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厢,一位以色列人在巴黎;那边厢,一位台湾妹也在巴黎;同一班,有东欧移民也有南亚难民;同一棚,巴勒斯坦妹还是黎巴嫩妹傻傻分不清;使馆外,有经济移民排队办签证;欧洲边界外,还有北非中东无数难民等着要进来... 这是个大移民时代,然而哪个时代又不是呢?《出走巴黎》一开始还像是导演的超现实半自传故事,但到后来世界版图越做越大、归化进程越走越深,它已不只是以色列人的故事,你我任何国家的移民者或企望翻身者都可能踏上这条船。
暑期同档就有三部移民议题电影,一部是复古音乐传记片《首席指挥家》、一部是青春音乐励志片《炫目之光》、一部是柏林金熊艺术片《出走巴黎》,前两片是喜剧揭橥了异国融合的希望,后一片则是悲剧揭开融合口号下的幻梦一场。真要说幻梦吗?那也不一定,有人是战争或经济难民能在新土地存活温饱已谢天谢地,但有人移民已移成了一种文化认同以脚投票,那就不得不为选民的梦碎做好心理准备。
http://fr.web.img6.acsta.net/pictures/19/02/20/11/58/4744405.jpg
移民,解放在他方
我们台湾买票看电影(还看这种得奖片)的观众,身遭会移民的人都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应该谈不上求温饱,恐怕都已经是在台湾的中上阶层甚至菁英,许多年轻的可能是留美留英留德留法,留完努力成为技术移民续留一辈子。没办法,谁叫台湾有好多本难念的经,经济空转政治恶斗职场变态教育崩溃更别说低薪高房价、同样问题年复一年已成鬼岛文化般的宿命梦魇... 最后移民往往在潜意识里成了一种文化问题:我的国家病入膏肓了、我自由心灵大好人才却龙困浅滩,于是我誓言抓到每个机会远赴他乡绝不回头、就是当员工打零工打黑工都要留在那应许之地。
本片这位和我们看似很遥远、其实骨子里很亲近的以色列小哥Yoav,综观他的家庭与职业背景显然谈不上什么战争或经济难民,很显然他要逃离的是整套以色列文化,这个继承数千年犹太复国主义包袱养成一整代军事身体的好战国家以色列。全片并没有具体说明 Yoav 是为什么要逃离、到底具体受不了了什么事,我们只知他语带悲愤分享的故事、每每突然插入的回忆风景,都和以色列的爱国主义与军事训练大有关系。以色列让他存活不下去吗?并没有,他在巴黎一天两欧以内就能活、在以色列有正规工作强健体魄与中产家庭。以色列令他逃离的,无疑是文化。
然而全片这样进展下来,在法国与以色列两边都走向了梦碎。一方面,他向往一个无国族包袱四海一家人人平等的共和法国,但这个法国怎么看都把他看成一尊以色列瓷娃娃,或是以肌肉男来说更像一尊以色列国王大卫像(镜头当然要努力要把大卫像那好大一包拍好拍满);另一方面,他越是想摆脱以色列文化身体的皮囊、他自己的以色列文化之骨越是尾大不掉,把自己剥光了才知早就是彻头彻尾的以色列人,再怎么逃都是枉然的。
http://fr.web.img4.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9/02/07/09/32/4310430.jpg
他方,经典的想像
人到底该留在以色列原乡好?还是该入境随俗当个随波逐流的归化移民好?说实话哪种都未尝不好,两边也都有无数的人找到一条生路就这样活了下来,毕竟生命很卑微随遇而安就是福。不过很可惜,Yoav不但是国仇家恨的以色列人化身、还是铁血硬颈的大卫王化身,还不是优雅傲视的多纳太罗版、而是杏眼圆睁肌肉纠缠蓄势备战的米开朗基罗版!本片这位鲜肉男主 Tom Mercier一开始拥有大卫的魔鬼身材却生得一张天使面孔,但随着剧情进展追寻无门理想一个个殒落,他那失落绝望中仍要力挽狂澜、奋力一搏仍徒劳无功的悲剧王子性格越来越强烈!
电影开场,一个寓言式的场景,一场仿佛街头跟拍的行动剧。游子来到巴黎塞纳河畔、按图索骥找到钥匙打开大门、入住法国经典奥斯曼式街廓马萨屋顶经典住宅;没想到,号称丰饶富庶的经典法国,其经典住宅内部只剩一片空,自己从这儿什么养分都还没得到,先给这边莫名其妙剥光光;剥光成了流浪狗,经典法国建筑内的经典老爷太太,才来好心收容你做个 Charity;有骨气的流浪狗送掉嘴上最后一根骨头也无以为报,就是当一条城市蜗牛煮意大利面每天两欧过活,也要力争上游当个有尊严的经典法国人,绝不让好心收留的东道法国人失望。
只是这经典的法国老爷太太呢?本片配角 Emile et Caroline这对金童玉女也是寓言似地代言法国的两面,这两面可能是理性与感性、智慧与感官、或是文化与身体、文明与野蛮... 看要用哪种分法好像都通。他们首先以法国个人之姿出现在 Yoav 身旁,但他们所寓言的法国建制也将在法国景观中慢慢浮现:
http://fr.web.img6.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9/02/07/09/32/4280790.jpg
经典,只剩个空壳
Emile 这冷静友善的男性,号称富二代不用工作专事书写,女友虽暗示未必如此但真相如何谁也不知。总之他是很冷静超然的,他的友善是一种文化青年智识交流或事业合作的伙伴关系,我供应你生活费你别客气、你提供我故事题材源源不绝。这种关系合则来不合则离,有生意就有仁义,那有朝一日生意做不下去了?反正公事公办好聚好散大门关紧紧,从头到尾都是法国文青 nothing personal 的优雅轻盈。
Caroline这同属文青但专注在音乐上的双簧管妹,也有一种冷静超然,却是在感性上甚至感官欲望上的超然。听她练那么久的双簧管,听来听去就是那一百零一句,仿佛美人鱼在对船夫唱歌诱惑似地,展现的绝非音乐的数学与理性、而更偏向音乐的感官本能。眉来眼去那么久,Caroline终于按捺不住吃了鲜肉,早在第一天就已垂涎欲滴了;然而这个性交不但无涉情侣关系的破坏、甚至无涉爱情无涉人情 just have fun?说穿了只有逢场作戏的欲,而无相识相持的情。
法国号称前卫开放的现代价值、那 Yoav 不远千里放弃一切前来朝圣拥抱的价值,其黑暗面就悄悄在他俩身上流泻。那已非 1968 学运后 1970s-80s自由奔放百花齐放的法国,却有一种 2000s-10s解放一切后的虚无感。Emile et Caroline 这对新移民眼中的模范佳偶,其实只是当代年轻人开放关系中的萍水相逢,我们要财的要色的要性爱的要讨拍拍的要出双入对的,大家各取所需结交一回,和他们各自对 Yoav 的关系都一样,识相的是好聚好散行礼如仪,不识相的则是不合则去再无瓜葛。当然法国人并非皆如此,这只是寓言叙事所呈现的极端版。
http://fr.web.img6.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9/02/07/09/32/4324470.jpg
空虚,法以竟同义
这当代法国的空虚感,先是片头那空无一物的大公寓,然后是这对冷静无感抽离一切的法国情侣,最后则是法国文化建制的空虚与疏离。底层感官世界里,是 Yoav 经历的舞厅与 A片工场,他一次次被当成Sex symbol,本就军人出身的强壮肉体尽管逃离了以色列军服,却被套上一件法国类军装时尚,只差黄外套与内衣间那老爷买了也没在穿的数十件衬衫 Yoav 仍敬谢不敏,算是他对自我认同坚守的防线。只是不论舞厅正妹还是 A片导演,都垂涎欲滴只等著把外套脱掉。引起高潮的是一种以色列战士男子的异国深邃,至于这男子说自己语言在抒发什么呐喊什么,没人真想听。
高层的文化世界里,则是个标榜世界大同四海一家的移民语言学校,这里表面上多元融合包纳所有文化、会邀请各国移民与难民介绍自己国家唱自己国歌,但事实上只是做做样子才没要听懂任何一国的国歌与民族历程,只是贩卖法国自己一国血腥战斗风的马赛进行曲。这马赛曲用法文唱起来好热血浪漫、咱们自命独立革命其实也没当兵的台湾妹自告奋勇字正腔圆尽管五音不全仍唱得超投入 XD 而真有战争真当过兵真被磨成过战斗野兽的 Yoav ,终要从台湾妹身上发现自己这一路逃离有多执著、一路崇法有多愚蠢、而心中这一路他方原乡的想像对比又有多虚无。
以色列有军事规训身体、法国则有军装时尚凝视身体;以色列有国族神话数千年、现代法国则有政教分离的现代主义国族神话从 1905 年算起;以色列有战斗立国的意识形态,法国国歌那首杀个眼红的马赛曲还不也一路传唱到今天;以色列有一堆教条反复灌输洗人民的脑、法国一样有各种简单是非题给人不假思索齐声呼喊来洗移民脑;你说那些关于家庭关于两性关于传统现代关于上帝存不存在的是非题,都是现代国家的理所当然只是法国最前进?但义正严辞的正当口号跟着喊多了,所有不平等关系全都解放了、最后得来的竟是什么关系也不存在的终极虚无吗?
https://i.vimeocdn.com/video/768918119_1280x720.jpg
空虚,无止境战斗
当今西方列强中,创始现代革命扫除 ancient regime 一切传统社会关系的就是法国,当然也不能说法国没建立新关系、甚至这新关系一路走来看似还挺清新健康?无论新法国是行尸走肉的文青社会、还是四海一家的开放社会,电影对新法国荒谬就此打住,终要把问题交还给 Yoav 这位纠结如大卫的忧郁王子。曾经他要逃离战斗国家以色列、曾经他努力摆脱训练出来的战斗身体、曾经他看见极端爱国主义的老同乡心里还倒抽口凉气,但这一路法国幻梦的追寻到最后,才赫然发现自己仍然是个追寻的战士、绝不容许理想的陨落与妥协、不容许自己庸碌更无法随遇而安。
于是,在他与法国的两段寓言式关系中,终究要上演惊天决裂,然后法国这扇合则来不合则去的大门将毫不留情冷静关上。这是专属理想主义者的里外不是人,在本片化作一场场公共空间中疯狂暴走的歇斯底里,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每每令我等良民惊愕走避,但搬到电影场景中竟像是一场场街头演员即兴演出的行动剧,一次次将累积的纠结愤懑总结起来,以肢体语言挑战彼此占领空间。看完此片我们就算记不清事件顺序与逻辑,也必对一场场行动剧的编舞走位情境演出念念不忘。也许,对一个骨子里已成战斗民族的以色列忧郁王子,这种无所不在的生活战争正是最适表现法?
移民认同冲突与焦虑,在影界已非新题材,但一个以色列人在法国这组合还算新鲜,《出走巴黎》Synonymes 更有趣的是从最基本的身体与气质切入,并让鲜肉演员展现胴体扭曲肌肉,一切情怀尽在不言中、但放肢体挥洒自无所遁形。印象中上次看到这种行动剧式电影是坎城金棕榈片《抓狂美术馆》,这次柏林金熊片《出走巴黎》则把行动剧演得更大更满更富有寓意。我不知道多少观众能接受这种行动剧式电影?犹记林怀民老师曾说“看舞不必要看懂”,看行动剧也一样,看《出走巴黎》但感受时时刻刻的当下情绪,印下一幕幕深刻印象后,有朝一日那意义自会连结浮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XEqf6US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