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小偷家族》。
本片的步调让我好像看到早期日影,
用零散、意义不明的生活片段组成,
最后再以重大事件带出真相。
跟近年常看到的日影比起来,
步调比较慢,很难让我聚精会神,
但演员的演技比较平实、不浮夸,
实在非常少见。
只是要得较商业取向的奥斯卡是非常困难,
个人也不觉得它有比《寄生上流》好看或优秀。
回到标题。
本片出现两次男女主角对偷东西的想法,
类似不要偷垮店家就好之类的,
还有他们一家人道德观念不高,
为何在本板会得较多同情,
不像《寄生上流》、《小丑》受到许多人攻击?
个人觉得可能类似《寄生上流》补先生说的界线吧!
所谓不偷垮店家就是一种界线,
就像味道和内裤一样,别被人闻到或发现就是不越界,
既然没越界就没什么好谴责,
合理化犯罪也不是不行,
但前提都是不能威胁自己所在的地位。
《小偷家族》的犯罪只是偷吃的穿的,
最多砸个车偷包,随手“救”一下小女孩,
大概只有家里有做生意或有车的人会不太爽,
对观众来说根本无关痛痒。
这些主角从没想过突破他们阶级的界线,
一直乐于欺骗和偷窃的生活,
当然也不可能多努力或多善良。
本片让我恍然大悟,
讨论另外两片的主角不努力、合理化犯罪是假议题,
谁真的在乎虚构人物要不要努力,会不会犯罪,
真正在乎的其实是,
有些穷人居然不安于贫穷,妄想晋级。
想晋级就算了,还不保持谦虚,
说穿了就是没有使用弱者的表情或态度,
结果让部分观众感受到威胁,
或觉得这些鲁蛇在挑衅什么,凭什么能成功?
在我看来本片不少合理化犯罪的地方,
明明是诱拐小朋友,却暗示爸妈吵架虐待,
所以小朋友在主角家比较幸福,
观众看着看着也觉得这对小孩比较好。
结尾大量的脸部特写,欲言又止及困惑无力,
其实就是在对观众说话,让观众产生同情心,
觉得他们是弱者,被警察们误会逼迫到讲不出话来
真希望他们能团聚、获得幸福啊
所以说《小偷家族》太高明了,
高明到观众看完还不觉得这是合理化犯罪,
只觉得心暖暖,情感动人,而不是活该被抓、真是一群坏蛋,
甚至开始认同“没有血缘关系也可以成为家人”这种概念。
当然导演也不是没有点出这群家人的现实,
譬如没念书的小朋友知识有限,
诱拐小孩是自我满足,并不是真的对小孩好,
奶奶其实只是利用孙女(?)赚钱等等。
但另外两部片也同样有点出主角犯罪的现实与困境,
在本板还是受到许多道德批评,
可见让角色即使犯罪,
也要有态度与行为上的界限是如此重要!
观众就会帮忙缓颊,啊其实他们没那么坏这样,
而忽视如果他们没被抓,
他们就是一群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啥错的人。
题外话,日本还真爱仪式行为,
从各种影视作品都看得到这类意义不明的动作,
连小朋友偷个东西也要有仪式才能拿,
这是什么样的民族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