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 回味刺激1995

楼主: sean8398 (SEAN)   2020-03-14 22:42:22
回味刺激1995与电影的温度
电影《刺激1995》在台湾是1995年的03月10日上映的,也因此有这样总令人不解的中文译
名。恰逢二十五周年来临,电影片商决定将这部观众票选电影榜上的第一名经典重映大银
幕,当年放映时票房不佳大多数的人其实都是在录影带或电视机上的小萤幕看过这部电影
的。
去年九月,我正好在网络看到了国外网友们纪念了这部电影周年的消息,09月23日的晚上
。那天晚上如往常下班、洗澡躺在床上休息,一个人还没规划的周末前无聊的无法入眠,
总觉得该看部电影,心中被一些事情绑着难过,我应该选择了《刺激1995》既温暖也跟风
了一下。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什么时候呢?从小家里没第四台,反而是在国中时某堂上
课老师放映了《阿甘正传》之后,为了的是介绍美国近代史与那些人性之美,辗转才知道
了这部电影,总觉得他有被狈“造神”的意味,口耳再怎么相传都没有特别感觉去找来看
。反而是上大学的第一个假期,因为喜欢电影的我进了电影学院,早已看遍了那些可能更
多人不熟悉的“艺术经典”电影之后,我才看了这部电影。
似乎对这种特别“好看”的电影,关于希望与情感,救赎与希望,反而让人说不出个什么
更多所以然,要用什么方式去分析吗?作者论类型改编精神性别或是结构主义,什么都谈
不上。只觉得就是一个很好看的电影,让人感觉到一种温度,可能是煽情的,但总会泛著
泪光沈浸在这世界里,然后带些什么印象深刻的台词,走出这部电影。
“要么忙于去活,要么忙着去死。”(I guess it comes down to a simple choice: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我想着广告宣传上写着重映大银幕的标题,从去年的那一天到此刻的时候,那一天夜晚看
完电影之后,总有种像何志武在《重庆森林》(王家卫导演,1994)里看着那神秘的女人
坐在小电视机前看老电影,等待黎明到来,然后什么也没有,去跑步让汗水盖过泪水,喃
喃自语失恋的日子。原来电影可能是一种这样的东西,会让你不知不觉之中改变自己心中
的温度,尽可能是充满些美好的,或是刺激而忧郁的,都好,但一部好的电影总可以将那
些时间中变化成另一种氛围。要么忙着去活,要么忙着去死,现实生活之中的一分为二,
似乎确实是如此。堕落时总想赶快晃眼间就逃离,而充实充满渴望时忙碌而快乐。为什么
呢?其实电影何志武只是在打发一个落寞的孤独症候群,夜里的寂寞让人悲伤,然后陷溺
在一个香港密集人群中只想念某个人的故事里,反反复复。看了什么电影重要吗?我不太
确定,那为什么看电影可以让人感到一种慰藉呢,我也不确定。
我曾经想过这件事情:“为什么电影会有温度?”那是从哪而来的,感到很神秘复杂,却
又十分日常。后来,我生活中读了一些很简单的美学,还有德国学者波默的《气氛美学》
大概是提到从哲学里的现象学出发,将人们的感性知觉规定为一种源初的、整体性的处境
感受,即气氛,那是一种介于主客体之间的东西,换到电影里就是我们在看着电影与眼睛
之间的“东西”。而这么气氛不太是一种很感性的事情,是很源初性的感觉,他可能让你
排除了一些无法解决的论述方式,就是这样去感觉艺术和美。
当然,这些东西对我来说太难了。我只发现大多数这些煽情的电影都是一种通俗剧(情节剧)
,但其实也不是那种所谓类型学理的通俗剧,可能有着对抗社会,标准的里外场域或是
对立角色,反倒是接近另一个美国学者Thomas Elsaesser的说法,是一种对于通俗剧想像
,一种跨越时代与艺术形式,由历史与社会牵动的经验模式所形塑出的电影美学。 大概
就是因为,那只是一个那个时候所产生出来的经验而已,然后让观众感觉很通俗,煽情,
然后感觉到情感的澎湃,就这样进入了电影。我们总会觉得通俗剧就是生活里的自然主义
,但说真的电影往往都是稍微有点不那么写实的自然,不要太残酷反而好看些。同样
是一部经典赚人热泪的电影,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的《新天堂乐园》有一句这样经典的对
白,从小跟着小镇放映师在教堂里一起看电影的男孩,长大后总的离开小镇自己闯出一番
天地,面对初恋的逝去,追求更遥远理想的奔驰,还要那些蕴含在心中电影梦想,胶卷里
的万千世界,在道别的海岸边,早已年迈的放映师和他说:
“人生不是电影,人生比电影难多了。”
确实的,电影其实可以用这一种感觉去提升你对生活之中感到哀伤零点的温度。一种经验
的熟悉感,特别是讨论区里下头的人们可能会说“啊,当兵的时候特别知道里头所说的事
情到底是什么了”、或是“说这部电影很普通的人大概不知道生活到什么吧”。因为电影
里头缓缓道来了一场沈稳的“冤狱”逃离,然后友情和信念的重要事情,你必须花很长的
一段时间去安稳的敲打墙壁,挖凿坚硬的墙壁;或是承担心中欺侮和总觉得不够公平的事
情隐忍,也无法说什么。现实生活中,不正是这样吗?因为渴望一个“救赎”,像男主角
一样,所以我们才会爱上这部电影中的那些情绪,然后感动。在1994的同一年,世界
的影坛还有许多发光发热的经典之作,比如一样是百看不厌的《阿甘正传》,里头的那一
句“生命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都不知道会尝到什么味道”,告诉了你苦难同源,并且憨
人出头天的美国近代史,当然那是一个很“美国梦”的事情,也为不少人批评;还有昆丁
塔伦锋芒毕露《黑色追缉令》把剪接叙事错乱而颠覆了人们以为的事情与真相进展、马其
顿的《暴雨将至》是把叙事当成一个圆圈让人有整不知不觉悲剧的宿命感;或是奇士劳斯
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红色》把博爱的母题连贯到了一种世界精神的概念,涵盖了人生的
迷茫、感情之中的机缘巧合还有宿命的救赎;蔡明亮获得金狮奖的《爱情万岁》说的其实
是一点爱情都没有的台北与所有城市,杨贵媚在尚未完工施工残缺的大安公园莫名的只能
哭泣,寂寞而冷冽到了极致,却也把当代的现实抛向了观众与大伙,你看到了这些电影,
你的心中想起了什么?你品尝了什么味道?或是你因为生活之中的什么事情,流了泪或是
微笑了?
《刺激1995》好看的地方在于,他令人怀抱了希望,救赎与信念。当你终于尝到了自由
的滋味,那与生活之中各种不同的囹圄是一样的,心灵的困顿或是工作物质的缺乏,或是
感情和身体的不适都是一样的,我们总得怀抱着温度的身体,继续让心跳动,然后当自己
故事独一无二的主角。那是和看电影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电影是创造了另一个叙事空间
,那里的空间叙事绝对不会和你一样,但却可能符合你梦想之中的冒险史诗,也正是因为
电影的叙事问题,我们才得以有那么多元的视角去观看不同想法和概念,那是一个难能可
贵的机会,去暸解更大的世界,让自己更释怀也好,或是让自己更激励与充满康慷激昂也
罢,电影不是人生,电影可能是生活,电影比电影困难多了,电影也可能比电影简单多了。
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它关得住我们的身体,却关不住自由的心。永远不要放弃希望。”这大概是为什么这些
长年经典占据观众票选的电影拥有的力量,我们始终感动,抱持希望,即便生活不一定是
那个的美好,但也知道温暖可以带给你一个永远不消失的追求。但是,那些温度到底还是
不物理而理想化的,这些日子以来,我的心中总会想起一句对白,不知道是出自哪部电影
还是自己所创造的,“我真的有这么的糟糕吗?这么的不值得被爱吗?”像是云霄飞车一
样的生活里,时而可以看电影沈溺一下感伤,也可以在理想中被希望救赎,时而对无奈的
世界无奈而想放弃,我想我们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去暸解,去体会,去知晓到底为了什么
。或者说能体谅那些出了狱选择上吊的人,辛苦了一生而无所证明,但我们可以更拥有谅
解的温柔;还有霸凌者背后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世界上有绝对的坏人和好人吗?一件扑朔
迷离的杀妻案件,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相信的,背后有真的真相吗?那些根本无意义的石
头有什么用?为什么要读书和图书馆,享受音乐的美好体会阳光下的一丝自由感;那个拥
有妻小平凡而不重要的人,就这样被利用后而死去了?生命这么简单吗?我们约定好了的
事情,可能真的做到吗?心灵的绝对比身体更遥远。好多好多的事情,我们在电影之中延
伸了出来,慢慢地形成了一种具有温度的感觉。还有,你觉得糟透了的人生。看看电
影里帮你创造的可能,不要放弃在看一次这些电影,想想看是什么吧。还有记得那个曾经
陪你在身旁看电影的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