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佳映娱乐推出的“作家之死:文学专题影展”中,《莒哈丝的漫长等待》与《过境情谜》都是法国片、都以二战法国占领为时空背景、都基于作家在当时当地的亲身经历写成小说、也都关于一种“漫长等待”。其中,我认为《莒》片是向内关心莒一人内心的、《过》片却是向外关心整个时代众生的,更有意思的是这一关心竟还穿越时空关心到我们 2010s末期的当代来!虽然两片都有点文学、都有很多原著文字的旁白唸稿,但我觉得《过》片在文学之外那电影人的意志也是很突出的、以电影工具重新诉说故事的手法也是很强烈的。
https://imgur.com/x24tiaQ
威权下的爱情
这位影人是 Christian Petzold,他自称近三作为“威权下的爱情”三部曲,从谈 1980s东德治下的《为爱出走》Barbara (2012)、谈 1945 德国战败后的《回不去的时光》Phoenix (2014)、到今年这部谈二战德国占领法国的《过境情谜》(2018)。此片原著故事则是从德国流亡墨西哥的作家 Anna Seghers 的小说 Transit,基于她自己 1942 在法国马赛等待出境时的经历与见闻而成书于 1944 年出版,整个二战众生的世界观与时代感是栩栩如生的。
纳粹德国里一堆异议份子或被迫害者,许多人早就四散逃到邻国包括法国;而战火开打法国很快也被占,巴黎成为德军占领区 Zone occup嶪 首府雷厉风行着、南部维希法国 Zone libre 里的大港市马赛倒还有不少灰色地带。因此,人人要想办法弄假身分偷上火车潜入马赛、在马赛还要取得赴美赴墨的过境签证证明自己没要跳船留下来、甚至滞留马赛时也要想办法证明自己将“航向下一站、不留在马赛”,人人都变成了烫手山芋被踢皮球。
https://imgur.com/LczgW0p
跨时空的似曾相识
然而改编电影《过境情谜》不太一样,有个令人感到芒刺在背的大挪移:这不是一部采复古制作设计的古装片、而是一部当代时装片,就在当代的马赛城市里、马赛阳光下、马赛车阵间若无其事地拍来!在这里,原著故事角色们都还在焦急一样的事情、还在追逐一样的梦想,只是他们所要逃离的那个巨大幽灵,已经没了“纳粹德国”或“维希法国”或盖世太保与秘警等等斯时斯地专有名词,只有很概略更是很偶尔才提及的“德国人”与“法国人”、大多时候这背景威胁都是隐形的,只知街上当代法国镇暴警察开着警车鸣着警笛招摇过市,风声鹤唳。
这样的跨时空安排,只要平日有关注欧洲与法国状况的观众,应该都可联想 2010s中东与北非难民问题吧?的确,我想这是此片第一个要透过古今比拟来传达的警示讯息:今日,穆斯林难民们像皮球般被踢来踢去,背后有他们的母国战乱与迫害,眼前想去的西欧与北欧富裕国家却远在天边,只有在中途的地中海岛屿与地中海国家港市日复一日滞留过著“过境”生活,这和昨日许多欧洲人逃离纳粹及其附庸之暴政似曾相识呀!只是过去欧洲人先陆路再海路、今日穆斯林难民先海路再陆路,共通点就是过境滞留总在阳光从短暂美好变成长期燥热的地中海港市。
至于到了海上会发生的事,昔日难民与今日难民有何共同点?那就令人难过了... 即使航向下一站、幽灵仍追杀而来,此片这时代挪移恐不只暗指穆斯林难民、而更直指欧洲现状。欧洲的排犹排外与新纳粹意识形态,几十年来都有,但成为有实权的政治组织是这五年的事、真正来势汹汹准备掌控欧洲则是这两年的事!本片滞留马赛的难民们,他们害怕的法国警察与背后施压的“德国人”,难道是近年在德法兴起的排外主义?许多知识份子包括《索尔之子》导演,都忧心忡忡地觉得现在这个经济低迷、难民流窜、民族主义崛起的当代,与两次大战前的时代意识恐不谋而合。
https://imgur.com/FQX8Fzl
夹缝中的替代人情
撇开这个指涉时代的制作设计背景,单纯看进人的处境,其实二战欧洲人与当代穆斯林难民、乃至此片隐然直指的未来欧洲异议份子,不分肤色与服装等外表,处境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威权体制追捕的逃犯、都是官僚按表操课应付的案子、也都是这自扫门前雪的社会眼不见为净的弃子,整个重现卡夫卡 K先生想进城堡不得其门的经典情境。所有滞留的人想必身家都有问题,法国良民如餐旅业者一方面视他们为摇钱树、另一方面又怕他们如洪水猛兽生怕惹祸上身,于是各种偷渡产业与漫天喊价的人性丑陋都现形。
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辗转来此的人们,此时最失落的就是过去纽带的断裂、最需要的就是新人际纽带的修补,可惜这个冷酷世界最不愿给的就是这个。电影名言“港口充满人们的故事”,那故事可不是要说给小说家或艺术家当故事题材的,而是一个个焦急失落的心灵不知所措著,那故事并不是有什么可以拍成电影感动人心的价值、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末日之前渴望有人了解甚至抚慰呀!每个人都有故事、但孤身一人处处碰壁没有人听,那,就由我们歪嘴男主角 Georg来一体倾听吧。
Georg 自己初始是最孤独虚无的人,他当然也是威权体制要追讨的异议份子之一,但他的声音细若蚊鸣、他的身体消极不动,当人人都想方设法逃走时,只有他仿佛早已双手一摊接受命运,还要友人托付的拯救民族作家大计画才能逼他动起来。结果这一路,两个男人在他眼前死去、两个远方家庭破碎了,自己除了行礼如仪前来报丧之外还能做什么?Georg 情急之下半推半就地冒用了过世名作家身分,却正面接替了两位死去男人的亲职:一边是孤儿寡母需要个父亲、一边是望夫崖上的漫长等待。也许我们羡慕 Georg坐享齐人之福?但为人父与为人夫与其说福气,不如说奉献。
https://imgur.com/qH6356J
乱世寻觅的华尔滋
《卖场华尔滋》演员 Franz Rogowski 演起浑噩或懵懂的小伙子,真有其魅力,他从《卖》片到此片 Georg,角色的初始人生都不属于他自己,都只在时代洪流下随波逐流日复一日,但生活中一次次机缘出现的吉光片羽,令他不得不直视而能慢慢打开心扉。譬如与小男孩相遇,绝不会是场沈重的传承或感人的收养,而是一大一小在无人荒漠上的孤寂童心之相遇。很写实地说也应当如此,一个报丧者与一个新老爸的到来,总是要从那毫无包袱的互动默契游戏一局建立灵感。Petzold 将生活的互动互看都能编成一场眼波流转敲开心门的日常舞蹈,就从 Georg的一次次邂逅开始。
《双面法兰兹》与《无主之作》的古雅少女Paula Beer,则负责将 Georg身遭各种想伸手又不敢伸手那欲拒还迎的思念与渴求,具体化为舞蹈化的奔跑走位,让 Georg在初识小男孩时那已蠢蠢欲动但兀自矜持压抑的心,在宛若舞蹈剧场般的奔跑冲入探头寻觅中被撩动起来,让 Paula Beer 穿洋装跑舞台真是给了这马赛大剧场一个穿越时空六十年不违和的跨世代风情。我是有点难想像一个德高望重作家的妻子竟是个人青春美少女、对双宿双飞的理想与梦想兀自抱着少女的希望,那已经见证死亡甚至还经历了一堆替代冒用等乱世乱象的 Georg,能够冷下心拉下脸来报告噩耗吗?
一个人们都和亲人分离、相聚一堂却彼此不识的“过境”情境,正是 Christian Petzold发挥他眼波流转欲拒还迎风格的大舞台。这里人人都烂命一条、但个个谦卑守分,知道自己捡到一条命多活几个月已是万幸、能得体制开恩顺利出航感激都来不及。人人抽离了原本的人情纽带、在港口身负不同的故事等待人倾听,足球男孩与作家夫人只是两个最亲密的例子,其余人人侧头眼神与字里行间都带着那暧昧的渴望。而 Petzold导演,正是让这一切尽在不言中化作舞蹈剧场的能手,让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化作走位肢体与眼神,在亲密与疏离之间、在退守与伸手之间,犹疑挣扎着。
https://imgur.com/GirFcnC
回想起来,Petzold 他那招牌的“压抑年代人人都很孤独、很有距离、却努力在各自身遭寻寻觅觅”之准舞蹈魅力搭配一点爵士乐,从前作东德眼下的《为爱出走》与纳粹前后的《回不去的时光》早已有迹可循,对我来说如果《为》片是一场森林的嬉游、《回》片是一场废墟夜总会、那也许这回《过境情谜》算是一场阳光街头的露天舞会?既令人想起阿根廷风的街头探戈、也想起碧娜鲍许舞蹈剧场。在这里到底故事是想被诉说还是想被倾听?想念多的是离去的人还是留下的人?都在一场场对舞间的暧昧中拉出了空间,没有答案却在心里点起圈圈涟漪。
推荐喜欢 Petzold电影的、喜欢男女主角的、喜欢舞蹈剧场的、爱听德语文学口白的、喜欢南法阳光城市风情的、关心极权下人性光辉的、关心欧洲极右历史与现状的,都可来看看。不过没想到此片上映才过一周好像已经悄悄下档了?希望影音资源快上架、给我们慢慢回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15ekRCq-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