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2019个人十大片单

楼主: ireul (Crosswise)   2019-12-30 23:03:13
年终固定写一下回顾,Review一下今年印象深刻、喜欢的电影,总是会有意外惊喜之处。
不过工作上变忙,进电影院的时间被压缩,所以如果你有“怎么没有这一片?”、“某某
片一定可以上榜吧?”的疑问,很正常。原因也很简单,我无福进电影院看那部电影,加
上个人对老片的执著,没有缘分看到新的好片罢了。至于排名,当然是我个人喜好程度为
准,当然很主观,如果有不同看法,也欢迎提出。
标准:2019年在台湾院线或是串流平台上映的电影,美国上映时间次之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10. The Two Pope,教宗的承继:
Fernando Meirelles的作品。本以为Netflix在去年Roma已经精锐尽出,没想到今年更一
举推出众多更靠近主流大众题材的电影,本片就是今年奖季的一大Underdog。借由虚构两
位教皇在即将交任时的恳谈,导演为我们示范了保守派,与改革派交流中,彼此互相坦承
、反省、告解、以及原谅的必要性。最终,都会发现在上帝面前,我们都是单纯的“人”
:会犯错、是罪人、但因认知到不一样,让我们被既有的观念蒙蔽,和现实束缚。或许两
位教宗,到最后还是站在对立的两边,但是,至少他们是站在同样的平台上:足球世界杯
决赛场上,替各自国家加油打气。或许保守与改革,不论教廷、美国、香港、甚至现在的
台湾,要达成共识还是近乎不可能,但至少,两位教宗谦卑的态度,为我们示范了沟通的
桥梁,要如何搭起。表面剧情平实,但背后的寓意,又余韵绕梁。对比现在世界的社会环
境,更值得人们深思。
9. Midsommar,仲夏魇:
Ari Aster的作品。个人窃以为,本片论手法,是今年(至少个人看过)叙事呈现手法,
最被低估的作品。一对濒临分手的情侣,应同学之邀,到了瑞典古老乡间,参加多年才举
办一次的仲夏盛宴。但宴会过程中一项又一项的传统祭仪,却让他们既有的生活观念受到
极大挑战,既有关系、行为逐渐失去控制。本片最亮眼的,是与猎奇古老异教仪式感觉完
全相反的优美呈现手法:众多猎奇仪式发生的当下,人物行为诡异,但场地阳光灿烂、众
人衣着古朴华美。众多长镜头摄影运镜,更是优美如画,完全不输其他艺术电影。导演
Ari Aster企图挑战Parajanov那反自然、行动如古典艺术画的画面,是勾起我进戏院看本
片的原因。或许本片不见得有明确的真实隐喻,但我想人类与原始、欲望的距离,比我们
想像中近很多,是本片主旨之一,也是本片故事上,给我印象最深刻之处。失落于现实世
界的女主角,反而在看似违反人类文明进程的古老仪式中,内心被压抑冲突得以彰显、情
绪得以宣泄。也让人反思,既有现实文明对人类本性的扭曲
8. Knives Out,锋回路转:
Rian Johnson去年拍了引起极大争议的星战八后,今年回来拍他自己最爱的推理题材。作
为Agatha Christie大粉的他,也交出了一个个翻转具在意料之外,又在理论之中,其中
逻辑推理层层到位的好作品。以本格推理开场,中途带到了社会现实情境反映,最后又回
归本格推理。电影进程和结局安排,似乎也象征性呈现了美国社会现况:左右两派坐在椅
子上互争,但真正实打实干、作出贡献的,是台面上不存在的非法移民。或许因为小弟同
样也是本格推理小说迷,所以对类型故事有相当程度的偏爱。看到电影中,各式各样古典
推理桥段出现时,惊吓成分不大,反而屡屡让我会心一笑。编导之外,全明星的演出阵容
也让人眼睛一亮,尤其是Daniel Craig,他颇适合这种英式古典绅士侦探的角色。
7. Apollo 11,阿波罗11:
Todd Douglas Miller的纪录片作品。意外在搭阿酋联航空上,看到这部今年最佳纪录片
的热门候选。之前一直有都市谣言,说阿波罗登月过程,是传奇大导Stanley Kubrick的
拍摄出来的,我便一直打趣说,本片其实是Stanley Kubrick拍摄后封存50年,重新现世
的作品。但实际上观后感,如果事前不知情,跟我说本片是Stanley Kubrick拍出来的,
我大概也会信,因为本片画面选取的简洁震撼,海胜一大票纪录片和剧情片。画面其实只
是把之前众多纪录影片、新闻片段重新剪辑,重现登月过程的细节。但其画面选取简洁震
撼的程度,直逼1982年的经典诗意纪录片,Godfrey Reggio的Koyaanisqatsi,失衡生活
。当然本片不似Koyaanisqatsi,一切尽在不言中,而是站在冷静、客观的角度,让观众
置身在发射台、控制中心、登月小艇上,与工作人员、太空人、和美国一般群众,一同经
历过程的一切真实的惊险,情绪渲染压抑但真实深沉。众多呈现太空中太空船对接、无声
胜有声的长镜头画面,是本片印象最深刻之处。
6.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从前,有个好莱坞:
Quentin Tarantino的第九部作品。QT的电影看多了,习惯他既有的Tone调,起初对本片
相对写实、不夸张白烂的表面故事,些许不适应。电影用多层平行蒙太奇:当红影星
Sharon Tate、过气影星Rick Dalton、连固定工作都没有,只能打杂的替身演员Cliff、
到废弃片场Manson家族众人,让观众一眼看遍了好莱坞黄金年代,从繁华到颓废的每一个
面向。但QT,还是那个爱老年代、老西部的QT,众多镜位、画面,还是经典的老西部片风
。不论是片场内的Rick Dalton,或是片场外Cliff,在在都告诉观众,他们还是那个老时
代英雄,演技、固执仗义依旧,只是时代演变,已容不得他们继续光鲜亮丽,一如众多老
西部片英雄。本片,其实一样是致敬往事的西部片,只是致敬的逝去年代不是在19世纪美
国西部开拓时期,而是20世纪美国好莱坞黄金时期。只是,一如Rick Dalton后续拍的义
大利式大杂烩西部片,最后QT还是用了他的招牌暴力美学大杂烩,给了众多角色一个翻转
现实的机会:Sharon Tate度过平安无事的一页,Manson家族临时改成入侵Dalton家,被
两个好莱坞演艺圈边缘人物暴打一顿,爽快感满点(心里甚至高喊,这才是我们期待的QT
)。Rick拿出火焰枪那幕,是生平第一次在戏院里,看到观众因角色行为欢乐到鼓掌。末
尾,Rick终于见到Sharon,似乎意外得到重返好莱坞上游的机会,是本片对众多黄金年代
人物最后的亮点和温柔。
5. Joker,小丑:
Todd Phillips的作品,今年威尼斯金狮奖得主,或许也是因为拿了预期之外的金狮奖,
感觉后续影评纷纷用历届金狮奖得奖作比拟,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诚然,本片论艺术
水平,是不及历届得奖者:去年的罗马、前年的水底情深,更早期的断背山、花火,甚至
去年在马伦巴、罗生门等影史经典。而本片对上层社会虚伪面、底层社会的阴暗面、人心
阴暗处的扭曲、以及精神科疾病的连结,更让本片引起不少道德上的争议。但我对本片以
Martin Scorsese三部名作:Taxi Driver、Raging Bull、The King of Comedy为基底,
融合DC高谭市人心阴暗面这种狂乱的原创想法,非常的欣赏。Arthur Fleck被母亲教育著
无论如何要保持微笑、他想保持小丑工作、他想当喜剧演员的梦想、以及被母亲告知他是
Thomas Waynen私生子一样,都是他对改变既有生活的梦想。只是这样的期待,与现实生
活上的不容,造成他那与环境落差、令人惊愕、害怕的狂笑。每每在痛苦时发出的狂笑,
反应外界对他们发出苦难声音的无视。本来带给他人欢乐的小丑和喜剧演员梦想,却因象
征理想现实冲突的病态狂笑,让他成了被偶像嘲笑、上层人士欺压的对象。他希冀在黑暗
高谭市向上爬的愿望,终归和他母亲对Thomas Wayne的相思、他自己对邻居女子的感情一
样,是种妄想delusion、false belief。故事只是藉最极端比喻法:将希望比拟为精神认
知上的脱节,来控诉这社会的黑暗和无望。他认清现实绝望后,杀死造成自己有不切实际
期望的母亲、杀死自己往日偶像节目主持者,象征往日希望者Arthur Fleck的死亡、报复
让自己曾经怀抱期望的虚伪社会。反而在反抗社会后,意外成了反抗群众的偶像,都是对
既有社会的控诉和讽刺。或许,有时我们得反过来想,生病的,为什么不是这个社会?至
少,从Arthur Fleck变成Joker的路上,他是这么认为的,电影不过是站在第一人称,呈
现Arthur的感知和想法罢了。Arthur的想法变化令人感到恐惧、恶心,正是Arthur,乃至
于导演,希望观众感受到的。当然我承认,本片确实叙事、气氛渲染上,有些许不足,些
或得借鉴Scorsese三部曲,或是DC小丑的形象,补完故事。实际上本片的确可以再更黑暗
、强烈些。上映前,我有偷偷期望,可以看到如A Clockwork Orange般的黑色、挑战人性
底线的巨作。当然考量到美国现在社会气氛,本片能有作出这样的剧情,已属不易。本来
以为Joaquin Phoenix以本作拿影帝,绝对令人服气,但现在众影评人协会,似乎更倾向
婚姻故事的Adam Driver。只能说,应该是本片的黑暗基调,外加实际呈现上些许的缺陷
,让Joaquin似乎将再一次失落而归。另,Hildur Guðnadóttir的重低音配乐,对本片
气氛烘托是大加分,是Joaquin演出外,另一大亮点。
4. The Irishman,爱尔兰人:
Martin Scorsese的作品,Netflix今年奖季战一大主力。看之前想,本片光凭Martin
Scorsese、Robert De Niro、Al Pacino、Joe Pesci四位大老的名字,应该足以号召大片
厂出资拍摄本片,让本片在大戏院上映。尤其是Martin Scorsese,先前Martin大爷根本
没有电视萤幕作品,对比众多老学院派的导演,如Steven Spielberg,或多或少都还有些
小萤幕作品,实在很难想像Scorsese的大名,和Netflix连在一起。只能说,或许时代对
电影的要求、加上Martin Scorsese对艺术的坚持,让本片终究只能委屈求全于Netflix平
台。但也多亏了Netflix平台,让不只本片的众多独立艺术电影,有了不受戏院上映约束
的挥洒空间。本片年龄化妆技术,也是电影创作上的一大创新,只是几位大老年纪毕竟也
大了,固然脸上的皱纹消失了,但整体角色的活力,还是略逊以往。尤其Robert De Niro
、Al Pacino,众多影迷都是一路看着他们作品走过来的,两位大老什么年纪会有什么样
貌,大家都很清楚。本片两位大老演出对比以往,整体演出差异相对明显。或许也是这样
,本片前段交代Frank Sheeran杀手史、美国50~70年代社会大环境变化、与两位大老交心
的过程,略显仓促、快速。也因此让历史环境有相对差异的我,对于Jimmy Hoffa这位历
史人物当年风光和震惊全美的消失案,感触略嫌不足,直到看完电影作功课,才能领会更
多Martin Scorsese想传达的旨意。Frank和两位大老的关系:与Russell Bufalino关系,
象征他的出身与黑暗过往;与Jimmy Hoffa关系,些许象征他对企图社会上流攀升的美国
梦。然而他也迫于现实,背叛Jimmy Hoffa,杀了他,并为此痛悔不已,哀叹自己梦想的
消失,与现实的无奈。本片前段对角色、美国当代社会现况变化的大篇幅描绘,其实都是
为了铺垫末尾凸显Frank告解,并希求救赎的片段,也是本片真正亮眼之处。或许如同
Scorsese大爷,在拍完The Departed之后所述,已经不愿看到角色为现实利益在受苦受难
,更希望给予角色一点希望、救赎。Scorsese其实对于信仰类型的电影一直有所偏好,只
可惜他著名传世的,反而是他似乎相对不怎么爱的黑帮史诗电影。本片套了一个黑帮类型
的皮,但真正的骨干,还是其中宗教上的忏悔与救赎的希冀。
3. Marriage Story,婚姻故事:
Noah Baumbach的作品。因为个人因素,对这类作品没什么爱,但本片观影过程,出乎意
料的顺利融入,更嗅到了些许柏格曼的熟悉意味。片头有提到Bergman著名电视剧婚姻场
景,当时就在想或许是致敬之处,没想到看完查,真是如此。当然Noah Baumbach对两位
主角的待遇,要好过柏格曼不少。Noah Baumbach借鉴柏格曼招牌的人物正面特写长镜头
,对本片两位主角Adam Driver和Scarlett Johansson,是一大考验,但两位主演也交出
了亮眼的演出表现。剧情把一对特色互补,都固执己见的夫妻离婚过程、导演演员职业角
色与夫妻角色的连结、纽约阴郁壅挤的市景和洛杉矶阳光明媚的市景、和既有男性沙文主
义与新兴女性主义的冲突,以比喻手法互相连结的相当完美。既讽刺又令人难过的是,在
离婚的过程,两人反而处处体现了片头提到欣赏对方之处,在在让人可惜两人分开。末尾
,先生终于读到太太那封欣赏自己优点的列表时,不免感叹,两人只要愿意放下一点点固
执,就可以让两人的婚姻继续。只可惜,大环境观念变化、冲突加剧,加上两人唯一共通
点:固执好胜,注定两人分开的命运,一如大时代观念的转变。虽说电影明显站在女性主
义一边,藉Laura Dern饰演的女律师,将女性自古以来受到种种不公平的传统沙文束缚和
完美要求,说得很明白。男主角,先生Charlie对既有家庭的固执,让他在法律流程伊始
,就吃了亏,甚至开始赔上自己在纽约的事业和经济。其实Charlie对比其他男性沙猪,
其实已相对算好先生了,他对家庭工作观念的固执,其实在更沙文的台湾相当常见,只是
反映他也受传统男性沙文观念拘泥的受害者罢了。或许如此剧情安排,只是反映时代的改
变,和人们对自我观念的要求和演进。传统夫唱妇随的刻板想法,已经是这个时代需要淘
汰的观念。或许固执的两人解除束缚分开,反而更能理解对方的辛劳和固执之处,体会到
对方的爱。
2. 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燃烧女子的画
像:
Céline Sciamma的作品,大概是今年后劲最强的作品了吧?初始觉得故事起伏不甚大,
但后续细思,许多细节都令人回味无穷。本片大概是这几年对女性主义隐喻,最漂亮的作
品(应该还是有可以比美的,只是我没看过),剧中没太多情节,直接提到既有社会制度
、婚姻给女性的束缚,但两人的互动、思想上的交流、画与被画、与外在社会的互动对比
等等,却处处体现女性现实受到的压抑,和内心反抗的意念。其内敛、深沉的呈现手法,
个人觉得更胜过Marriage Story。 伊始,修道院还俗的小姐,不愿被画,迫使女画家只
好以女伴身分,陪伴小姐,暗中观察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却不知这观察的眼神,早
就撩起小姐反过来的注目和关爱,或许这是她渴望已久的关爱,但不曾在修道院压抑生活
中得到过的。在压抑环境下,两人在彼此身上,找到共通处:画家从小姐身上,看到自己
受压抑的一面;小姐从画家身上,看到自己希冀的独立样貌,两人相爱,或许也有女性自
我救赎的意味。画人,某些程度上也是种感情的投射,女作家从画人(付出感情),到透
过小姐身上镜子为自己做画,再到后面以自己为模特,要学生观看自己细节做画,某些方
面反应她从付出感情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被压抑渴望得到感情的一面,进而渴望他人付
出感情给自己。优美如画的摄影,是本片除剧情、演出外的另一大亮点,每个画面的光影
设计,都如林布兰油画般惊人。加上故事中三位女性对奥菲斯故事的新解:奥菲斯离开冥
府前回望妻子,是出于妻子的呼喊要求。这些或许都反映女画家,就是导演Céline
Sciamma对当代人的期许:纪录女性受现实束缚下的样貌。不论两人小世界多么美好,小
姐终究会出嫁,受到婚姻的束缚,如同奥菲斯的妻子终究无法脱离死亡的枷锁,只希望奥
菲斯(画家、导演、其他纪录者)记住自己最美丽,但即将消逝的身影。在女仆堕胎当晚
,小姐马上要求画家画下堕胎样貌,亦是暗示。两人分开了,但画家留给小姐的两个印记
,一直深深地影响小姐:28页,与韦瓦第四季的冬。末尾,已嫁人的小姐,独自聆听完整
版交响乐版,韦瓦第四季夏篇章,为之垂泪。对比画家初始为小姐,用大键琴弹奏的不完
整版冬,象征的就是两人一同经历爱情后,深藏在其中的强大力量。
1. Parasite,寄生上流:
大概看完本片,就几乎确定是年度最爱了:开场的黑色荒唐犯罪喜剧、随着一个个谜团出
现,反转再反转的剧情进展、整体对社会阶级落差、国际情势的象征比喻手法,及其中对
社会现象刀刀见骨强烈讽刺的剧情,每一项剧情元素都是我的菜,呈现出来的张力也相当
惊人。比起去年同样在坎城、美国奖季引领风骚,却无实际大奖斩获的Burning,燃烧烈
爱。本片剧情相对浅显,容易进入状况,但透过一个个象征性小元素营造出来的剧情张力
和讽刺力,一样强大。穷人金家、有钱人朴家,就是韩国上下两阶级的象征。金家子女用
尽各种秀下限的方式,利用当代上层韩国人对欧美生活崇拜的盲目无知,让全家混进了朴
家工作。只是越深入朴家,越感觉上下阶级间的隔阂与既有歧见,深不见底。主人
朴家的一举一动,即便不带恶意,都对设法对下层阶级作出区隔,充满浓浓的偏见误解。
本来主人一家外出办理的小孩生日宴,让金家一家人似乎成功的寄生在朴家,享用豪宅设
施,大方开派对。前管家意外返回,揭开朴家黑暗的一面,两家人开始互斗,然而这一切
,在主人朴家临时返回后,都不重要。上层人,只顾自己眼前光明的一切,对于底下人民
的生活和争夺,他们不知道,也不想在乎,更设下明确、不成文的界线,置身于生存战斗
之外,完美反映资本主义东亚的社会现实。然而在性欲呈现上,上下两阶级家人,又殊无
二致,更显上流社会人们的虚伪。金家用尽一切心血混进朴家,然而豪宅底下前管家一家
人的遭遇,却预示暗无天日的社畜生活,将会是他们的未来。北韩宗教式的崇拜大将军,
一直是其他各国的笑柄;但韩国社员对社长,又何尝不是用近宗教的方式服从他们?韩国
大公司社长,和北韩大将军,一样对子民、公司员工有宗教式权威,掌握著影响众多家庭
的基本生活资源,这两者差距在哪,好像不那么容易说清。或许是看穿现实,让金家爸爸
,选择在宴会上刺死朴家爸爸,象征下层人民对上层人民仅有的无力反抗。出于躲避罪刑
,他选择了遁入豪宅地下,成了真正的社畜、寄生虫,只能仰赖少量的通讯工具与外界沟
通。到底谁是片名所谓的寄生虫?用尽各种手段进入朴家的金家一家人应该算,然而没有
帮佣、家教和司机,就没有办法打点生活基础事宜的上流朴家,在这方面,也算寄生在金
家身上。对当代韩国、东亚上流阶级是一大讽刺。
特别遗珠:返校:
徐汉强的电影。本片放在这里,承认有私心成分在,纯论艺术上成就,得承认本片是及不
上这片单其他电影。但在海角七号上映十年后,台湾电影复兴了,但却没多少作品,愿意
回顾台湾历史最不堪的白色恐怖年代,其中种种荒谬又真实的事迹。在国外,众多真正经
典的恐怖电影,无不被赋予现实政治、社会环境相关的讽刺隐喻,也唯有与现实相连,才
能让恐惧元素的渲染,让人更加印象深刻。这几年最经典的范例,就是前年的Get Out。
而台湾人自己诉说的白色恐怖故事,绝对是台湾人的专属权利。当然,侯导的悲情城市珠
玉在前,让后继者或多或少,难以望其项背。本片作为游戏改编,在视觉画面上,尽力地
重现了两位主角身处的超现实噩梦,成功的将台湾传统禁忌元素,与白色恐怖烙印巧妙的
结合在一起。和剧情拼凑下,呈现出的大时代人性扭曲、人性隔阂,相得益彰。或许本片
在些许细节、节奏掌握上,还有值得加强处,但本片出现,绝对是台湾电影历史上重要的
一步。或许很多人爱说电影归电影、政治归政治,但放眼自由世界、甚至共产世界少数自
由创作时光(别的不说,90年代的中国大导电影讲起自己文革,可谓字字血泪),真正亮
眼的电影,绝对有反应社会真实之处,而社会真实,自然包括政治。
遗珠:Ford v Ferrari,赛道狂人:
直白但深刻的传记故事,把利曼24小时这极度压榨车子和车手的赛事紧张刺激,呈现的相
当到位。Matt Damon和Christian Bale两位大老的演出,也相当到位。
遗珠:Ad Astra,星际救援:
太空版的现代启示录,本来是做如是期待,实际上故事含义也相去不远:深入太空其实就
是深入自己内心,到最深层的解决自己的伊底帕斯情节根源,弥补自己人生不完美处。自
己内心不完美处,或许不见得是原始欲望无法满足,而是空洞无助,对应剧情呈现人类在
宇宙中的无助。只是基于黑暗之心改编,已经有两部神作:现代启示录和阿奎尔,上帝之
怒,皆以高张力、疯狂(不论剧情或拍摄手法)名垂影史。相比之下,本片显得压抑、隐
晦许多。或许是James Gray既有特色吧,但这样的题材,总希望可以往高剧情张力的方向
发展。
遗珠:Dolor y gloria,Pain and Glory,痛苦与荣耀:
本片和The Two Pope差不多都是在第十名左右的位子,Pedro Almodóvar的作品,也是他
的八又二分之一。众多导演的自传体作品中,目前我只看过Federico Fellini正宗版的8
½和本片,是站在导演立场,叙述导演创作过程才思枯竭,与往日情感纠葛互相对应的故
事。虽说比起正宗8½,本片少了Fellini招牌的欢乐幻想马戏团演出,与现实成强烈对比
,让本片整体显得压抑、隐晦、内敛不少。对比现在生活的处处苦难,小时生活,显得无
比纯真。也是透过一路双向抽丝剥茧,导演才收到往日情感的回音,消除心中层层压抑的
阴霾。让导演再次拿回导筒,拍摄属于自己过往的故事,象征重回初衷,正面面对自己失
落的过往。
Avengers: Endgame,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
不管喜不喜欢MCU的经营方式,不能否认MCU的宇宙观塑造方式,彻底改变了这十年全球电
影的发展方式,甚至其他层面的文化媒体传播方式。本片在众MCU超级英雄逆转时空,重
新对决Thanos后,替发展十年的Infinity Saga,画下一个完美的句点。不得不佩服
Marvel愿意见好就收的勇气:在声势正顶峰时,让几位重要一代复仇者联盟成员,以适合
他们的方式,漂亮的谢幕,让整个Infinity Saga,成了一代商业片经典合集。许多意图
仿造树立宇宙观的IP:DCEU、Star Wars、怪物宇宙等等,目前为止没收到真正的成效。
或许就连漫威到第四阶段后,也很难复制Infinity Saga的成功经验。
Atlantique,Atlantics,大西洋:
颇有几分泰国名导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写实拍摄的热带国家风情、超现实的剧
情发展、缓慢柔和的节奏。但本片宗旨,又是对现实社会的讽刺:不论是上层社会对下层
社会的压迫,或是既有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压制。
没机会今年在戏院看到的:Little Women,她们(什么怪译名)、1917、Jojo Rabbit,
兔嘲男孩、阳光普照,只能期待明年有机会看到。
以上,不免有异想天开之处,欢迎指正
作者: iceskycoldly (快快乐乐疯下去)   2019-12-30 23:58:00
这片单跟电影心得 比前面几个有诚意许多了 给推!!
作者: RachelMcAdam (瑞秋卖灯丝)   2019-12-31 08:04:00
我反而觉得痛苦与荣耀不错阿莫多瓦难得有这种口味清淡,步调适中的片
作者: iceskycoldly (快快乐乐疯下去)   2019-12-31 08:05:00
重点还是心得内容 有些系列文即使看很多部 但心得都是一句话带过 这样的话还是请发在自己个板就好了
作者: Legolasgreen (西装背心是萌物)   2019-12-31 12:59:00
作者: aidszzzz2000 (辅大黑)   2019-12-31 15:27:00
用心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