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你不快乐吗?Das melancholische Mädchen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19-09-06 07:11:58
上周上映的另类小片、这周只剩一厅一场?《你不快乐吗?》是德国年轻作家兼歌手 Susanne Heinrich 初次转行编剧与导演的电影处女作。她的经历也很炫,20-26 岁出了四本小说、文学院毕业完成写作训练后反而开始觉得理论与武器不足、马上停止写作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并转读电影学院、电影学院毕业后投笔从影就成了这部片。
https://www.kino-steyr.at/images/stories/maedchen/maedchen-plakat.jpg
《你不快乐吗?》这片谈“快乐”的概念,而且谈得很马克思主义,都在谈“快乐”文化的形成与其压迫,德语片名 "Das melancholische Mädchen"则是快乐概念压迫下所产生的“忧郁女孩”,只是忧郁久了也变成质问社会的批判女孩。此片的实验性质很重,配色粉色如泡泡糖、银幕比例为1.33:1、故事除片头尾外分成14章、章章彼此还不太相连、有的独角有的对戏也有歌舞剧、有的动画有的真人有的混搭、搭景极简人工仿佛舞台剧布景、然后角色没成长故事没曲线只是不停地谈天说地打高空...
只是尽管台词打高空、往往彼此丢个诘问安个帽子就转移话题呼拢过去了,但一个个问题即使没给答案都极为切提绝非乱问,只是问题资讯量太大而可思考空间也太大、令短时间无法尽数消化的观众容易眼花撩乱罢了。此时,构成电影的14章16场戏15个场景,俨然成了把这些问题给汇整起来留下印象的记忆封包,让观众带着那15个光怪陆离场景的视觉记忆走回家,具体的对话问题能记多少已经不重要,因为问题所要直指的现象早在这些场景中活生生上演。
说活生生,还不如说死气沈沈,这个当代真是病得很严重 XD 唯一比较不像当代的,倒是我们这位女主角“忧郁妹”Das melancholische Mädchen ,她没有名字、她的年纪大约 20-30之间,她正在写作一本小说却遭遇作家瓶颈只写到第二章第一句、她对这世界越是挖掘爬梳越是心灰意冷、于是她要出走到处找个地方住一晚。这处境,是否在某些层面有点像编导 Susanne Heinrich 的自况?有这可能,但谁也不好说。
忧郁妹开场就梳着上世纪中叶经典好莱坞发型、身穿着这世代已没人在穿而上世纪中很流行的皮草大衣、但大衣底下直接全裸什么都没有... 这个设定有点情色,她在十四章中有大半时间不是全裸就是只穿这件皮草,一方面暗示着她将展开一场到处借宿都被女人打枪却被男人收留的一夜情之旅,另一方面俨然告诉我们她是个 20 世纪中的现代主义老心灵,却走进了这个光怪陆离的 21 世纪后现代社会,除了还痴痴地挂著乡愁的复古发型与皮草外,皮草底下什么都不剩。
20世纪战后的多种现代性计画,不论在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阵营都很爱画大饼,总是勾勒一个理想社会图像承诺一个美好未来、告诉人们你们只要各安其位行礼如仪都会有幸福人生,这现代性计画最乐观的高峰期就在冷战结束两德统一,只是到后现代时期破灭最重的也是前东德这群,这位莱比锡出身的编导 Susanne Heinrich 以及俨然她化身的女主角“忧郁妹”应该也正是那最破灭一群:关于一个个人的美好生活之标准,被无限放送强加全球制约我们,但这些条件我一样都达不到,那不就陷入了永恒“忧郁”Melancholie ?
看忧郁妹的开场,“忧郁女孩讨厌别的忧郁女孩,因为看久了觉得我一辈子都要成为忧郁女孩”。这真是个“自我感觉不良”的社会,处处有美好图像告诉你你没达到就是鲁蛇,让明明也有个生活正在进行中的个人因没达成社会期望而感焦虑,你我忧郁男孩与忧郁女孩所在多有,在本片关注下女孩所要焦虑的又更多更重,“性别建构”这条轴线看电影配色使用粉红与粉蓝两种经典婴儿色就可见一般。
忧郁久了成自然,平板演技与疏离对戏表达了行尸走肉;集体服膺社会期望久了成自然,僵尸般的社会与宗教般的狂喜表达了那盲目汲营;而冷漠久了成为“玩世不恭”cynicism/Zynismus ,不是虚无的嘲讽而是浪漫的破灭。你也是个忧郁的女孩或男孩吗?我看我们多多少少都有,这社会有太多让你自我感觉不良甚至自我否定的约定俗成,令做不到的郁女孩处处愤世嫉俗质疑现状、却也令许多做得到的成功者满脸堆笑沾沾自喜:
一、身为现代独立女性,必须活力奔放眉飞色舞?结果不也成了新的女权洋娃娃?
二、我这一生悲惨无意义、信个宝宝教制造下一生才有意义?结果这意义永远在他方?
三、灵修吸毒锐舞样样来,你的皮囊都被否定、你的应许成为遥远的宗教式外求。
四、第一次寄宿,女不收男收,性只剩下好奇、积点、各取所需,还跟你谈什么人情?
五、艺术家排列组合产制画、艺廊 Z字型动线一圈圈、看画人们煞有其事如白老鼠。
六、第二次寄宿,性解放这么多年成为新习俗反成了空虚、成为新期待反成了压力。
七、社群媒体时代,人与人交际各种爱现伪装,我已不是我自己、只在模仿我自己。
八、文坛与心理医生,都以个体为主角擘划幸福道,但若我连个体性与幸福概念都质疑?
九、约会搭讪,也变成了行礼如仪有公式的浪漫产业,只等它背后的资本主义终结。
十、第三次寄宿,这流动社会进入大旅游时代,城市只是露营地,人们进来搞乱后就走。
十一、第四次寄宿,收留女孩的男人,要性爱要谈天要找乐子?还不如给女孩吃一顿。
十二、这社会承诺自由,却催逼我实践自由?我追自由追得忧郁、你看我追看得好快乐?
十三、自由变成了义务、年轻本钱变成了债务?炒饭上床是表演、我等男人填表打分数?
十四、在这对社会建制的礼赞下,一班班电梯送著无数女孩升天,我决定下楼吃冰淇淋。
终章、原来忧郁是政治问题,女孩被挤压得忧郁才促进了(男性?)社会的运转。解忧也不难,我说想吃冰淇淋就马上来一球,干冒这件银幕女性多年来的大不韪,就是快乐第一步。
片尾、舞台的撤台打包,说穿了什么棕榈小岛阳光沙滩的快乐幻梦都是建构,我一直追不到却一直贡献它的再制。愿意等解构拆台拆到底的观众们,再跟我骑一回摆明奇幻的独角兽。
此片开宗明义“忧郁女孩没有剧情、没有故事、没有成长,只有读书聊天打砲”给观众打个退堂鼓,但其实主角忧郁妹有没有她的成长呢?我认为在概念上还是有的,这不是一趟追寻快乐解脱忧郁的励志旅程,却是一趟快乐与忧郁概念的探索旅程。忧郁 Melancholie 的解药一开始是主角的“玩世不恭”cynicism/Zynismus,中译是带有负面意涵的“犬儒主义”,令人消极退守拒绝社会偏安一隅,何尝不是另一种自我束缚的忧郁?到底终极出路在哪里,既然世界尚无解、编导 Susanne Heinrich 也没硬求解,总之一球冰淇淋再说、大胆跳着怪妹舞,就是解放一小步。
不知这种电影哪些观众会爱?也许像我这种说好听有批判眼光说难听是“犬儒主义”的愤世嫉俗观众,看这片正好处处重击我心吧?如果眼前有一个融入社会且银幕放送的活力妹、也有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银幕更不爱的忧郁妹,两人之间我觉得还是忧郁妹美丽深邃太多了!但嘿嘿,片头第一场戏早为我这种观众设了陷阱:我也在拿相机凝视忧郁之美吗?推荐对社会不满对现状怀疑的、愤世嫉俗但还能放松笑看的、喜欢诘问但不强求答案的、喜欢多彩舞台人工色调的、喜欢德语会话字正腔圆的、并且能够接受身为观众被打个脸后轻松自嘲的... 值得看看,全台剩台北真善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rjZqomkK0s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