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戴脚镣的女孩》,疏离的亲子关系。

楼主: a122239 (Sharp)   2019-11-20 20:48:04
部落格版:https://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404310782
《戴脚镣的女孩》其实没什么惊喜,它虽然台面上在演的是一出法庭攻防战,然台面下它
真正在谈的还是亲子问题。法庭攻防战最后是女孩赢了,但她的好友到底是谁杀害的?是
她吗还是另有其人?电影是留下了一个悬念,但这根本不重要,因为判决结果算是陪审团
制度下的结果,是取决于个人对这一路缠讼下来的官司之观察所给出的判断,他们对这女
孩根本不认识,他们看见的是女孩的“表”现,女孩的“里”面他们看不见,只要她演技
一流就可轻易的扭转情势,哪怕对面有个攻势惊人的检察官。 《戴脚镣的女孩》妙的是
,导演史蒂芬德穆斯提耶让女孩的双亲也成了“陪审团”,让他们一家人成为最熟悉的陌
生人,明明同住一个屋簷下,自认为自己够了解女儿、自以为彼此间没有多数家庭会有的
亲子隔阂,但随着开庭次数越来越多,他们越来越没有自信能再说这种话,到头来他们居
然也只能靠这种方式来“认识”女儿。
导演史蒂芬德穆斯提耶透过《戴脚镣的女孩》来揭开每个家庭多少都会碰上的课题,将主
场景放在法庭,用严肃且凌厉的视角来层层剖析发生在这个家的问题,并将之延伸到整个
社会现象。一个青春正好的少女(少男)是什么样子的,《戴脚镣的女孩》逐步拼凑给观
众们看,从父母、从闺密、从异性甚至从年幼的弟弟,或者是那些仅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
,他们在法庭上轮流讲着他们印象中的女孩,“说著自己所认为的‘女孩的样子’”,于
是乎几回下来会不断冒出疑问,“他和他、她和她、他和她认识的女孩是同一人吗?”,
女孩闺密与异性好友互相驳斥彼此说法,而女孩双亲仍然死守着最后一丝尊严,仍不忘替
他们印象中的女儿形象说说话,因为一旦放弃了就等同宣告女孩有罪,也等于是直接承认
“原来他们根本不够了解女儿”,承认这件事可能比女儿被判刑还令他们难以接受。
“整天下来我像是都在讲别人的事。”
“我人在现场,却又像不在。”
闺蜜芙萝被人发现死在家中,死前最后见到的,是案发当晚在她家过夜的丽兹,很快的丽
兹被警方带走问话,尽管没有明确线索指出丽兹就是杀害芙萝的凶手,但在没有其他可疑
人士的情况下,她被警方列为第一嫌疑人,被迫戴上电子脚镣限制在家,就这样过了两年
。本来无忧的生活变了样,她无所事事便复习著律师要她熟记的资料与应对进退的技巧,
而她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得紧绷,他们为了她的事忙得焦头烂额,不断叮嘱她要遵守规定
,然丽兹一次次的叛逆让问题越来越多,丽兹多数时间选择沉默,偶尔回应质询,她让人
摸不透她的内心想法,也看不清她的样子,任凭他人拼凑著,站在一旁被隔绝著、她听着
他们说著,一脸漠然仿佛他们口中说的不是她而是别人一样...
《戴脚镣的女孩》我认为满有趣的地方是,看起来是丽兹的官司,然实际上更像是对丽兹
父母的审问,检察官犀利又尖锐的轰炸式提问是对着丽兹,可又好像是冲着她的父母而来
,拿着一个又一个的证据,找上一个一又一个的相关人士,似都想要定丽兹的罪、判她父
母的刑,“为什么你们会不认识自己的女儿?”,也难怪丽兹能够如此神态自若,因为在
这不间断的一攻一防里被打得毫无招架之力、更觉得感到羞愧的不是她,而是她的父母。
史蒂芬德穆斯提耶导演让父母轮流替女儿说话,却渐渐从原本的立场坚定,到变成只能靠
著“我印象中的女儿...”、“我的女儿本性是好的”、“我女儿怎样怎样”来博取同情
分数,说来有些惭愧,但这确实就是他们夫妻俩所面临到的窘境,同住一个屋簷下却跟陌
生人一样,他们和儿女之间被“长大”拉开了距离,回头望看得见女儿爽朗笑容,往前看
却只能看见一片模糊,如此转变就跟成长一样,是必经的。
史蒂芬德穆斯提耶导演多数时间的镜头是聚焦在每个角色的脸上,让观众看着、观察着他
们的表情变化,去感受他们当下时刻的情绪,不论是父亲的烦躁、母亲的焦虑、检察官的
愠怒,或者是丽兹的淡然都被捕捉放大,让整部电影相当饱满。《戴脚镣的女孩》在本届
金马影展所看的电影中是被我排在中间的,以简单一场法庭戏便让观众看见与明白导演的
意图,在顺着剧情去认识丽兹的同时,也是很认真的在针对案子进行分析,并没有因为著
重在讲青少年或者亲子问题而忽略最根本的剧情,惟比较可惜就是有些头重脚轻,虽然不
明白检察官在激动什么,但相比两方会认为检察官比较有逻辑、说服力,前面她不论是提
问或是证据、推论都很合理,结果最后却输的很莫名,如果最后是判决丽兹有罪,我认为
应会更有力一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