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返校》-荒谬的年代,向往自由的所在

楼主: jj96857400 (log)   2019-09-21 02:58:52
这是一篇完全没有玩过电玩游戏,只看了两支预告就进戏院观看《返校》的心得。
方芮欣:“你是忘记了?还是害怕想起来?”
这一部电影给我很大的观影震撼,故事背景设定在民国51年,台湾当时正值戒严时代,校
园中弥漫着诡谲的白色恐怖氛围,围墙上斗大的警语写着:“禁 止 集 会 结 社”,广
播不断地覆诵著:“检举匪谍,人人有责”,那个年代的社会中总是充斥着一股肃杀之气

开头升旗就大唱国歌让我起鸡皮疙瘩拍手叫好,现在台湾没几部电影敢这样做吧?然后,
我很讶异的是原来当时宪兵可以随意进入校园抓人,那氛围十分令人感到窒息,殷老师担
心读书会出事,被抓者突然大喊:“国家杀人”,宪兵是毫不犹豫地以长棍打昏他,这举
动真的令我惊呆,操场上这么多学生的眼睛盯着,却也没有人敢说一句话。
张老师和殷老师偷偷组成读书会才能秘密地偷读禁书,原来当时的人活得这么卑微,思想
受到箝制,连读一本自己想读的书的“自由”都没有,这在现在的台湾真的难以想像,但
却因为方芮欣的误会而惨遭举报,张老师和殷老师以及读书会的人(除了魏仲廷)都被以
匪谍罪处死了,真正坐实了白色恐怖之下杀人不需要理由,随便就安了读书会一个地下叛
乱组织的罪名,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年代,荒谬、惨绝人寰又充满暴戾之气。
我觉得影片中真正让我感到毛骨悚然、打从心底发毛的一幕,不是什么恐怖追逐,也不是
专门吓人的桥段,而是当方芮欣与魏仲廷一起来到防空洞找殷老师,殷老师阴沉地说:“
为什么要把告密者带来这里?”。伴随着天花板灯座的摇摆,一个人接着一个人的消失,
出现的是一幅一幅挂在墙上的遗照,这一段还是密闭式空间,真的很有带入感、有够诡异
、超毛,那年代有多人因为白色恐怖而牺牲?他们就这样无声地死去,没有人知道也没有
人记得。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意象,电影中教官象征著“高压及威权体制”,方芮欣是“
时代下的告密者”,张老师和殷老师及读书会是“时代下的牺牲者”,魏仲廷则是“时代
下的幸存者”。因为高压威权体制所造成的时代悲剧,人心惶惶、彼此猜忌,告密者的举
发与被利用、牺牲者的怨念与哀歌、幸存者的希望与“记得一切”的责任。
教官:“就让一切留在这里,不好吗?”高压威权体制希望告密者什么都不要知道,只要
安分守己、守口如瓶就好,那历史将被遗忘、不被记得,方芮欣也被困在死者怨念的空间
不断轮回,想想这好折磨人,要不断地经历间接杀人的痛苦与愧疚,根本是人间炼狱。也
就在张老师希望方芮欣真正面对自己、记得一切、不再逃避,翠华中学的噩梦牢笼才终于
消散。
张老师希望魏仲廷好好活下去,不管多卑微、招供入狱都要活下去,活下去才有希望,才
能将翠华中学灭校的这段历史传承下去,让大家记得,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看着张老师
走向死亡的背影,不禁感到一阵悲凉,魏仲廷可能在听见一阵枪响之后,他就不在了,他
们也没做错什么,只为“自由”而死,自由从来就不是与身俱来的,自由是抗争而来的。
其实,我看完之后并不会有什么这部电影会撕裂国家的想法出现,我只看到“历史”传承
的重要性,即使故事是虚构改编,但白色恐怖是真实发生在台湾的历史,不应该假装看不
见,而是可以省思我们走到现今台湾的自由社会有多么不容易,希望《返校》这部电影只
是一个开端,未来可以有更多人勇于挑战那个年代的故事,希望可以像《牯岭街》那样,
单纯地说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并参杂时代背景,我想会更真实更具意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