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干嘛进戏院看一个看新闻就知道的故事?
https://ladopost.com/newsDetail3.php?ntId=60&nId=2158 文/郭伶妤
“你怎么来了?”
“我一定会来啊。”
新闻与纪录片,究竟有何差异化?
秉持着一贯看电影的习惯,直到观影当天我才去看了预告。看完后我顺势滑到底下的网友
评论,看到有网友说“史上最烂的电影,花钱看?看新闻就够了。”原本想说过去部分新
闻对学运的框架有问题、他不懂电影要表达什么之类的话,但在我从影厅座位站起来那一
刻,我就知道不该跟这位网友说这些了。
去年金马奖颁奖典礼上,傅榆说这部纪录片并非只是在谈论政治,它更多的是在谈论青春
。她没有说谎。《我们的青春,在台湾》中关于学运的陈述,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时空背景
或叙事框架。在这个背景或框架中,傅榆的影像要展示的,其实就是来自不同地方、拥有
不同认知的人,在同一个时代氛围下有些什么异同,然后一起经历了什么样的起伏,到达
什么样的结局。
她的叙事口吻一直都是以人物为主线,谈陈为廷、蔡博艺和她三个人如何面对学运、面对
政府、面对国家、面对社会上发生的大小事、面对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面对一起参加社
运的伙伴、面对自己。直到故事遇见一度让她放弃拍摄的情境,还是很自然流畅地顺着这
样的轴线继续讲述着他们面对困境的情形和心境。
“太阳花精神”有人还在关心并加以定论吗?
片中我们看到很多过去不知道的学运的面貌,这算是纪录片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吧,去让观
者深入了解事件或议题。以前鲜少甚至未曾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画面,学运核心的非公开
会议、核心组织与参与者的协商、中港台人在学运这个交集上的共识与冲突,在这部电影
中都诚实地被看见和记录下来了。在激情已然退去的这一刻,《我们的青春,在台湾》企
图达成的,不是再次唤起大家的“太阳花精神”(何况这部电影在谈的从来就不是太阳花
学运),而是反思这些日子以来,我们到底成长了什么。
虽然电影基调很朴实(纪录片嘛!)某些桥段再剪辑上却见得傅榆的心机。她将六四纪念
活动上讲者说的“放弃,在眼前的未来就更不可能到达了。”配上蔡博艺用手护着烛火的
画面;将她说的“当我们在一个箱子里,不碰到壁都觉得没什么,一旦碰上了才会觉得不
对劲。”配上猫咪尝试逃脱置物箱的画面。从这些细微之处,可以看见傅榆正努力在把写
实和写意放置于一个片中,这是她操作电影符号的方式,也是她拍这部纪录片的原则吧。
电影要谈的不是学运本身,是谈青春。谈青春,就很难不谈犯错,一如傅榆自己在颁奖典
礼上说的。一个很多人(我看到的很多在评论的网友)在讨论的是陈为廷的性丑闻。这件
事置放在学运的背景或框架中来谈,当然是犯错,它违背一个公民运动所追求的正义。可
是从纪录片要谈青春的本意来看呢?它除了是犯错,正巧也象征一种成长。
当然!性骚扰绝非成长的一种表现,“坦承”和“面对”才是。片中陈为廷面对自己性丑
闻的态度可能还是有些幼稚、傲慢的,但那是当下诚实的表现。反正《我们的青春,在台
湾》本就无意歌颂这些部分人口中的学运明星,呈现陈为廷一部分的负面形象又如何?
民主真的不容易啊!却有太多人继续挥霍著!
另一个电影谈到的犯错则是学运本身也存在黑箱的疑虑。社运核心关起门来讨论,庞大的
运动人群只得在门外等候,这是一种黑箱。然而要能够在巨大的社群中让所有资讯对等流
通,是何其困难。“民主真的不容易啊!”这是陈为廷说的,他知道自己在这之前可能把
民主想得太简单了。这是犯错的样子,也是青春的样子。
与其说《我们的青春,在台湾》是在谈论青春,我认为更精确地说,应该是这整部纪录片
本身就是青春。片中呈现的是两位被摄者从体制外的冲撞到体制内的改革、勇往直前到停
下脚步、迷惘到沈淀的成长过程;片外则是傅榆用质朴的独白和纪录片的镜头语言,展示
自己对这两位青年,她的朋友,在大时代下所做、所遭遇到、所感受到的事物的解读。一
切看起来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拿起手机将朋友的举动录下来、放在Instagram限时动态
那样平凡无奇。
所以我若真的要回应那位网友,应该会说:“新闻要有办法这样呈现这些人,我们大概也
不需要纪录片这个电影品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