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普照
星期一看的,
到现在很多画面还是在脑中,
做一些简单的纪录分享,
这部片真的很好看啊啊
这部片觉得最难能可贵的我觉得有两点
1.角色的刻划
2.时间长达155分钟,但节奏算是满紧奏的,不会觉得漫长。
角色的部分心得有雷
(防雷)
(再防)
阿和(巫建和饰)
觉得巫真的很适合这类的角色,把阿和内敛的个性演得很活,
阿和在戏里面并没有明确的年龄设定可参考,
应该是16-18岁左右,至少结婚的时候是17岁,
整体而言阿和我觉得是天真且直爽的,
很多细节都呈现出其实阿和是一个很细心且聪明的孩子,
包括与狱友之间的对话,在狱中正义的特质(分配菜),
还有小时后被家人忽视的经验、与蔡头的开场报复秀跟后面两人之间的互动,
层层叠叠之间,总觉得这孩子如果小时候多一点关爱,
在对的时间点,有个真正关心他的人,或许一切就会不一样了。
菜头(刘冠廷饰)
“你从来没说过只是吓吓他”
原本只打算写家庭的四个人,但真的很喜欢蔡头这个角色,
有时候我们会以为这些人只是坏孩子,
但提早出来黑社会混的孩子,
心早已千锤百炼,对人心洞察,
更能利用这些人性的弱点来达成目地,
菜头在义气相挺的情况下,
无法原谅阿和,更无法原谅在自己家庭被崩解后,
阿和一家人还能幸福快乐的样子,
这些欠的阿和无法还,而蔡头也没真的打算放过阿和,
人世间150万难还,但人情更难还,
最终菜头还是因此丢了命,
刘冠廷把菜头的恨演得很入骨,
那种凛冽,深切的恨。
哥哥(许光汉饰)
哥哥的压力相对比较显而易懂,贴心的孩子,
希望满足父母的期待下,重考医科,
这父母的期待感觉是很单方面的,
或许因为哥哥没有表达过,或许是父母没有真正关心过,
哥哥究竟喜欢医学吗? 我觉得这个可能要打个问号,
电影里呈现的只有补习班里的国文课,丧礼上国文老师也出席了,
这部分我感觉导演可能想呈现的是哥哥其实比较想走文科,
有自己对文学的想法与思考,
也或许那场补习班的师生对话(是训俭示康?有点忘记了),
是为了后面的自杀铺陈,
哥哥已不相信理想世界的到来,
即使晓贞牵了他的手,他也觉得无法给予她幸福,
哥哥即使掏空了自己,
感觉仍然对父亲、母亲、弟弟、晓贞充满亏欠,
于是他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妈妈(柯淑勤饰)
爸爸妈妈之间有些共同的特点,也有些不同的地方,
相较于爸爸直接对阿和的否定,
妈妈比较是属于间接的忽略,
忽略两个孩子之间的差异,
忽略阿和的个性与需求,
忽略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伸出手的时刻,
也需是因于生计、因于成绩、因于这个世界对好孩子的定义,
于是忽略,
剧中第一个让阿和被注意到的点是他的刑事案件,
这个点,妈妈开始表现关心,至少希望阿和能减刑,
而第二个让阿和被注意到的点,
则是哥哥的自杀了,
在这个事件过后,父母双方才真正的开始注意阿和,
注意他的想法、需求、可能会面临的困难,
如同他们之前为哥哥做的。
爸爸(陈以文饰)
爸爸的戏份整整铺陈了两小时,然后在最后十分钟大爆发,
真的很精彩,
爸爸从头到尾就是一句台词贯穿“我只有一个儿子”,
从否定阿和,到与阿和的和解,
过程呈现的台湾多数父权社会的缩影,
爸爸如同妈妈所说,整天把“把握时间、掌握方向”挂在嘴边,
但也只是个小小的汽车教练场教练,
把人生的期待都寄托在大儿子身上,
大儿子仿佛就像一个配件,
“我那个明年要去读医学院的儿子”
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关心孩子,也从不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那多年的空白年历)
直到这个大儿子用自己的消失抗议这个世界后,
他才开始注意到,他的人生只剩下阿和,
但对阿和的关系无法一时修复,
想要帮助阿和,也不知道如何关心,
超商结帐的尴尬瞬间,
最后也是靠阿和提起勇气打破这空气。
每个人都是当父母后,
才开始练习当父母,
太晚开始的练习,
最终只能用极端的方式帮助孩子,
还好天空适时的雨,
让阳光得已继续普照这个家,
让受伤的心得已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