形成一种依恋与瘾头。
于是,尽管时时刻刻提醒著自己真正的平静需往内心里探寻,
而香格里拉的追寻也许终究是梦幻泡影,
但无论身在何地,心中总想着再一次的穿越喜马拉雅,
带着某种天真地相信着在雪山幡影的另一侧,依然还存在着幸福的可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