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从前,有个好莱坞-敬业与反嬉皮

楼主: kobe1802 (彭彭)   2019-07-24 18:04:30
Quentin迷如我抢在第一天,
试着放下所有预期,只剩好奇,
与一睹小布与皮卡丘风采的愉悦心情,
2小时41分一下就过去。
然而,这绝不是一部大众的商业片,
甚至它可能对很大部分的人来说昏昏欲睡,
(我同场四位年轻人在电梯里非常无言地讨论这电影有多无聊)
但作为Quentin迷,
如果不带着看到下一个黑色追缉令、下一个恶棍特工的预期,
而是耐著性子跟着主要三个人物的角度来读这篇故事,
我相信这部娓娓道来,不急不徐的电影会带给你许多乐趣。
===============有雷心得================
一、各式昆汀符号?
虽然前面说,这不是你印象中昆汀的任何一部作品,
它有比八恶人更加的缓慢叙事节奏,
有更少的暴力、更少的血浆,
仿佛很不昆汀,但如果是冲著昆汀的影迷,
应该也会发现不少电影符号勾起你的昆汀回忆。
以下列举几个:
1.八恶人中其中一位反派Michael Madsen
在本片短暂出现和皮卡丘有段有趣的对话。
2.Margot Robbie饰演的女演员第一次在舞会中,
以全身黄色的造型让人想到追杀比尔。
3.非常非常多车后镜头,
让人想到黑色追缉令中黑道二人组,
还有黑道小弟带老大的女人出去玩的片段。
4.足控镜头不解释XD
5.恶棍特工中火烧纳粹再一次还是大快人心。
目前想到这些,还有什么遗漏还请版友补充
二、各个角色的象征
Brad Pitt饰演的替身演员代表的是“有实力”但没有“主舞台”的那群人,
有点像是一个团队的智囊团、顾问、幕僚…等幕后的角色,
看似不起眼,没有华丽的服装但骨子里却是硬功夫,
不会被人提起记得,任劳任怨,但敬业而且专业。
最后那段让我们想起(睡醒?)这才是昆汀风格的“嬉皮入侵惊魂记”,
替身演员帮老大哥打残各种小杂鱼,
最后挨到了刀受了伤,黯然退出主舞台,
把剩下半残叫得悽惨的最后一条杂鱼,
送到浑然不知what the fuck is going on的男主角面前,
让他帅气不费吹灰之力地,
捡了最后一个观众会记得大快人心的尾刀。
上救护车之后,还要男主角去照顾可能受惊需要陪的老婆,
说说明天早上工作时见,
干真的是让我肃然起敬respect*100,
这样的精神,你能不赞叹吗?
题外话,那个酷似李小龙演员虽然在片场被修理得很惨,
但后来有许多画面都告诉我们他其实真的是有实力,
而且勤练,甚至指导其他演员。
只是他衰小刚好遇到实战指数更高的Brad Pitt。
而Leonardo DiCaprio饰演的过气男演员,
代表的也许是曾经在某个时间某座舞台风靡一时的风云人物,
我们也许都有自己一个曾经的“黄金年代”,
国小同时被班上三个女生喜欢、
高中社团帅炸天的成发觉得自己全世界无敌如萨诺斯、
大学系队冠军赛投进最后一颗致胜球的你,
现在在干麻,
也许在赶老板的报告,
也许还要被你的下属讨厌,
也许被你青春期的孩子叛逆。
我们曾经风光,但也有一天会离开那个曾经发光发热的舞台和年代。
于是皮卡丘的这个角色也让我们有所认同和投射。
但在片场遇见了一位后生晚辈小萝莉,
一席惊人敬业的话,
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态度,
他对自己忘词严厉斥责,许下愿,
回到片场然后完成一场很棒的表演,
更重要地得到小女孩的那个鼓励。
真的很感动啊!
也是因为这样对专业的坚持,
最后经过那场惊魂记,
意外真的和邻居导演搭上话,
象征7分打拼加上3分运气,总有一天会出运。
我自己蛮喜欢这样的结局安排,
原本以为去意大利演戏要发了,
结果来个反高潮讨到个老婆,反而要花更多钱,更穷XD
最后再离奇看似悲惨的事件中,意外结识名导演。
最后Margot Robbie饰演的女演员就更有意思了,
她是里头最优雅轻盈,最轻松就获得成功的角色。
剧本和故事中甚至没有着墨太多在她的故事,
就是跑跑趴,接一些丑角,
跑去看自己丑角演得电影,
不怕脸皮厚跟经理和售票员介绍自己打知名度,
然后在戏院里像个女王般地观察并且享受观众回馈的笑声,
最后带着胜利的骄傲笑容满足地走出戏院。
即使是个小角色,沦为其他名人口中八卦的对象,
但她就是始终不费力地,享受现有的舞台,
而且在时机到来时,勇敢地推销自己,表现自己。
三、 反派嬉皮文化?
我自己对60年代的嬉皮文化完全不了解
是在看完电影后才开始上网了解何谓嬉皮。
我也试着解读电影中似乎以嬉皮文化作为反派的可能为何?
也请专业的版友指正或补充。
以下节录自维基百科:
嬉皮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
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
他们提倡非传统宗教,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
当时的嬉皮想要改变他们的内心
(通过使用药物、神秘的修养或两者的混合)和走出社会的主流。
我猜测昆汀在电影中想要打的并不是“嬉皮文化”的精神,
而是一群打着自己是以嬉皮文化生活的伪君子。
打的是那群流浪到去欺骗退休导演并且将他的片场蚕食鲸吞,
那群挥着自由性爱但实际上却是要敲诈赚钱的未成年女子,
那群口口声声说的和平与爱,但却用自以为是的暴力和正义来歪理杀人。
(查尔斯·曼森谋杀案)
最后的惊魂记就像希特勒的大谋杀没有在“恶棍特工”中发生一样,
查尔斯·曼森谋杀案也没有在昆汀的“从前,有个好莱坞”里发生,
而是恶趣味地,
来个大快人心的反杀。
过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