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1917 上映大家看得好开心!也有不少讨论围绕在“1917 vs 敦克尔克”上,我也很惊讶地发现原来也有不少人很不喜欢敦克尔克...
以下就重贴一篇我两年半前发的旧文。当年这篇文章发出后,由于在推文中我感到了一种有点咄咄逼人的、关于“业配”的捕风捉影之压力,因此我很鸵鸟地在两天内把这篇撤掉了。很糟糕的是:我撤掉的方法不是删文章、而是把全文用另一篇文章替代掉,只希望“业配”的质疑风头过去后还可以恢复这篇文章... 只是后来在众多版友的指点之下,我知道错了,这样以另一篇全文来取代文章的行径无异于欺骗、绝对不可取。因此最后我还是删了文、并向当时的版主自请处分。
以下就重贴一次当时发的《敦克尔克大行动》文章,还请大家不吝看看、分享意见。
至于我取代文章的往事,请容我在此向所有版友们致上最高歉意,并承诺绝不再犯。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看板: movie
标题: [好雷] 敦克尔克大行动 Dunkirk,沙滩教堂
时间: Sun Jul 23 03:45:26 2017
我知道这篇很长,就先打个预防针:这篇是给喜欢《敦》片的观众看的心得分享,不喜欢《敦》片的观众毋须浪费时间阅读;但如果不喜欢却对《敦》片仍持开放态度,也欢迎阅读,希望我能分享一点有用的欣赏视角。
敦克尔克 Dunkirk,古属法兰德斯伯爵国,虽今日属法国但其实历史上就是荷比低地国一份子,当然要以法兰德斯荷语“沙滩教堂”阅读地景。本片拍沙滩,从新艺术争奇斗妍的 19 世纪美好年代海滨度假镇街景、拍到了 Hotel de Plage 沙滩前昨日游人如织今日绿布覆蓋的海景餐厅、再拍到了大军鱼贯走向海上的纯净沙滩、天上盘旋的则是一座提点道德勇气的“教堂”。
http://imgur.com/OMNkRvc
沙滩教堂,定心的战争
本片是有点太过“干净”,以观众心中战争片的标准来说不够“写实”,但 morality 道德勇气本来就是战争片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片纯净却拥挤的沙滩,本就是一场“定心”的考验、一座学习“感恩”的教堂。敦克尔克之名的这间 "Duin"-"Kerk"或是英文的 "Dune"-"Church",就是 9世纪传下来的“沙滩圣母小教堂”Chapelle Notre-Dame-des-Dunes 。
圣母很多种,“沙滩圣母”和我们的“天后”妈祖娘娘一样是保佑海员们安全回家的。沙滩真正纯净之时,就是最尊贵的圣母从天欣慰地看着子民全数逃离、空滩再无一人,虽然写实说来沙滩上应该仍留了很多人与更多机具,但片尾飞机降落的这片沙滩更像是去除了杂念的英国心。一直蒙面直到片尾才露面的 Tom Hardy,在本片被“圣母化”不是开玩笑更不是没有原因,是很认真而且说不定有典故的。
本片不走写实拍战事,却走象征拍战心。这“定心”主题有多重要?那就至少要做点二战功课 ABC,人家陆海空军一周一天一小时,我们幸福的 21 世纪观众做个功课只要十分钟,看以下这个时间表甚至只要一分钟:
1938/3 德奥合并
1939/3 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1939/9 吞并波兰,英法宣战,进入假战
1940/4/09 吞并丹麦
1940/4/09-6/10 吞并挪威
1940/5/10 卢森堡战役
1940/5/10-5/17 荷兰战役
1940/5/10-5/28 比利时战役
1940/5/10-6/25 法国战役
1940/5/26-6/04 敦克尔克大撤退
1940/7/10-10/31 不列颠空战
1940/9/07-1941/5/11 不列颠空袭
诺兰是英国人、这片是英国片、值得做的看前功课是英国常识、视角当然也是英国出发、却不是英国中心而是检讨英国。整个纳粹德国席卷欧陆的过程,就是个初期英法心中与后期英国心中觉得事不关己的远方家务事,老子远道而来淌你浑水,干我屁事你感激都来不及;但欧洲多国同舟一命,正如本片陆海空一大堆萍水相逢的人同舟一命,必须有人率先放下自我拥抱对方,才能融化壁垒建立感恩的心。这对历史上一直与欧陆若即若离、尤其现在正在脱欧谈判的英国来说,一直都是个政治问题也是道德问题。
这感恩的心是英国的,也是鸡同鸭讲的欧陆多国的(本片只让一个小法兵代言),因为接下来才是一年的英国长期独立抗战,1940/6-1941/6 的 "The Darkest Hour" (可等著看今年底另一片《最黑暗的时刻》),有短期的不列颠空战以及长期的伦敦轰炸 The Blitz,英国人定心撑过靠的是后院的 Doctor Carrot(见《怪奇孤儿院》)、是邱吉尔的 "Their Finest Hour"(见《他们的美好时光》)、是国王的 "Keep Calm and Carry On"(见《王者之声:宣战时刻》) 。若没有敦克尔克这一周“定心”,怎能期待英国人接着坚定独撑一年呢?
http://imgur.com/FZkI7xo
自我的心,萍水相逢
先来回顾一下电影三线情节,再来回顾十位角色。诺兰这次又用了他出名的“多线叙事”与“时间压缩”等手法,我们也不用很理性地聚焦欣赏这手法巧夺天工,那样恐怕流于炫技与技术迷恋了。就来看看本来看似随人顾性命毫不相干的主角们,如何有缘相遇慢慢养成同舟一命心怀感恩的 morality 。
殿后英军逃兵(我猜的),逃脱巷战;
殿后法军逃兵(我猜的),埋葬英军;
贵贱座标 The Mole One Week; The Sea One Day; The Air One Hour
↓ │ │
排掷弹兵团排不到,抬担架混进高地团; │ │
被赶下准备偷渡,船被炸遇Alex一起重等;│ │
搭下一艘吃面包,船在近海被炸游回来; │ │
遇上小船自信士兵,被泡水拖回; ↓ │
│ 老爹受征召开月石号出发; │
├───────────┤ │
↓ ↓ │
坐在海滩跟高地团找到渔船; (自信士兵翌日搭船也被炸); │
渔船等涨潮遇德军攻击; 自信士兵被救起,陷入创伤; │
船舱里大家考验人性找自愿者; 士兵要求返航,老爹敷衍; │
潮终于涨了一面出航一面挡水; 关门、扭打、小弟受伤; ↓
渔船出海努力挡水仍沉; │ 空军起飞救援,注意油箱;
│ │ 第一架战机被击落;
│ │ 第二架迫降落海;
│ ├───────────┤
│ ↓ │
│ 落海飞官得救道午安; │
└───────────┼───────────┤
↓ │
想游到防砲舰,但飞官错过一架,防砲舰也沉; │
月石号抢救,游过油污终被月石号救起; ↓
│ 飞官没油,坚持打到最后;
│ 到沙滩,滑翔给陆军看见;
沙滩副线:将军与上校───海上副线:民船队抵达──飞官滑翔击坠最后一架;
│ 将军决定续留撤法军;
↓ 飞官降落空滩,焚机就擒。
看七姊妹峭壁,夜间登陆上火车;
要报纸读报纸,敦克尔克撤退成功;
地方报纸报导渔村小弟义行。
三线的座标是一周、一天、一时,其中沙滩线可能省略比较多空等的剧情罢了。若电影要去除诺兰的“时间压缩”特色而照时间顺序线性拍来当然也可以,让陆军主角拼很多次最后还是被拖回岸、翌晨再让小船登场和陆军平行剪接、傍晚再让飞官登场和海陆两线平行剪接,戏份就会有明显的长短对比。不过,为什么诺兰又要玩“时间压缩”呢?不同的时间尺度在战场的撤退行动中有何意义呢?
以前我一直觉得诺兰这招很复杂烧脑,往往凭空写出一个巧夺天工的故事来阐述他独特的时间观,但这凭空故事往往写得疏离拍得无情;这一回不同了,有“敦克尔克大撤退”这个有血有肉的丰富史实素材,诺兰真正写出拍出了一个充满人味的故事:时间的尺度不同,就是人命的贵贱之别,而本来分离各地只顾自己的人们,要把不同的时间尺度拉齐、体验同一套从头到尾的战场经验、然后体认同舟一命:陆海空都是一家人、军民都是一家人、英国与法国为首的大陆诸国也是一家人。自命弃子亡命奔逃的每个人,都不会孤独。
http://imgur.com/TGDaJgR
感恩的心,携手传承
人有命贵与命贱,就是离家的不同距离:一时、一天、一周,对更贱的法国人则是五年。
但贵的来救贱的,体谅贱的,淌这趟浑水;因为贵的心怀感恩,贱的也学会感恩贵人。
1. 极贱,Aneurin Barnard:法军殿后逃兵,无名,除了他说 "Je suis Francais" 仍然无名之外,全片所有人总共两句法文:"Anglais? Bon voyage" 很酸很认命、"Seulement anglais" 很残很自我,这是片头的初始冷血。但本片声音最微弱的法国人,命贱却认命殿后,英军趾高气昂他却只心存感激,化身为以身阻洞防止进水的法国兵。这才有片头“你家的仗老子来淌浑水”的傲慢、对比片尾将军“我为法国人继续留下”的温暖。
2. 极贱,Fionn Whitehead:英军殿后逃兵 Tommy,与法国兵是全片两位最冷静沉潜低调无语的角色,他们很有默契地已历尽沧桑,恐怕是短短两三周战争中见识过最多的成熟心灵。看他面临轰炸时认命趴下掩耳对比隔壁那位妄想对空射击的、看他坐在沙滩空等对比眼前那位妄想游回家的、看他舱内遇枪冷静判断打靶对比众高地团慌张失措的、看他上火车后秒睡对比还在焦虑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
两位逃兵,他们是被抛弃牺牲的无主孤魂,人家无情打脸“这排是掷弹兵的,闪边去”、“英军限定,法军等你们自己的”,他们却谦逊感恩拥有最坚定的 morality 。他们苟且偷生,但这是埋葬死者、抬起担架、伸手拉人、打开舱门、甚至牺牲挡水同舟一命的偷生。这一偷,也偷到了这一行第三位好友,一个还懵懵懂懂但命也很贱的 Alex 。
3. 贱,Harry Styles :高地军团 Alex ,本是码头上有船位贵一级,船沉被伸手拉起就和躲在码头下的逃兵们同级了,甚至一行几位高地军也成为脱队逃兵,但显然这群仍是菜逃兵,会紧张乱套甚至释放自利兽性,远方与同样被困的飞官贵气风范对比,眼前则与同舟一命静心守德的“极贱”两逃兵对比。老兵都要带菜兵,菜兵要向老兵学感恩;老兵保得一命放松睡去,菜兵还在纠结战败无颜,谁知江东父老的感恩如大海。
4. 贱,James Darcy:陆军上校,尽管身为军官资深成熟但仍命贱,一开始总是不耐,焦急地以为潮水每三小时一次,对民船前来失望透顶觉得该派驱逐舰... 但一路等到了最后,后有工兵团男孩们(《唐顿庄园》Michael Fox )自力更生架堤防,前有民间船队终于来到,天上有滑翔战机保护到最后一刻,身旁有将军牺牲自己留下为人... 他愤世嫉俗嫌东嫌西的居然都成真了。上校出航的最后一敬礼,是诚心的领悟。
5. 贱,Cillian Murphy :恐惧士兵,无名。没大难时曾冷静潇洒指挥小船、宽心微笑不食烟火似地阻止落水士兵登船“反正水不冷,拖回去就好”,中间没演的沉船大难显然彻底改变他,成为陆线与海线的桥梁并呈现强烈对比。大难可以改变心灵打回不成熟原型,但也可以因贵人包容与奉献的风范而重学定心。片末他应心下有数那具尸体就是他造成的,当场无颜以对,只盼痛定思痛有天重整旗鼓了。
6. 贵,Tom Glynn-Carney & Barry Keoghan :水手小兄弟,Peter 本来质疑 George 来干嘛,还真没派上用场甚至意外命危,更无法谅解害死人的恐惧士兵;但 George 学习很快,已从“他是懦夫吗”的质疑到临死前“我很荣幸能做点事”的坚定,人死的重量不看功劳而看奉献的勇气。知道奉献之重的 Peter原谅了败事有余的恐惧士兵、致敬了成事不足的 George ,每一个小渔村小报纸都会怀念无私奉献的男孩。
7. 贵,Jack Lowden:飞官 Collins,空军虽在天空一样凶险,但向来是三军中最自由的贵族,平行剪接中同样是受困进水将死,飞官硬是比陆军小兵镇定淡然,大难不死浮上水面潇洒一句“午安”,上了船整整衣服马上可以帮忙做点事。飞官感念恩人英雄惜英雄,只叹自己努力一遭不受谅解,但真正的贵人大器点通“他们都知道你在哪里”,命贱的陆军是很沈重的,轻盈的空军多多体谅。
8. 贵,Kenneth Branagh:海军将军,当然会尽忠职守但也不免自怨自怜,开场是“邱吉尔要撤三万,但这里明明有四十万”多多少少有点过劳员工心态,甚至过劳到底大限将至已有觉悟... 不过两位“极贵”的风范鼓舞了他,有胜过泰晤士河皇家游船的民间小船队,更有油尽灯枯都要眷顾我们的奇蹟滑翔,这才爽朗地“丘吉尔要三万,我们多给三十万”然后“我还要为法国人留下来”。
9. 极贵,Mark Rylance:小船主人 Dawson,本来是可以待在家里不淌浑水的老人、恐怕也是已奉献过国家可以荣退的老兵,但响应征召二话不说,大儿牺牲二儿出力当然带上,天真小弟临时登船也绝不拒斥、反而马上扛起培训之责,绝对当他是个成人不是屁孩一起上战场。当过兵见过世面又没义务的老人,就是英国心灵最富裕的平民贵族,当然继承英国贵族骑士传统,感激下层命贱大众的奉献,轮到我尽一分力当然救得一个是一个、也散播心灵财富巩固军心。
10.极贵,Tom Hardy:飞官 Farrier,空军飞官是单位训练与设备成本最高、人命牺牲成本也最昂贵的军人,难怪一起飞长官念兹在兹的就是“注意油箱、限时交战”,本来可以按表交战四十分钟就回家轮班、就算每天都可能死至少前一天都在家乡喝啤酒,但 Farrier只剩两只眼睛与打靶视角的演出,生动呈现了一次次“绝不弃之而去”的抉择。其实也没什么好抉择,贵族空军绝不会放下任一个海面与地面的子民,看到一架敌机就击一架,看到一群友军就救一群,唯有油尽灯枯才是结束之时,一片纯净的空滩就是圣母欣慰的一天。
最后最贵的,还是英国民众们这集体角色,他们没有义务参战,本能享受生活甚至当酸民指指点点,但每一个前线士兵都是某人的孩子、在如船主救飞官那样的移情下也就是他们的孩子。孩子回家了,江东父老哪管你战功彪炳还是灰头土脸,能安然回家就是伟大的功劳,值得欢庆!
http://imgur.com/9YE2hdO
敦克尔克,一周长大
电影开始,都是自我中心的集体心态,都是“他妈的空军在哪里”,“英国佬?旅途愉快哟”,“英国人限定,法国人等著”,“邱吉尔要三万,我这有四十万”,“来什么民船?我们要驱逐舰”,“先生,他是懦夫吗?”,“法国人下船,这就是现实”这类台词,命贵的高傲、命贱的悲愤。
电影末段,都是互相体谅的集体醒悟,都是“放心他会好起来”,“他们知道你在哪里”,“家开过来了”,“存活回来就是干得好”,“我为法国人留下来”这类台词,命贵的感恩对方牺牲奉献、命贱的感恩对方冒险搭救,人终于都连在一起了。
电影结束,则是英国经过敦克尔克的团结共生后,终于建立军心准备长期抗战了,总结以邱吉尔在 1940/6/4 的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国会演说,让命贱的英国小男主角娓娓道来:这场撤退,集结了不分贵贱的英国三军与民众;未来的战事,则不分祖国与国协,不分帝国与殖民地,不分英国与他国,大家一起平起平坐连成新世界,一起解放危难中的旧世界。
必须承认,丘吉尔真是个擅长撩拨人心的政治家,身为三十年战争以降三百多年的英国大贵族、面临一战前早已不平而一战后更看不惯贵族嘴脸的英国普罗大众继续想着“又是一场贵族好野人的战争”,藉著敦克尔克不分陆海空的万众一心、趁此机会将英国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连在一起建立 solidairty 团结意识,实在是一次改朝换代的扭转乾坤。
而诺兰这片《敦克尔克大行动》则运用了三个尺度时间的“贵贱”座标、以陆海空行动能力的不同隐喻了阶级贵贱、再用老技巧“时间压缩”将不同阶级不分贵贱连在一起同舟一命,真是抓到了二战时无私奉献稳定军心的英国精神,也为今日袖手旁观自扫门前雪的英国脱欧意识敲响警钟:曾经英国是欧洲大陆的灯塔、对欧陆伙伴的苦难绝不置身事外,那今天呢?
http://imgur.com/C3enq0M
诺兰的经典与破格
《敦克尔克大行动》并不是今年第一部敦克尔克二战电影,五月初上映的《他们的美好时光》才是,同样用一种另类的角度切入战争诉说团结奋斗、甚至同样有小船老人毅然出海移情救人(Bill Nighy 对决 Mark Rylance),两片风格不同但一样精彩感人,所差者只是丹麦女导的《他》片极小众只吸引到有缘人鼓掌叫好、带着诺兰光环的《敦》片极大众不免引来广大无缘观众的错愕与抱怨罢了。
http://imgur.com/CHuajCB
《敦》片有诺兰的经典手法、也有诺兰的破格,许多电影处理如干净的沙滩、寡言胜多言、微观取代巨观、无名小卒取代历史名将、绵密配乐高压音景、海天一色静谧美景等等,这些独特的处理都要放在电影的“定心”“感恩”与“同舟一命”等主旨下才有了意义,可惜也令本片明明是部“战争片”却又不被广大观众认可为“战争片”... 那都是过眼云烟了,电影得不得到好评并不重要,只要观众都被点到放下自我同舟一命的互助与感恩,那就是这片的正向冲击,就算得到 [负雷] 也无妨。
http://imgur.com/jWKyJNg
本着我对英国、对二战、对荷比北法低地国与对敦克尔克的关心,这片深深触动我自能给个 [好雷] 。我不是诺粉,甚至有版友长年称我为“诺黑”,但我尽管此前通常不太喜欢诺兰烧脑片的斧凿痕迹、也要欣喜地认可他这次有血有肉一切都做对了!看部电影或读本小说,或多或少总要有一部分背景知识的,如果为了观影经验澎湃心得满满,我建议所有期待这片或期待诺兰的人都先做做“敦克尔克大撤退”的简单功课,回来看片就算不是美不胜收、也一定是知性踏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wVmHh1bz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