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雷] 原本以为只是手机掉了:科技惊悚是现在式

楼主: kevin781109 (Kevin)   2019-04-18 22:37:36
“了解你一切的,不是家人,也不是恋人,而是手机。”本片改编自日本作家志驾晃的同
名小说,描述女主角接起男友打来的电话,听到的却是陌生人的声音,原来是他的手机被
人拾获。与此同时,警方在某处荒野中发现数名女性遗体。两起看似无关的事件,背后竟
然有惊人的连结。
我本来并不知道这部电影和它的原著小说,所以在我刚看到片名时,只觉得“日本怎么一
直推出名字又怪又长的电影?”查了故事简介后,我发现它讲述的“现代科技影响人类生
活”正好是我近期很有兴趣的主题,于是就决定参加本片的特映。看完后,我满喜欢这部
片的,虽然里面还是有一些我不爱的部分。以下会尽量用无剧透的方式去提片中谈到的议
题,还有简单说说我觉得好或不好的地方。
片中第一个映入观众眼帘的,是现代人的“科技依赖”。有了智慧型手机之后,大家就很
少去记别人的电话号码;随时都可以拍照记录生活,还能发布到社群网站上跟别人分享;
购物或跟朋友“互动”,毫不费力,甚至还能找到久未联系的老同学。网络和手机确实带
来方便,但正是因为“便利性”太高,让人轻忽其中暗藏的风险。另外,当社群网站的介
面以图片为主,会使人倾向发布比较正面的内容,这也往往让使用者陷入“追求表象”和
“用表象断定他人”的恶性循环。
随着“科技依赖”而来的,就是“资讯安全”的议题。可能会有看过本片的人,觉得片中
破解密码的桥段太容易;现实是,大家都知道密码被轻易破解的下场,却不是每个人都会
在设定密码时审慎思考,所以那些情节并不奇怪。SplashData 公司每年都会公布常用密
码的排行,其中“123456”和“password”已经蝉联前两名五年了,而键盘左上角的“
qwerty”也是前十名的常客。一时懒惰、求方便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让自己的隐密资讯暴
露在高风险之下。
片中也呈现许多常见的资讯犯罪手法,如骗密码的钓鱼网站、盗用身分的假帐号、勒索软
体(两年前的 WannaCry 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能跟上资讯科技进化
的脚步,普通人能做的就是避免点选可疑连结、不要在来路不明的网站输入密码,还有开
启各大帐户的“双重验证”机制(如果有的话)。另外,本片中也让一般写实电影较少呈
现的手机功能出场,如定位 app、语音助理(对后者比较有印象的作品已经是 2015 年的
《蚁人》了),让整部片更接近世界现状,值得称赞。
只是电影对于凶手的设定,我不太喜欢。也许是为了戏剧性而把他的举止塑造得非常扭曲
,但这样对于提高大家的“危机意识”并没有帮助、甚至减轻了力道;事实上,受心理创
伤所苦之人即使独处,行为也不一定与常人有异。然后或许是受限于篇幅,部分桥段的解
释性太明显,尤其是结尾某个段落实在太长、谜底揭露时的说服力稍嫌不足;某些角色的
作用只剩推进剧情和提供对比,似乎太“工具人”了点。
整体而言,本片虽然有上述我不太喜欢的部分、剧情也并不难猜,但悬疑气氛相当到位,
议题的呈现和细节也满有意思的,依然是部值得一看的作品。看完本片之后,你或许会想
要检视自己密码的安全性,又或许会反思自己是否太依赖手机和网络社群;只要你愿意去
关注科技对人的影响,这部片就算是成功了。
补充:去年的电影《人肉搜索》(Searching),还有影集《黑镜》、《美国高中破坏公
物事件》等,都是触及类似议题而且我很喜欢的影剧作品。关于《人肉搜索》,可以看我
这篇文章 #1RiBznrM。关于《黑镜》,第三季的〈急转直下〉和〈黑函之舞〉分别谈到网
路社群依赖和勒索软件。而《美国高中破坏公物事件》则有泄漏隐私和盗用网络身分的情
节,请见 EAseries 板 #1RdJ2ZlR 和 #1RnRvS4p 这两篇我写的心得文。
欢迎追踪粉专 https://www.facebook.com/TVnMovieWatchers/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