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刷看个基本印象、看版友讨论也做做功课知道些基本知识后,我这战争麻瓜二刷起来更
有心得。以下纪录些观察到的电影巧思:
1. 关于 All Or Nothing At All
战争不只是战争,在本片俨然还关于一种生活态度:
主角 Dick Best回忆牺牲的官校室友 Pearce 时,说了个“去加拿大偷运酒、回程恐怕要被抓、干脆在湖上喝光光”的故事;
然后还有机枪手 Guido说他叔叔“在帝国大厦工地飞簷走壁没在怕、没想到在地上被车一撞就死”的故事;
还有 Pearce 遗孀感叹“以前觉得飞官太危险不让他当,结果”在舰上死得比飞官还快,那种生死难料的无常;
到最后 Dick Best鼓励全片一直对他有点怨怼的机枪手 Murray 是诉求“你会永远记住这一刻,危难时你能让兄弟倚靠、未来你无所不能”这般畅快活一回。
Dick Best 这长官对 Murray 这少年的回答,仿佛又在呼应片初另一位少年的提问:亚利桑纳号上,少年 Sully问长官 Pearce “我又不是天主教徒,干嘛帮忙布置天主教婚礼?”也许,所有觉得别人事情事不关己的人们,面对战争都会有这种疑惑吧?但“危难时能让兄弟倚靠”就是人生不虚此行的精彩,Pearce没出口回答但身体力行了、他室友 Dick Best最后代他向另一个迷惘的少年回答了。(这两位互不相识的少年间,还有冥冥之中“双手烫伤”的似曾相识)
这一切小语,仿佛都在传达一种人生无常但尽兴挥洒才不枉的进取态度,和片尾情歌 "All Or Nothing At All"那要做就要做到底的态度如出一辙。
也许,这种态度真有让美军在客观条件处处不如人的处境下、硬是靠许多个人放手一搏干到底的疯狂找到了许多突破点、造成了许多奇蹟?
2. 在甲板上见证别人的疯狂
二刷对“甲板戏”特别有感,记得之前看一些演员访谈有人提到了“这是个每个人都要尽最大努力的时刻、而且还要祈祷别人也都尽最大努力”、然后 Ed Skrein有提过他最念念不忘的演出时刻包括在甲板上与弟兄看着珍珠港惨况等感伤时刻... 于是二刷我发现,好像罗兰有特别让企业号一次次在甲板上看见局势的绝望也看见疯狂的希望?甲板是个大舞台:
Dick Best 疯狂降落,大家在甲板上不可置信(承平时);
珍珠港毁了,企业号在甲板上见证绝望(珍珠港 12/7后);
肉身拖鱼雷的小子疯了,大家在甲板上见证希望(珍珠港 12/7后);
Guido 机枪打坠机也疯了,大家在甲板上看见证希望(马绍尔 2/1);
杜立德陆机航母起飞也疯了,企业号在甲板上见证希望(空袭东京 4/18);
珊瑚海战完,企业号赶到见证绝望(珊瑚海 5/8后);
约克镇维修的后勤疯了,大家在甲板上见证希望(5/30)。
另外不是从甲板上看到、但也疯了的有:
破译天才 Rochefort 疯了,尼米兹看得啧啧称奇;
John Ford 导演疯了,中途岛驻军看得目瞪口呆;
鹦鹉螺舰长只身入敌攻击也疯了,虽没人看见,但换来一艘日方驱逐舰落单跟队;
McClusky 紧跟一艘驱逐舰也疯了,竟找到舰队?Dick Best 很高兴地来亏他;
不知道,这个戏剧化的甲板观众席看见这么多场别人演出的疯狂大戏(然后看不见得地方也有好多人疯狂一回),是否看久了那集体士气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激励?
3. 领导文化导致转捩点
电影拍日美两方尽量持平处理,是本片特色,不过真的很工整地一对一平行剪接交相参照的地方,还是在高层,譬如珍珠港结束后马上是山本五十六参加陆海军对坐的会议、对比尼米兹接任新职。不过我更有感的是中段战局逆转的后台关键,日美双方其实都有超强人才!只是在不同处境下有人能出头、有人出不了。
日本兵棋三人组:
上有山本五十六、中有南云忠一、下有小军官。小军官早就料到美军若已等在附近就可摧毁我方三艘航母,简直神准!但尽管下层早预料到战局、中层只想讨好上级、上层听了中层的话坚持一个未必可靠的前提默认,果然出大祸。
美国情报三人组:
上有尼米兹、中有 Edwin Layton、下有 Rochefort 。其实下层早精准预测、中层相信下层而对上力挺、上层认真听完后当一回事要求进一步求证、最终让疯狂的情报假设出头改变战局。
是否,这当中也有日式领导与美式领导作风之不同?
4. 关于日军将领姿态
日军三将领主角,我对他们史实的个性作风不了解,只知电影中的角色描绘,好像山口多闻和山本五十六比较同气连枝、也描绘得比较讨观众喜欢,而南云忠一就描绘得比较负面一点?
山口多闻的说话,偏向务实、小心、灵活,譬如对敌人勇敢会大方敬佩、对敌人设备与训练不良会直言说出、但不因此轻敌而仍加紧防备。
南云忠一的说话,偏向官僚、僵硬、场面,譬如排兵棋没主见都推说是照山本排、部下报告有敌舰埋伏可能他只喝斥敌人没这么勇敢、部下警告换装弹药风险很高他听都不想听。
山本五十六说话,偏向深思、承担、豪赌,都是关于大战局的,他知道南云不行、还是压抑下来在陆军面前团结,他想要和平不成、还是努力计画战争,他知道中途岛会有风险、还是努力把计画做到底。
只可惜山口多闻仍要为了荣誉战到底,自限了生命;
山本五十六仍要为了天皇自责战到底,自限了使命。
不过最后,他们尽管压抑沈重,最后身影终归轻盈:
山口多闻畅然放下,命令年轻人撤退求生;
山本五十六畅然放下,决定进攻到此为止。
不知怎么,我总觉得这两人给我一种忍辱负重苦撑著、真正战败后反而海阔天空的感觉?
5. 几个前后呼应的处理
开场 Dick Best承平时演练疯狂迫降,
终场 Dick Best大战后真正疯狂迫降;
开场山本五十六与面前的 Edwin Layton ,人同此心渴望和平,
终场山本五十六与敌对指挥官 Spruance ,人同此心战止于此;
前线的 Best 与情报的 Layton 两大主角,在启航前先握一次手,
两大主角战胜后下船再握一次手,仿佛此战前后台合作有始有终?
不知史实这两人彼此认识吗?真有见面吗?抑或只是电影为两方角色创造的连结?
话说 Patrick Wilson 曾提及他是美国主角群中唯一和日本主角群当面对戏的,此片还真的后来日美两方再也不相见,顶多山口多闻一次次透过望远镜看着敌机一架架坠海、一次次夸奖其勇敢... 结果到最后高潮,Dick Best 俯冲跑道投弹时,他竟向右转头看了山口多闻一眼!
是否,这也是罗兰为这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战阵两边,特意创造的连结相惜呢?想想这部片虽然充满罗兰式招牌大场面,但细节也还满多地方挺有韵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