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防雷资讯页
注意!以下内文有电影《小丑》的大雷,慎入!
这是一篇观影后对电影的一些想法与反思的短文。原本只是分享给家人与朋友的心得,但
在他们的鼓励下我改写成文章并公开于此。
这是小弟在电影版的第一篇文章,还望各位大大不吝讨论与指教!
~*-*~*-*~*-*~*-*~*-*~*-*~*-*~*-*~*-*~*-*~*-*~*-*~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颜色】
“超粒方”的评论里有提到虚实的交错。我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没注意到,但重看一次后
发现导演确实用颜色来多次转场。整部电影的三个主调颜色分别是蓝色(代表虚)、黄色
(现实)与红色(厌恶或仇恨)。
颜色的转换出现在很多地方,例如电视银幕(莫瑞转播的节目从一开始,亚瑟跟妈妈一起
观看时的的蓝色,到了医院看到自己被嘲讽的彩色转播,以及最后雅瑟自己排练时候的彩
色转播,显示了亚瑟跟莫瑞之间的互动完全是脑中虚构的。亚瑟从没被叫上台过,他们是
完全没交集的人。
颜色转场在每一个镜头都有意义,而且往往是交错的。整部电影的背景色调从一开始较多
的黄色与彩色,到电影接近尾声的蓝色与冷色,标志着亚瑟内心的转折。此外,每一层镜
头黄色与蓝色的比例,可以看出亚瑟内心现实与幻想的拉扯。颜色的转场不只显示在最后
一幕、亚瑟上转播台前的布幕上,也显示在亚瑟身的衣服上(后面会提及)。总之,这部
电影最重要的象征,是这三种颜色。
- - -
【衣服】
至少在他穿上红色西装之前,亚瑟最长穿的服装是红色衬衫外面罩上黄色的外套。这掉标
著:他背负著“外”在现实的困境,同时“内”心厌恶或愤怒著这个现实(或许也有无能
的自己)。要注意的是,这边“披上”现实代表自己仍然仍与现实保持某程度的联系,尽
管内心(红色的衬衫)如此厌恶与不满。而穿在里面,代表是被压抑著的。
整部戏亚瑟只有两次在“公开场合”穿上红色衣服。一次是韦恩看电影的影厅。一次是上
莫瑞的节目。进伟恩电影院时,他虽穿着红色,但没有化妆,这意味着他(此时仍是某程
度真实的自己)必须穿上自己深恶痛绝的东西(有钱人的象征)才能融入这个他痛恶的社
会阶级。在洗手间,亚瑟脱下红色衣服,以那件黄色外套的身分来面对伟恩。这意味着此
时此刻,他是(也希望是)以真实的自己面对伟恩。但被伟恩打脸的下一幕,是深沈厚重
的深蓝色背景。这或许意味着亚瑟已陷入完全的幻想之中。可以猜测的是,亚瑟或许真的
上了街跟着人群一起抗议,但他或许没有跟伟恩有任何接触。伟恩与亚瑟互动的一切或许
只是纯粹的想像而已。
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穿红色衣服,是亚瑟穿着红色西装上节目。此时的他是黄色衬衫外面
罩上红色西装,象征著“这个真实但已然疯狂的‘自己’,毫不掩饰地抗拒并仇恨这个‘
外在’世界”。
这边讽刺的是,以前亚瑟是穿着红色礼服、进入影院跟着有钱人一起笑着萤幕里搞笑的“
小丑”卓别林,此时亚瑟是穿上红色、进入萤幕之中被人们讪笑。而当最后一幕,亚瑟准
备进场时,布幕(颜色从内而外分别是蓝色、黄色与红色)拉开,代表他的幻想穿入了现
实,并展现著愤怒。然后以最不堪入目的红色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身披红色的仇恨外衣
展现在世人面前,电影迎来了最后也最关键的一幕。
- - -
【面具】
整部电影最有政治意涵的一幕就是面具。从希腊承袭而来的拉丁字源,persona的意思就
是“面具”,指的是戏剧演员脸上的面具。当“戴着”宙斯时,演员是“藉著宙斯”说与
演。电影中,当抗议者戴着“小丑”面具时,他们是藉著伟恩口中的,那被鄙视的小丑来
说与演:你鄙视我们,那我们就以被鄙视的姿态,在公众场合展现给你看,让你“难看”
,作为一种反抗。
从地铁枪击案件都背景色调或许可以猜测,华尔街菁英们确实是亚瑟杀的。而这起事件引
起了两种反应:社会底层民众对富人的不满,以及伟恩对杀人者的批评。伟恩批评躲在面
具后面的杀人懦夫为“小丑”,可是,底层民众对杀人事件的共鸣以及对伟恩所代表的菁
英的不满,他们的反应却是“我们都是小丑”。既然我们如此不堪入目,那就以此不堪入
目的方式,大家聚在一起,团结并抗议。“小丑”这个消极的词汇,转变成了积极的、底
层民众团结的象征。他们戴着一样的小丑面具在公开场合现身,标志着他们都是“小丑”
(V怪客的面具也具有这层面这个意思)。
亚瑟的职业刚好是小丑,但这不代表他也是这众多“(政治性)小丑”的一员。整部片最
高潮的部分,就是他进入地铁车厢中“戴上面具又把面具扔进垃圾桶”的一幕。他“戴上
那象征著政治运动的小丑”,隐身进入群众隐藏自我,但是面具最后被他脱掉、丢弃了。
这代表着一件事(也如同亚瑟自己在莫瑞的节目上所说的):他自始至终都不是这群政治
运动的一员,他不是那个“政治的小丑”,而是“真正的小丑”。
这边“真正的”小丑的意思是:他已经是那个被高谭社会彻底完坏掉的人。他身穿厌世与
仇恨的红色,意味着(也是在莫瑞节目中所说)他“没什么好失去的(什么都没有了)”
。丢掉政治的面具,表示他也没有要走入群众运动的意思,更别提借由政治性的群众运动
来寻求变革的可能了。他剩下的或许只有仇恨与复仇。
如同卓别林滑稽的姿态展现在富人面前,小丑枪杀了莫瑞也以这一身红色的仇恨展现在世
人面前。讽刺的是,镜头拉远,众多电视萤幕播放著小丑的杀人画面似乎意味着:唯有以
最不堪入目的方式,才能被当代世界的所有观众“看到”。仿佛只有透过展现不堪,自己
才能在他人的“视界”里有一席之地,一丝认同一般。
最后一幕,他以为他自己终于找到了归属(因为大家都带着小丑面具),而抗议的大众也
以为他们正在为这个“画著小丑妆的政治运动同伴”作鼓励。但事实上,亚瑟与群众是彼
此活在平行世界里:一个自以为终于得到了“存在的容身之处”,但是在政治的变革可能
性面前,他只是一个只顾发泄自身愤怒的小丑而已;而众人以为找到了“同伴”,但他们
不知道的是,他们面对的却是一个真正被社会完坏掉的人,而这个人可能完全无法融入他
们的政治运动之中。这一幕也是整部电影对于政治最讽刺的地方:我们以为的“革命”,
对于一些人来说或许只是在“破坏与发泄”对社会的怨恨而已(至于何谓真正意义的革命
,鄂兰有谈这边先不讲。)。
最后是关于电影里社会抗争的评论。或许底层民众被唤起的行动根本不是政治运动,他们
只是想发泄与打砸抢烧而已。因为在电影里,在伟恩看完电影走出来的那一幕,我们可以
看到有人竟然在抢劫。而最明显的一幕,是有人举著“反抗”(resist)的标语,但确实倒
著拿着这个标语的。这象征著这或许不是“政治”运动,而只是纯粹的群众暴力而已。
- - -
【结语】
结尾结论一下亚瑟说的“我以为我的人生是悲剧,但其实气喜剧”这句话。很明显的“小
丑”(或者正确的来说是“亚瑟的故事”)是悲剧,而且是一场政治悲剧/矛盾(而且是
鄂兰式的矛盾):真正被社会完坏掉的人(们),有政治的可能性吗?尤其当亚瑟最后对
著咨商师说:“你不会懂的(You won’t get it)的时候,已然意味着亚瑟“还真的没
有要沟通或搞政治的意思”。他拒绝了群众、拒绝了沟通、对话、相互理解的可能,甚至
是拒绝了这个世界本身。然而,从这“亚瑟的故事”来看,我们会怀疑到底是亚瑟拒绝了
世界,还是世界拒绝了亚瑟;又或者:这个已不是一个能让人敞开心胸并实现各自理想与
人生的“世界”了,而是一个“地狱”。而亚瑟,只是一个被玩坏的的人而已。但也或者
,没有纯然的世界与地狱。现实,总是在地狱与世界的拉扯之间。
与其说“亚瑟会变成小丑,你我都推了一把”不如说“要是你我都推(帮)了一把,亚瑟
就不会变成小丑了”。电影中亚瑟的雇主、车上的黑人妈妈、华尔街菁英、与莫瑞,小至
一般人大至社会菁英,“我们”(电影的观众)是否都能“推一把”,即便细微到一抹温
暖的微笑,也或许能避免“真正的小丑”的发生。
然后,这类如此个人化的慈善行动,似乎终究无法摆脱当代政治困境:一个共同世界的失
落处境,每个人汲汲营营地谋生,只为了“活下去”。失落世界中孤独的个人,唯一的寄
托只剩下爱情。我们继续歌颂爱情,因为那似乎已成当代人唯一的容身之地:只有在爱人
的“视界”之中,我们才能在彼此共构的小“世界”中有一隅可栖身。然而,那就只是一
个只容得下彼此的小世界而已。它可以与更多其他社会上的人完全无关。在当代意义的原
子化小世界中,政治集体行动的可能性虽是微乎其微的,但似乎还是“微”有一点可能。
而对连恋爱本身都是幻想的亚瑟,一个真正被社会玩坏掉的人,他与政治/世界已完全隔
绝了。亚瑟若自杀,或许还真能升华成政治小丑的象征本身。然而当小丑枪杀了莫瑞,他
完全拒绝了这种可能性。这是一则亚瑟的故事,只是刚好披上DC小丑的外衣而已。而这则
故事要告诉我们的,是一则当代的反政治寓言:一个真正被社会玩坏掉的“小丑”,有藉
著政治运动变革而寻求容身之地的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