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参加清大夜猫子电影院的放映活动,
最新一期的主题是“日常景框:是枝裕和影展”,
关于是枝裕和,我所知不多,
之所以会注意到这位导演,
是从去年《小偷家族》的宣传开始,
在此之前只看过《海街日记》,
今年三月则在公视看过《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
而这几部都跟家庭生活有关,
其中对于人性的光明面与黑暗面,
有着相当平实的描述,
甚至有时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
留下的韵味却令人再三回味。
以下有剧情雷,未观影者慎入!
开始观赏这部《幻之光》后,不确定是不是巧合,
感觉导演特别喜欢将“死亡”作为剧情的重要转折,
在《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中以“死亡”收束剧情,
而在《幻之光》跟《海街日记》中,
“死亡”则发生在剧情的起点,由此开展叙事。
故事以主角由美子的梦境开场,
年幼的由美子无法阻止执意要回故乡的祖母,
祖母从此下落不明,
而这件事直到结婚生子后,仍不时徘徊其梦中;
而后丈夫骤然离世,除了失去挚爱的伤痛,
不明的死亡动机,使主角更加难以平复。
然而生活还是得过下去,在亲友的帮助下,
由美子努力抚养才三个月大的独生子,
数年后带着他从大阪改嫁到能登半岛上的小渔村,
展开新的家庭生活。
渔村的生活看似平静美满,
然而过去的疑问始终盘桓在由美子的心中。
影片结束的当下,
我有一种很虚无的感觉,
不是说电影剧情薄弱所造成的空虚,
而是心里有些什么东西没被填满的感受,
后来发现这部电影改编自宫本辉的同名小说,
久远前也曾拜读过这位作者写的《避暑地的猫》,
现在回想起来,与当初看完小说的心情有点类似。
电影里中、长镜头跟固定镜位用得相当多,
各个角色仿佛过客一般,穿梭其中,
不禁令人想起侯孝贤导演的拍摄风格,
查阅资料后发现应该有受到侯孝贤导演的影响没错;
然而不同之处在于,
侯孝贤导演的电影比较侧重在时代背景跟人的关系,
而是枝裕和导演则是着重角色当下的情绪。
比如说,
当主角决定要改嫁,
独坐房中翻阅相簿、回忆过去,
抬起头的瞬间,我看了他的坚强;
又有一场小孩四处溜达游玩的戏码,
一个长镜头中,两个身影沿着水边奔跑,
当下也让我感觉到小孩子无忧无虑的心情,
也是整场电影中少数情绪较为高昂的桥段。
另外,在镜头焦点上,
大多聚焦于背景,而不是角色本身,
不知是技术限制或导演刻意为之,
我个人倾向是后者,毕竟这是1995年的电影,
比这久之前的电影,也没有这个问题。
这种做法让人看不清演员的表情,
却能专注在当下光影、声音和情绪的表现上,
但老实说看得有点累,
而且直到片尾字幕我才发现主角是由江角真纪子饰演(默)。
整部戏中,
我特别喜欢主角回到大阪参加弟弟的婚礼的桥段,
主角抽空回到过去生活的地方,
很多场景用上与电影前半段相同的镜头角度,
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虽然没有对白,
却让我明确的感受到主角始终放不下的心结。
亲友的死亡,固然令人哀伤,
但若能知道原因,比如说:疾病、意外…等,
多少令生者有释怀的可能;
然而动机不明的死亡,
在生者的心上挖下一个洞:
“为什么他要选择去死?”,
死者当然无法回答,
这个洞也就无法填补,
一直留在那,直到哪天不小心又踩到那个洞。
电影最后有一场没有对白的葬礼,
接着是主角在海边哭着,
向丈夫说出内心深藏已久的疑问,
是整部戏的高潮,也再次呼应故事的起点,
而丈夫也给了一个不算答案的答案。
说来无情,但有些事物的发生,
也许本来就没有原因,或者是无法被他人所理解,
就如同电影中提到,看到海面上的波光粼粼,
感受到大海的呼唤,便决定要出海。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存在主义
〈对存在主义只有粗浅的认识,如解读有误,请原谅〉,
人是追寻意义的生物,但有些事物就是存在,
我们也无法用理性解释,
这也是我看完电影后思考许久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