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马丁伊登 Martin Eden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20-05-17 18:42:48
今年上半年的电影生活里,竟有好多部杰克伦敦!先有福伯电影改编《野性的呼唤》、再有 Netflix动画片改编《白牙》、然后还有这部意大利片改编《马丁伊登》!印象中上周还在院线、这周好像就没了?不过外语串流早已上架多时,相信台湾串流架上不久也会出现?
《马丁伊登》小说在 1909 年出版,谈那时的水手小子因缘际会爱上富家小姐、钦羡其上流文艺、因而立志自学文学成为作家以娶小姐的故事。只是怎奈水手为文不可能风花雪月更不可能引经据典、反而基于底层劳工困苦生活的写实主义是独门特色!于是很吊诡地,他越是发展他的文学一再投稿迈向成功作家之道、他其实越偏向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而越来越拒斥上流社会的高傲与虚伪... 结果为了达成初衷反而毁了初衷,陷入无解的矛盾。这是我凭印象对这本小说的心得,那电影如何表达它?
http://fr.web.img5.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9/09/12/14/08/0414593.jpg
无时间的拿坡里水手故事
看完第一个感想,我觉得电影好像算是把所有马丁伊登这主角所遭遇的人事物、所见所闻与所思、以及各个改变他观念与命运的转捩点,都很精要地拍出了,如果以从没看过书的前提来看可能会觉得这些戏都演得太快点到为止?但有看过书或像我一样还记得一点的,看此片马丁种种快速的经历时,对书中内容的记忆都会快快涌上来。大体上我觉得此片拍事件的戏份比较精简,倒是留了更多的时间去拍底层社区、渔港渔船、货柜码头、断垣残壁、加工业工坊、拿坡里市区... 以及最重要的,一张张人们的面孔。
原著小说的马丁伊登,是出身美国旧金山的水手,本片则把美西大港旧金山换成了意大利中南部大港拿坡里,这点看部分建筑景观就知道、电影甚至也明说了好几次。不过这是拿坡里的哪个时代呢?这很难说,我们参考底层服装看不出来,参考上层服装可能是 1960s、参考市中心时尚可能是 1970s、参考半沉的军舰可能是 1940s、参考街廓断垣残壁可能是 1950s、参考左派工运可能是 1960s、参考圆帽人们迎接火车进站可能是 1930s、甚至参考一艘大帆船还颇可能是 19 或 18 世纪?
此片看来是动用了很多历史纪录影像、有的黑白有的泛黄、有的看似有加彩色有的则没加,而它自己拍摄的部份不论是过去童年今日青年还是明日功成名就时,那质感仍然充满颗粒加了滤镜洋溢着复古、常常令人以为不是在看 2019 新片而是在看 1970s老片、甚至常常搞不清楚哪些是剪进来的历史影像哪些又是拍摄出来的当下... 我不知道此片是否有一种刻意的模糊、想要说一个“无时间”而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的故事?当然这“无时间”也是有其范围的,大体上我们的历史联想只会在意大利二战后,不会在二战前,也不会联想到任何明确的政府政权与历史人物。
http://fr.web.img4.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9/08/19/09/46/2299159.jpg
向外批判为辅,向内检讨为主
以马丁的历程来说,比照我少年时读过小说的印象、如今来看此片重温这故事,我觉得小说的描绘是比较头角峥嵘充满批判的,仿佛这世界处处都是一堵堵高墙、马丁的一个个追求都遭到了无情的阻隔、最后连他最初追求的知识份子阶层与她的爱人也很虚伪投机。而电影呢,我觉得对外界的一切壁垒之描绘是比较温和的,基本上马丁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尽管重重壁垒说穿了他也毫无畏惧一往无前做下去,而电影对这些壁垒的描绘也比较体贴、比较能见其结构性的包袱、也比较能体谅其下个人们丑陋嘴脸背后的无奈... 总之我觉得小说批判很强、电影却较温和地观察。
当然这可能只是出于我自己的年岁差异、导致体悟不同,也许还要重读一遍小说才知其具体差异了?总之印象中,我少年读小说时很愤世嫉俗地认同马丁、觉得这世界处处现实处处傲慢处处压迫处处虚伪;但长大了,当自己也长大成为某个甚至数个虚伪体制的一部分时,反而更能体会体制下有限人们的无奈处境。屈从于体制而为体制作嫁的人们,都是时代下的平庸众生,反而马丁这种可以独立于体制甚至突破阶级枷锁的,才是令他们钦羡的时代英雄!这一次我再看马丁的梦中情人,已不是小说的 Ruth 而是电影的 Elena,竟开始对这上流女子行礼如仪的保守身段深感同情。
也许是我这些年认识的、阅读的、观赏的中产上层与上层阶级人们与其故事更多了,不像年少时对他们横眉竖目(却没意识自己就是他们一份子),现在更能体会其无力改变一再复制的苦衷。看看本片女主角 Elena,她那端庄矜持行礼如仪的身段和小说基本如出一辙,她初见马丁对他很有兴趣,却必须直指其言语处处谬误;她认为马丁是个很有心也很有想法值得爱的人,但她认为马丁要去上学才有未来;她认为马丁真能成为一个好作家,但她只知道当个作家必须有完整学习与训练;马丁自学有成她不计家人眼光仍坚持与他站在一起,但马丁暴走攻击家人她只有含泪分手。
http://fr.web.img4.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9/08/01/12/01/2338999.jpg
马丁伊登,无畏壁垒的英雄
相较于 Elena这对人情世故懂得很少、只是天真地就她有限所知给予建言努力相处的平庸之人,我觉得此片拍主角 Martin 则拍得不像是个在高墙下无奈倒下的受害者、而更像是个可以撼动一切的英雄!而且他一场场戏都充满英雄桀骜不驯的魅力、难怪僵固于各自阶级的女孩儿们不论上流小姐还是端盘小妹都一见倾心!有时爱情很卑微、并没有那么圣洁更没有那么强壮,纯粹就是看见了一个超越庸碌的英雄渴望他来带我走。
说实话,此片 Luca Marinelli 饰演的马丁真正是处处出人意表令人眼睛一亮的,看他每每遇见应该卑躬屈膝卑微受害的场合,他都仿佛被激怒到后浑身都觉醒过来,每每用超然身段妙语如珠以文学隐晦回将对方一军,令身处固定阶级的众人尤其是女主 Elena看了都觉得是帅气英雄是天降救星更是真命天子!面对教育的要求,他大胆吃面包语带双关“有了教育就能消灭贫穷”,面对社会牢笼套你枷锁的点醒,他帅气回以“只要你拥有钥匙,监狱就是你的家,而爱就是那钥匙”!
马丁在此片是个彻底的英雄,尽管许多体制要给他挑战看他吃鳖,但没有人能阻挡他或击溃他。结果呢,英雄悲剧还是出在英雄自己身上,而且有一连串外在的意识型态之叠加,只可惜学习见识得越多、只是让他愤世嫉俗拒斥得越多,拒斥到最后一无所有只剩自己一个人,而且还是个满心冲突的人:
(1) 马丁本是个小水手平常工作放假跳舞把一把妹,也是无忧无虑但他不满于此;(2) 马丁初次找到人生动力,是要成为一个有学识的 aristocrat 并能匹配佳人;(3) 马丁要尝试高端的教育学习,但他的经济情况令他被挡,就逆势而起耕耘低端的底层视角素朴语言;(4) 马丁先从民间疾苦与工运领袖处学得了社会主义 socialism,一时以为是他的正道方向;(5) 马丁阅读斯宾赛第一原则,拥抱不停的进化,已让自己无法满于任何现状任何体制与任何主义,必须不停叛逆革新;(6) 马丁最后的道路灵感得自“个人主义”,他曾经追逐的任何群体、后来都被他唾弃而背离。
https://mafab.hu/static/2019t/294/11/314853_1571736898.5602.jpg
不停进化,世界只剩下自己
记得 2000s我在艺术上很崇拜高行健的《没有主义》,在社会上一度着迷欧洲 19/20世纪之交的“无政府主义”,觉得不管我们学习听从任何东西成就任何理想,最终都只是落在某种“主义”某种“学派”某种“阶级”某种“族群”的意识型态陷阱里,因而每每以为自己得到了解放、其实仍然掉入下一个陷阱、反而让本能进化的自己裹足不前停止了进化。还好我这个人随波逐流逐得又快又早,很快就知道爱情与家人比较重要,为了他们抛弃原则随波逐流没啥不好,现实一天后晚上留点意识自由的小确幸(譬如看电影XD)足矣。但马丁,这与众不同的出世英雄,他无法如此。
当他最后拥抱的“个人主义”主张脱离一切背对一切批判一切时,他成了满腹经纶满口辩才却再也无法参与任何人群的反社会份子。以本片的视觉意象上来说,他也许成了那个走在广大冰湖上的男孩、成为了画中独立抵抗大海的小船,结果他独立抵抗的一生终于只剩自己一个人、那条潜意识中的帆船终究一点一滴地沉没在大海中央。说穿了,在此片描绘下,任何群体尽管一开始对马丁可能冷眼旁观,但没有任何群体真正基本教义地拒他于门外,基本教义地斩断他与外界一切连结的,反而是拒人于门外的他自己。
甚至到最后,他终于功成名就的戏份,本来在小说中只是个结局,此片却把它提早并加长成为了电影后段 1/3到 1/4,并且用一个造型身段眼神言语都已截然不同的马丁、来告诉我们他的腐化有多么快速!这个腐化,与一般故事主角随波逐流为人作嫁的腐化不同,他反而是“个人主义”基本教义地拒斥一切成为“自我中心”的腐化,却赫然发现这自我中心早已做不到任何理想的初衷、得不到任何美善的人情连结。他成了大师、有了崇拜大师的粉丝、有了为大师工作的团队、有了大师要我我就欣然接受的妻子、还有了过去嫌你没出息现在你有出息就满脸堆笑的故人...
就算是如此不堪,但这些在他成名后贴上来的人有这么不堪入目吗?本片并不丑化他们、更不批判他们,只是让我们看见这些人也都很有包袱、也都只是庸庸碌碌地在找碗饭吃找个出路,而且过去尽管不看好你、今日看你成功就祝贺你,这样错了吗?眼看着马丁对这些人一个个看不下去甚至不假辞色,同为庸碌众生的观众如我都不由得产生了反感。人们本来都在苦苦挣扎着、不奢望英雄的降临只傻傻追随着规则,而今英雄降临功成名就了他们欣然来祝贺、甚至仿佛在马丁身上看见了绝望世界的希望曙光,这样错了吗?
https://mafab.hu/static/2019t/294/11/314853_1571736884.5703.jpg
少年对抗,却无法长大担待?
很遗憾,马丁这个本来自认为了普罗大众发声的社会派作家、现在却背向了所有人不分普罗与上层,唯一例外的可能是收留他的玛丽亚一家与他姊姊、但就算在他们面前也已面目可憎再也认不得。那背向一切的高潮,就在一切初衷开始的梦中情人 Elena之重逢,Elena 这毫无改变能力的上流笼中鸟对他寄予了希望、如今希望实现了却被他无情赶走... 这样的处理,和小说中看似势利分手再势利倒贴的 Ruth ,真是大不同!不过我也记不清楚了,小说 Ruth 与电影 Elena的相关情节真的有那么大不同吗?
也说不定只是我这个读者与观众的人生经验之累积、以及看待世界眼光的成长、导致我少年读小说与长大看电影的感想截然不同吧?无论如何,关于“这世界人人庸碌有限、唯马丁是英雄能做出改变、但英雄愤世嫉俗拒斥了一切”的英雄矛盾,我认为电影有拍出充分的线索来帮助我这样解读。这些线索,在马丁身上是他年轻到老的愤世嫉俗、是他年轻时的桀骜不驯、是他成功后的面目可憎,在众生身上则是不分阶级的一张张苦闷脸孔、是所有横眉冷眼背后的物质担忧、是在物质担忧下仍愿有限度地对他敞开双臂的大度...
只是也许对头角峥嵘的少年来说,这敞开双臂都只是“假掰”“虚伪”“口是心非”吧?我忘记杰克伦敦原著中的马丁是多大年纪了、只觉得本片的马丁不管实际年龄多大都仍像是个“少年”,这位少年马丁一生都在抵抗外在体制而伸张自我、但他一生仿佛停留在血气少年只看见自我再不见别人。要说他这从社会主义派到个人主义派的小说家没有在在乎别人?他还是有,只是那些别人恐怕更像是简单的脸谱,是被国家规训的平民、是被资本家剥削的劳工、是被工会宰制的个人、是被这社会拒斥的我... 只是每一个人都不只脸谱、都还在努力活着甚至做错事,但他看不见。
https://kokermag.com/wp-content/uploads/2020/03/martineden_04.jpg
理想不再,唯寄情海中落日
此片令我感到唏嘘的,正是这“少年情怀”的钻牛角尖,但此片少年马丁宛如大卫横眉冷眼对抗世界的态势,倒也一次次英姿飒爽地让他挥洒一回少年魅力!不论是冲动打架、是倾慕佳人、是存钱买书、是把妹跳舞、是十年寒窗、是舌战群儒、是登高一呼、是浪迹天涯... 一幕幕都是宛如大卫顶天立地杏眼圆睁绝不屈服的少年英雄之魅力!只是,长大了,我也开始学着从他身边的旁人眼光看,尤其从(我长大后才意识到和我阶级处境更像)Elena 这位笼中仕女的眼光看,只觉得少年魅力尽管可以尽情挥洒一个十年的快意人生、却无法伴我们走过下一个十年的真实人生。
就当此片是部平民英雄片、却在谈英雄自我矛盾终至自毁的挽歌吧。过去我看小说为马丁四处碰壁没有出口看尽人间冷暖后的自杀感到唏嘘,本片倒是把这“自杀”做了一个模糊暧昧任人解读的处理:我拒斥所有体制与所有人、最终拒斥这个城市与这片大陆,我曾经以为的理想在所有领域都找不到、那就一人出海在太阳身上寻找吧!这也许世俗说来是自杀、但以他的角度说来更像是追逐理想永无止境?我们昔有李白在湖心捞月,难道此片的马丁要在大海捞太阳?
看完这部《马丁伊登》,我庆幸我的人生没走上马丁伊登这条路,反而庸碌地挂过几个体制、信过几个意识型态、谈过几场蠢笨恋爱、与不少愚昧人们相濡以沫、最后遇到了个很普通的佳人、经营著平凡的婚姻与家庭... 我相信看这部片,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心得、投射不同经验下不同的心境与处境,这也许就是它丰富、复杂、暧昧、而致矛盾的魅力吧?这篇心得很个人也写得很乱,还请包涵也感谢阅读,总之这片我要大力推荐!虽然院线已下档但外语串流已有资源,相信不久也会有中文串流资源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6f3BFtAmZA
作者: iceskycoldly (快快乐乐疯下去)   2020-05-17 19:20:00
这部好喜欢 当时戏院都没其他人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