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华达最后一堂课(Varda by Agnes)
整部电影像是安妮华达的座谈会纪实,漫谈她的艺术创作。这样介绍听起来很无聊,但其
实内容丰富又有趣,即使我没看过她的任何一部片,还是觉得相当享受;主要原因在于这
位电影大师对于艺术创作始终抱持热情,而且永远抱持着好奇、关怀的心看待这个世界。
安妮华达一会儿在剧院改建的演讲厅里阐述灵感来源,一会儿到过去拍摄地点和当初合作
的演员回忆拍摄过程,之后又带领观众探访各个装置艺术的精妙,或让观众跟着她一边旅
行一边创作;虽然没有明显的脉络,但整体而言并不感到杂乱,反而相当享受。
“灵感”、“创作”、“分享”是安妮华达拍摄电影的三大要件。她的灵感源源不绝、俯
拾即是,从历史名画到墙面艺术,从影视明星到市井小民;动物、植物或物品都可以成为
深刻的题材。她的创作媒材多元,包括平面摄影、剧情片、纪录片、装置艺术,以及不同
媒材的相互结合;她的创作手法崭新而多变,50多年前就大玩同步时间(五点到七点的克
莱欧),开始从事装置艺术后更加挥洒自如,甚至可以在旅行中随心所致创作艺术(最酷
的旅伴)。她的分享无远弗届,可以让孩童看完后忍不住看第二次,也可以越洋感动世界
各地使用不同语言的观众们。
电影当中许多作品都令人印象深刻,包含拯救犹太人的义人们(真实与戏剧的并排呈现)
、借由愤怒支撑人生的流浪女子(不讲缘由,全然关注在行为表现)、岛上寡妇(观众在
同一个场合聆听不同故事)、胶卷屋(废弃物再生的完美范例)。
另外我也很爱这部电影中,安妮华达对于生老病死的诠释:
生—拍摄捡拾者纪录片时发现的心形马铃薯,让它尽情发芽后意外成为生机萌发的装置艺
术。
老—“朋友想到自己要40岁了感觉很惊恐,我说40岁怎么了吗?然后就开始拍以她为主题
的电影。”“快80岁的时候急着要拍电影,到了90岁了反而觉得这也没什么。”
病—年老后出现视力问题,她和“最酷的旅伴”JR便找了一群人拿着字母排出视力表,安
妮华达还要下面几排的字母上下晃动,代表她的视力状况,非常有趣。
死—安妮华达面对死亡也显得豁达。剧终的淡出看似突兀,但从字幕刻意移至开头便知道
是刻意为之。作为安妮华达的告别人生之作,我就借用剧中小男孩看完装置艺术后的发言
,想当作自己的感想吧:“坟墓通常应该让人感到悲伤,但我看完却并不感到悲伤。”能
在人生最后一哩路仍然传递著艺术理念,我想对于安妮华达来说应该是幸福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