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跟风”去看了这部旧片。好啦其实也不算完全跟风,虽然我确实是不爱看老电影
,但我在知道本片要重映、查过它故事内容后,就浮现想看的念头。我想可能是这种身不
由己、被体制所困的生命故事,特别容易吸引我。
我在看《末代皇帝》之前,就知道它以英语发音,也读到有人说这件事不影响观影。不过
我一开始看的时候,还是觉得有影响,除了背景音明明有中文,还有看到中文世界熟知的
历史人物讲英语的违和感。但进入剧情之后,这种违和感也就逐渐淡去。片中演员讲英语
的口条都满好的,这点很有帮助,唯一我觉得有明显落差的是15岁的溥仪,也就是庄士敦
当他老师的那个阶段,他有种平常很少讲英语的生涩貌。
这部片已经超过30年,比我年纪还大,但我很讶异它并不会难以进入,除了我自己不排斥
历史题材,我认为本片叙事的通俗性是主因,即便是以现代眼光来看,它都不会难以亲近
。同时,它的视觉听觉都美感十足,各种象征、隐喻,画面的安排、配乐的使用,连我这
个没什么艺术鉴赏力的人都能有所感。
片中发生的情节我就不赘述了,基本上就是把溥仪人生的重大经历演绎出来,不过我这次
观影有看到许多在历史课没学过的事情(当然有些可能是学过但忘记了),像是庄世敦的
相关剧情、军阀盗清陵导致溥仪和国民政府决裂、溥仪被苏联逮捕再被送往中共接受劳改
之后经历文革。溥仪的生命经历和近代中国的大事件高度重叠,让他的一甲子人生,几乎
等同于剧变的中国近代史。
幼时的溥仪,墙内的世界就是他的全部,紫禁城内的时间仿佛冻结,丝毫不见外界的变化
万千。当他第一次骑上脚踏车,就像有了行动自由,但那也只是在墙内的自由,对于种种
人事物的消逝和离去,他依然追不回、无能为力。直到历经风霜,以一介平民的身分重回
紫禁城(还得买票),那种巨大的悲凉感实在难以言喻。
或许片中比较少呈现溥仪的负面言行,但就算有,这会让他更值得责怪吗?我们可以批评
他自己存有帝王之心才会被利用,但若没有慈禧当年的决定,后续的历史走向也许就大不
相同。换一个继承者未必会更好,但不可忽视的是,时代和体制强加给身不由己的人的重
量,不是想摆脱就能摆脱的。片中60岁的溥仪看到街头的红卫兵,惊讶道:“他们都这么
年轻!”好像是透过自身经历在说这些年轻人“自以为在实践理想、事实上却任人摆布”
,即便是对现代人而言,都有种警世的意味。
而讲到帝王之家和身不由己,我就想到《碧血剑》的阿九(这是我唯二读完的金庸小说)
,后来在高中国文课读到黄宗羲〈原君〉的相关段落时,那个冲击感又再次袭上心头。明
朝末代皇帝思宗(崇祯)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际,对女儿长平公主(即小说中的阿九)叹
道:“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之后挥剑要斩杀她,结果砍断她左臂。生不逢时的无奈,
跟溥仪的处境有相似之处,也很令人同情。我之前看英剧《王冠》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感觉
,当然那个悲剧色彩少很多就是了。
如果你没看过《末代皇帝》,而且对历史、对大时代下的个人处境有兴趣,且不排斥比较
有年纪的电影的话,推荐你可以趁重映的这段时间去看一看,片中强烈的悲凉与无奈,肯
定会触动你的心。
-
欢迎追踪粉专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ing.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