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防雷资讯页
~*-*~*-*~*-*~*-*~*-*~*-*~*-*~*-*~*-*~*-*~*-*~*-*~
1.影片名称 : 彼得卢 Peterloo
2.观影时间 : 05/04
3.观影地点 : 住家
4.观影方式 : 网络,iTunes 英国版商店
https://itunes.apple.com/gb/movie/peterloo/id1439215083
~*-*~*-*~*-*~*-*~*-*~*-*~*-*~*-*~*-*~*-*~*-*~*-*~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麦克李最新片《彼得卢》,在他的片单中影评评价空前低,烂蕃茄才 63%(以前最低 87%),但我也空前喜欢。这是他第二次拍 19 世纪古装片,也是第一次拍无主角的群戏故事。而对我这观众来说呢,以前看他拍当代剧情片的诚恳傻气主角我就很爱、看他拍 20 世纪中的薇拉卓克乃至 19 世纪中的透纳先生更是诚朴得可爱、而这次《彼得卢》拍 19 世纪初而且是大堆头群戏,那真是一个诚朴可爱令人既是疼惜又是感佩的大社会呀!
https://pbs.twimg.com/media/DuPZkXJXQAAcpHX.jpg
一般台湾观众与国际观众也许没听过彼得卢 Peterloo,但总听过滑铁卢 Waterloo,这两地方有无关系?还真的有。英国自《真宠》的 1700s起成为大英帝国竞争扩张,不但与法国争夺欧洲与全球军事贸易势力,到 1776 美国革命与 1789 法国大革命后更是替英国贵族王权对抗欧洲革命浪潮... 这一切,就在 1815 滑铁卢战役划下了句点、英国大胜成为全球独强。只是英国向外打败法国后,矛头竟然转向往内对付自家人:正如《真宠》里英国对外战争开销都靠榨取国内乡绅地产得来,到《彼得卢》里则是靠榨取国内劳工得来。
历史上,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思潮遍及全欧,后由拿破仑征服欧洲强势普及,令欧洲传统王权国家个个好紧张。英国打败拿破仑松一口气后,一方面觉得革命已难成气候现在可以加倍压榨了、另一方面对还胆敢做改革的都剑拔弩张地打臭为革命而企图以军武平定。于是在本片这 1815-1819年之间,英国一方面大减工资、趁著小麦歉收年限制小麦进口以抬价、藉以让劳工赚更少缴更多;另一方面地方治安官、法官与神职人员多管齐下加紧严刑峻法杀鸡儆猴,务求英国草民对革命死心吧。
谁知,1819年改革派诉求选举权 (suffrage) 与谷物法 (Corn Laws)改革的大游行还是在曼彻斯特圣彼得广场空前盛大举办了,虽努力做到了和平游行,但英国政府仍扣以革命反动大帽子,造成 18 死近 700伤的“彼得卢大屠杀”,以其残酷如滑铁卢而命名。
https://imgur.com/i4WufiR
电影第一景从 1815 滑铁卢之战开始,遍地横尸宛如末日仿佛已预示我们观众早知道的四年后之“彼得卢”。这里上有将军下有小兵,将军保持距离运筹帷幄收割荣耀、小兵在战场捡回一条命还永留创伤。不过有趣的是,同一场战争的将军和小兵各自回家了,将军当到了“北方治安官”专门负责准备军武平定曼彻斯特劳工运动,小兵则回到一贫如洗的劳工家庭... 这样我们大概都知道片尾将发生什么事了,立旗立得超明显,而且好令人唏嘘:同一批抵御外侮的英军,回来后却是将军杀小兵、上层杀下层。
https://imgur.com/p0TDicn
接下来,长达两小时半的剧情中,此片不但在时间上要话说从头、在空间上更是要展开阶级与意识型态大地图看见纷乱的众生,最厉害的是每一个阶级每一个场合的大堆头群像戏都精致完整而立体、甚至每一个只出现几分钟的小角色都身段复古语言考究演技精湛宛如主角!麦克李惯常的互动发展即兴发挥不是盖的,这片更是大量运用到数不完的角色中、没有任何一个小角色被草草带过、正如没有一个小劳工的人格尊严可以被忽视。
这里有上层阶级,如首相 Lord Liverpool 与内政部长 Lord Sidmouth、以及花天酒地的摄政王子 Prince Regent,他们基本上和这一切风风雨雨毫无关系,觉得远在天边不干我事也没啥好紧张的,反正吃定他们下面的小贵族小教区小军官小官僚都会如热锅蚂蚁般紧张地帮扛,还要等摄政王子游街被丢一颗马铃薯花容失色后才知道震怒。而上层阶级中的最下层、那位从滑铁卢战场回来的治安官 General Byne ,他到底要让自己属于管事的中层还是不沾锅的上层呢?这也是有趣的发展。
这里嘴脸最不堪入目的是中层阶级,以曼彻斯特四位教区牧师为主,他们在这第一线面对底层劳工,直接跳过审判扮演法官定人生死,更糟的是在这特权中醺醺然享受残暴。除这四人外,中阶军官、中阶警察、去底层打探消息并煽风点火的中阶密探等“中层”打手还有很多,有鹰派有鸽派也有务实派与骑墙派,而中层的姿态相较于高层最值得玩味:他们每每写信讲话仿佛受神召唤一般慷慨激昂、言必称万能上帝伟大国王与美丽田园,很显然整个意识形态被教育得根深蒂固、是万难动摇的 ancient regime...每每上层贵族读到这些慷慨陈词都在忍笑,这群奴才养得也太好。
https://imgur.com/JipBtpq
此片一大特色,正是“演说”,铺陈政治状况和情势发展全靠演说戏,他们讲的 19 世纪英文我们读来当然很有距离、不得不看字幕查字典看下去,但一场场节奏鲜明、咬字清楚、百转千回、铿锵有力,都是在一场集会慷慨陈词后会掌声如雷万众归心的大秀!给中学生学演说和英语会话还真是励志教材呀!但,这样激情的演说,和时代再晚个三十年同样聚焦曼彻斯特劳工的《马克思:时代青年》硬是大不同,小马是初次以严谨理论与辩证去培力劳工的,但在《彼得卢》这 1815-1819年并没有这样的理论来深入浅出地帮助劳工认识现状思索战略,只能高调诉求激情呐喊。
我们看见底层劳工之间也是有不少意见领袖,曼彻斯特有里兹也有、北方有伦敦也有、男性有女性也有、和平鸽派有激进鹰派也有... 到处都是一场场微型政治舞台上的慷慨陈词,说穿了和中层阶级誓言压制底层的那套上帝国王与田园诗画好像也只是立场对立而已、内里的深层思维其实换汤不换药。
一场场演说表面上很爽快,但麦克李全都安排了令人芒刺在背的异见,总是有人认为这些一厢情愿的政治诉求只是打高空、认定贵族政客与资本家根本不会管我们死活、甚至认定天真的集会游行只是以卵击石徒然把命都送掉... 这些异见在当下都被压抑了、集体激情下没几人想听,但到最后事实证明他们对不对呢?不敢说全对,但总是如预言般惊人地切题。
https://imgur.com/RV676pl
劳工这边,每每在砸了一场接一场的室内集会戏后,电影视角会短暂地从集体转到一个有准主角地位的劳工家户,就是片头那位从滑铁卢返乡的小兵家庭,这里也有本片一众二三线演员中星度次高的 Maxine Peake 饰演家里最务实理智的母亲,具体而微地说明这样一个大政治运动如何具体地影响个人。
这个家里,人人对自身的劳工处境都有愤懑,只是他们没读过书甚至不太会说话,也不知怎么梳理更不知如何表达,这时外有一个英雄式的演说者登高一呼是很振奋人心的!只是到底振奋了什么呢?他们往往回家后吞吞吐吐也完全说不上来。今日我们知道运动需要知识,但当年他们就硬是没有知识,这正当且必要的运动也许可以推动英国改革一点点,但要付出多少底层代价呢?那朵乌云已悄悄接近中。
https://imgur.com/3Bed7ap
乌云中央,也是有部分运动领袖在辩论取向,他们都是劳工出身知识与视野都不足,顶多部分有运动经验口才较好脑筋灵活的可以出来领导罢了,但他们领导视野有限,往往别说口语诉诸激情正义,连脑里的思考模式也是直肠子地吹胡子瞪眼睛。运动出现一个最关键的取向辩论:到底是要做个不痛不痒的和平游行、期待在上位的国会议员老爷们赏我们个权益呢?还是要做个不改革毋宁死的武装起义、以武力逼迫上位者不得不改革?或是也没那么复杂,就想想人身安全就好:我们信任和平游行手无寸铁就不会被军警给屠杀?如果知道会被屠杀难道不先准备好武器保护妻小吗?
总之到最后,曼彻斯特劳工们请到了戏里星度最高的“雄辩家”Henry Hunt,由戏外星度最高的 Rory Kinnear 饰演。这位 Hunt 来自伦敦、已在群众演说上大有名气、也在群众运动上小有经验了,他以中上层思维深知压迫者就是在等这运动走向武装革命、那就有正当理由可以武力镇压了,因此费尽唇舌让整场运动杜绝一切武装与战斗,要人人穿最正式服装挂著橄榄枝扶老携幼带着笑容站出来。这可能算是我们当代和平示威的典范,就算放在 1819 年当下也很正当,但在民主未成熟政府仍极权的时代下,不免有点天真自恋得过头。
总之面对这么多人这么多立场,麦克李不选边站、不去褒谁贬谁、也没有暗示哪种取向比较可能成功或哪种取向必定失败,只是让拥护各种不同取向的各方人等表述诉求也接受质疑,等观众把这一整套意识形态地图都看完整后,再冷冷看它会导向什么结果。
https://imgur.com/8VMHkqG
片末大概二十分钟,最盛大场面的 1819/08/16 圣彼得广场大游行,这里万头钻动人人都有戏、每个人的服装神态、家人伴侣、寒暄对话全都栩栩如生仿佛各有故事,这倒是麦克李与演员互动即兴发展角色的风格下第一次运用到大堆头场面?真正是如身临其境充满故事,令人看进一家家的渴求与希望、一家家的担心与悲观、一家家的珍惜与追求... 回想此片描绘过他们的穷困处境,比较此时的信心与朝气,实在是令当代平凡观众如我都不禁振奋呀!
只是,一场阳光朝气充满笑容的和平园游会,仍然不分青红皂白受到骑兵的组织性屠杀,甚至屠杀前麦克李还先拍了骑兵们与劳工们一样的酒酣耳热相濡以沫,只是上级命令加上激情煽动就可以杀红了眼刀刀见骨... 而片头从滑铁卢回来的小兵,当然要被同样穿着制服的骑兵杀死,象征这场荒谬屠杀“自己人杀自己人”的荒唐。
此片没有主角,没聚焦在哪个角色身上做出成长曲线,只像个伪纪录片的旁观者般静静看着这么多人在不同角落的不同立场不同表述与不同努力、在最后悲剧性地交会于此落得见血收场。这样的电影给了我们什么新启示吗?不太明显,还不如说是回顾了一个劳工运动极早期的历史案例,让我们看见它与 20-21世纪现世各种民权与社会运动的似曾相识处,却是以一个从无知中慢慢摸索的姿态在筚路蓝缕中前行着。片末,遍地死尸的广场上,几个记者分道扬镳发稿去,这“彼得卢大屠杀”毕竟留下了血泪经验、催生了英国左派的《卫报》前身、也初次透过媒体震撼了英国舆情。
https://imgur.com/2o9on06
这一切对今日都不新鲜了,但它的素朴赤诚与天真悲惨都令今日上街头如喝水般自然的我们震惊。时值 2019 年,正是此事件 200周年,麦克李用他精准考究重建历史捕捉素朴关怀乡民的一贯视野,静静地告诉我们曾发生过这么一页。它的悲剧性也许是必然不可免,但它的各种取向我们也没什么可事后诸葛的,就珍惜他们的遗绪面对我们当下吧。推荐欣赏麦克李的、喜欢古装片的、关心劳工与底层的、关心各类社会运动的、关心英国历史的、以及对曼彻斯特有爱的观众欣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x540yjs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