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恭喜寄生上流。一部韩国本土片,缔造外语电影新奇蹟。
也证明“有实力就能大声”,居然让弥漫仇韩风气的台湾网络开始正视韩片的力量。
回到正题。日本电影到底出了什么事情?我尝试简要归类如下:
1. 综合国力衰退:
以前泡沫经济时,舍得豪砸数亿新台币拍“天与地”这种历史片。
对自己有自信时,也敢跟好莱坞合拍“黑雨”这样的跨国制作。
现在,日本经济已经失落三十年,眼看要一直失落下去,更加老龄化、少子化。
经济没有希望的国家,期待艺术表现有综合性成长,不啻缘木求鱼。
2. 乡愿排外,作茧自缚:
我个人不是很喜欢日剧常出现的一种场景,一群亲友坐在一起吃日本食物,
其中一人发出赞叹:“果然日本人就要吃和食呢!”,大家纷纷说“ㄋㄟ~”。
以前看过影剧杂志,描述为何日本演员对出演外国影片采取保守态度?
因为日本人,其实是一群“部落民”,拥有根深蒂固的村落化、排外化意识,
部落有人在域外出头,反而会遭到同部落排挤,因此宁可窝在一起取暖。
包括真田广之、渡边谦、浅野忠信都吃过这种部落民心态的亏。
日本人又普遍外语不佳,加上经济沦落,失去向外探索的能力与底气。
我一直不理解日本人一种奇怪的心态:最好产品绝对不出口。
明明日本个别产业曾有过凭借部分优质产品往海外拓销,挣脱经济困境的机会,
却因为一种不明所以的部落民心态,把二流产品销往海外,最后被他国攻城掠地。
3. 好日子不长久,但好日子过一天是一天:
日本人口现在还在一亿出头撑著,但老人占比越来越高,年轻人越生越少,
许多老人只要吃以前习惯的食物就可以了,而且更具备根深蒂固的部落民心态。
于是,日本演艺圈不断产制老人习惯的产品,彼此构成协议,分食这不断缩小的饼。
就好像“师父”这部电影里的天津武行,不教真的、不求长进,合作排外,
遇到困难,没想过自立自强,顶多想要依附政军界,反而是南方咏春打出头。
4. 对强者仰视,对弱者俯视的民族劣根性:
“菊花与剑”等经典名著,已经对日本人这种民族性有过很深刻的刻画。
日本人没有平等对待他者的习惯,只有对强者仰视、对弱者俯视两种视角。
有这种个性,对异文化难以充分理解与吸收,也很难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
因此,日本虽然进军东南亚等地远早于台韩,也曾经享有过巨大的软硬实力优势,
但始终难以真正打入当地人的文化圈,也很少从这些经贸关系密切的伙伴身上学习。
另一方面,日美亲善已有七十年以上历史,日本在文化教育领域却很少美国痕迹。
譬如日本人普遍英文还是很烂,也普遍不明白如何用对方能理解的叙事表情达意。
换个方式来说,不管你是与先进国家或落后国家结上亲缘或交朋友,
你和异民族的亲友在日本都一样会被歧视,而这种歧视最可怕的地方,
在于歧视你的人中,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歧视你,只是碍于同侪压力,
觉得“身为日本人似乎就要与不是日本人的人保持距离,对吧?”
这种心态,怎么透过文创产品与他国心灵沟通?又怎么真心赢得他国的友谊与信赖?
讲了这么多,是想要把这种反省带到经济、历史与文化的层次,而不是停留在枝末细节。
的确,日本大片厂、大经纪公司是把持演艺界,但为何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日本,
却陷入难以展现与自身应有实力相符的表现?这就必须从更大框架去找答案。
至于日本有没有机会跳出框架?我个人认为,至少在可见的十年内很难。
期待Netflix给予冲击或韩片带动竞争意识,仍无法处理日本越发穷困、内向化的趋势。
关心台湾电影未来的人,需要以日本为戒,而非继续用仰角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