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有雷
图文好读版:http://loory.tw/i-am-mother/
~*-*~*-*~*-*~*-*~*-*~*-*~*-*~*-*~*-*~*-*~*-*~*-*~
《AI终结战》是一部澳洲科幻悬疑电影,由格兰特史普多雷执导,希拉蕊史旺、克蕾拉路
加德、萝丝拜恩主演,剧情讲述在一场世界大战后,人类从地球上绝迹,为了让人类可以
再度繁衍茁壮,一个名为“母亲”的机器人成功培养出第一个新世代人类“女儿”,两人
相依为命在基地里过著平稳的生活。但某日一位受伤的神秘女人突然闯入基地,彻底颠覆
了她们这些年对外界的认知。
一直以来,科幻都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电影类型,除了能靠着视觉特效与天马行空的剧情来
满足对于未知的想像之外,其中故事核心与创作背景也多半具有深刻的意义与内涵。由此
可知,《AI终结战》虽然有着要女儿“选边站”,判断自己该相信机器人或外来者,并成
为人类最后希望的剧情走向,但仔细思考其故事层面,便能发现电影的主题远比我们表面
所看到的要更为深层、内敛,透过女儿的种种选择,探讨著道德、人性与生命的根本价值
。
在观看《AI终结战》时,许多桥段都不禁让我想到另一部场景也在地下碉堡的科幻惊悚电
影《科洛弗10号地窖》,两部片主角一位从小就生活在设施内,一位在灾难发生时车祸昏
迷,并同样无法跟外界取得联系,只靠单方面说词得知世界的真实情况。这类电影有趣的
是,在情报有限的情况下,观众不再是从上帝视角观看整起事件的发生经过,而是完全跟
角色站在同个立足点,随着剧情的进展一步步发现背后隐藏的秘密。
《AI终结战》虽然具备惊人的特效技术,但电影格局其实非常的小,几乎没有什么我们一
般认为科幻电影有的大场面,单纯只聚焦在“女儿”面对问题的表现,缓缓丢出“母亲”
与“女人”两人言行的冲突与矛盾,让观众从电影提供的讯息中,跟女儿一起选择我们要
相信的事物。某种程度上,《AI终结战》有点类似反乌托邦电影的概念,人民的思想从小
就被箝制,误以为自身生活在完美环境,越挖掘才越发现真相的可怕,但事实上真的就是
如此吗?
就像反乌托邦电影一直都有个非常严肃,但作品多半都只描述角色想突破现状,几乎都不
曾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问题:“要是这种制度真的对人类有其必要性该怎么办?”因此,《
AI终结战》聚焦在这观点深入琢磨,配合无法得知的“外界情况”来加深角色心中矛盾,
并透过角色的种种反应与行为,给予观众反省与思考的空间,引出电影关于人性的核心主
题。
如同在电影前半段当作是“考试”提出的“列车问题”,该救活眼前的这个人?还有什么
都不做,牺牲他的性命来拯救其他五个人?或许我们每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不过一旦
加入其他前提假设之后,例如其中某人是我们家人或朋友,最终就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选
择。《AI终结战》把这深层的哲学问题放进电影之中,为的正是凸显人类的“自私”与“
无私”,让整个故事变成一场判别“适合”或“不适合”的考验。
到头来所谓的课程,包括平时教导的观念、首次接触小动物,甚至是外来者的闯入、接下
来人机双方的对立、对同类产生向往与认同,所有事件全部都是“母亲”的安排,就像原
文片名《I Am Mother》,让女儿一步步学习如何成为“一位母亲”,并背负起让人类重
新繁衍茁壮的使命,都能看出《AI终结战》所要传达给观众多为他人着想,以互相帮助凝
聚群体向心力,就算在乱世中也能彰显人性温暖的中心思想。
不过就像女儿回答“列车问题”时所说,被救治者是小偷或犯人可能会因此危害更多的人
一样,女儿从一开始对老鼠生命逝去的不舍,遇到外来者会不顾自身安全的为她治疗,到
最后离开基地,得知人类毁灭原因而抛下外来者,明知危险也要回来寻找刚出生弟弟的改
变,这种“不是无条件的解救众生,而是只对无辜伸出援手”的无私,都让女儿达成“AI
母亲”所要培养新人类“母亲”的条件。因为在她心目中唯有如此,才不会像外来者无法
接受到善意而破坏基地一样,因为救了不该救的人而再度让人类走向毁亡的道路。
有趣的是,1号女儿在幼年期就被母亲放到外界生活,形成对人不信任、凡事以自身为重
的“真实人类性格”,2号女儿到儿童时期也没有达到标准被销毁,直到3号才终于因为“
母亲学习”而符合标准,成功“活到”长大成人,这显示人的性格养成跟成长背景与教育
有绝对的关系,而现在经过社会化的我们该朝哪种方向去努力,要给予下一代怎样的观念
才合适,虽然都没有个绝对答案,但我认为也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整体而言,《AI终结战》以科幻皮包裹哲学议题深得我心,从人类与机器之间的最大不同
,也就是每个人的自由思想、个体差异与不完美出发,让原本的“信任”反转延伸至探讨
“人性”相当有意思。电影最后并没有给出个标准解答,反倒给予观众许多思考空间,生
命是平等的,或者有所区别?我们能够拿少数人性命来拯救多数人吗?这些无解难题正是
《AI终结战》、正是科幻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