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防雷资讯页
~*-*~*-*~*-*~*-*~*-*~*-*~*-*~*-*~*-*~*-*~*-*~*-*~
1.影片名称 : 灰影地带 Ashes in the Snow
2.观影时间 : 04/12
3.观影地点 : 喜乐时代南港
4.观影方式 : 自行购票
~*-*~*-*~*-*~*-*~*-*~*-*~*-*~*-*~*-*~*-*~*-*~*-*~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灰影地带》是我期待已久的立陶宛二战故事、谈苏联对立陶宛(与其他波罗的海国家)从 1941 年六月开始的迫迁与劳改。这是立陶宛与美国合拍的商业片、由美国立陶宛裔作家 Ruta Sepetys 小说改编、小说 2011 出版台湾早在 2012 就有中文版、应该也是有些书迷基础吧?带着对小说的既有印象来看这片,我觉得它忠于原著精神、把故事角色与思辩大幅精简了,很省话地用冰冷的景观、苍凉的面孔、日常的劳动、以及素描的灵感,让所有启示在经验中源源不绝流泻出来!这当然不会是什么得奖大作,但应该会进我今年十大最爱之一。
https://www.sunsetcast.com/poster/3759298.jpg
这是二战电影,不谈前线战场而谈后方迫害,这次不是德国迫害犹太人,而是苏联迫害立陶宛人,当然其中以劳改打倒阶级敌人、为征服国家而铲除知识份子的成分都很重,令人不禁遥想要是此国中产文化菁英没被铲除、今日会多么欣欣向荣?然而,这题材对欧美西方观众及看惯欧美大国电影的全球观众来说,恐怕很陌生。片头字幕开宗明义针对批判纳粹批习惯的西方观众、以及把苏联当成同盟国自己人的二战观众:(你们关心的)盟军正对抗纳粹德国时,(没人关心的)苏联正趁机并吞波罗的海三小国,迫迁数十万人到荒凉的西伯利亚甚至北极圈劳改,当然死了一大半。
一战二战电影,都美英法德俄等大国在拍大国关心的,近年倒是也有些边缘小国努力动员筹资拍出他们没人关心的故事,譬如乌克兰《乌克兰悲歌》、阿塞拜疆《阿里与尼诺》、亚美尼亚《承诺》等等(当然还有电影大国波兰匈牙利早就在拍自己的),这些国家的片要引起世界观众注意,一定要与西方国家合制、一定要拍成英语片、一定要有西方大明星当主角搭配本国卡司当配角。
这部立陶宛找美国合拍的《灰影地带》也一样,主配角卡司有青春喜剧出身的美国演技派少女 Bel Powley 、有《神力女超人》的挪威阿姨 Lisa Loven Kongsli 、有《金牌特务》的英国便当妹 Sophie Cookson 、有《为了与你相聚》与《初恋手作中》的英国鲜肉 Jonah Hauer King (今年才四月,他在台竟已上三片了)、然后还有瑞典美男 Martin Hallstrom 和芬兰大叔 Peter Franzen... 好吧,这么多帅气又美貌的俊男美女明星们,总能吸引广大观众来一探究竟吧?
https://2018.poff.ee/frame/img/films/landscape/418103.jpg
此片首先很省话,它的语言设计大体就是俄语照讲俄语、立陶宛语都讲成英语,语言基本教义派观众可以直接跳过了 XD 不过我觉得诸位来自英美与北欧国家的主角讲起英文都有做出一种适中的异国腔调,这种腔调要是讲长了恐怕会有点做作而讨厌,不过他们都讲得很少,不但对话场合本就比一般剧情片少很多、每一次对话更是交换个只字词组就点通了一切,其他的都靠具体行为与表情默契来表达。省话,同时也很切合那苍凉的处境,人们平日早已劳动到不成人形、有机会撑出点力气讲个话当然要讲精;人们对这疯狂人间已渐渐丧失希望,人生已没什么话好说不如少说点。
我最欣赏本片之处,在于它很懂得“浓缩”的艺术。首先原著文戏的语言都让电影浓缩了,只要每个精神都有提点到就好;原著一大堆角色也浓缩了,只要每个态度身段与行为都有人代为担纲就好;原著的许多事件也浓缩了,只要横向的重点层面和直向的重点阶段都有戏可以代言到就好。把这些角色剧情台词都浓缩后,空间时间都让给景观摄影与配乐,让我们看着冰雪大地跟着缓慢沈潜、听着死寂配乐中蠢蠢欲动如心跳的微弱希望;也让了一大部分给具体的劳动与互助,不用多说什么光看行为就展现人际关系与道德挣扎、光看工作就知身体困厄与心理绝望。
这省话片里话最多的一段,在开场,由成熟入世的爸妈谈立陶宛现况这“地狱”、以及看待这地狱现况的“认知”、并由认知展开陪伴女主角 Lina 走过一切苦难的“艺术”。心怀理想的爸爸与世故务实的妈妈各执一词,结论则是双剑合璧“愿我们以认知改善现实”。无忧无虑的 Lina 听在耳里懵懵懂懂地,接下来两年劳改才要一次次回忆印证。
https://d.radikal.ru/d39/1901/20/ee8674a9e250.jpg
画画,就是认知的方法,所见即所画、画出的却不只表象,要对眼见世界做出冷静洞见。Lina首先画了好多生活场景,一幕幕在危难中令她感动的人性光辉,有的在眼前发生如母婴相依、有的是灵光一闪如海中琥珀、有的则寄托梦想如少女怀春。过去战祸电影我们看多了艺术疗愈,如《情海浮生录》靠戏剧音乐、《偷书贼》靠故事、《他们的美好时光》靠电影、《真爱收信中》靠阅读、这部《灰影地带》则靠绘画。也不只绘画,还有各种生活实践,正如本片细细跟拍的圣诞装饰、音乐舞蹈、烛光晚餐、阅读习语、与一切生活人情,都是致命严冬里撑下去的精神食粮。
艺术更是犀利批判直指人心、甚至如父亲所说能“以认知改善现实”。挑战日益严峻,Lina也画了两幅肖像,一前一后刚好是本片两次劳改营的两位指挥官,不用多说我们都知一个天使一个恶魔。本片对迫害中的加害者集体,也精简浓缩为两个角色两个人格:大指挥官 Komarov已是冷血恶人,成为邪恶体制的代言;小指挥官 Kretzsky 则是苏联小棋子化身,他们一样被征召到这不毛之地、一样与家乡爱人永别、一样被体制逼迫扮演加害者、一样有无数眼睛凝视要求服从。加害者纵有诸般无奈苦衷,都已成恶魔一去不返,倒是绘画还能给恶魔在绝望中做到一点希望也不枉了。
原著小说作者 Ruta Sepetys 曾说,她把这故事写成少年小说正因为“比起大人,少年活下去的意志与希望强烈”。的确那坚持求生也相信能生的“希望”贯串此片,是核心主题,除了靠人们亲爱互助以及 Lina 画画看人生之外,还有个重点在几次困厄中回想过去美好的海滨度假镇 Palanga,总共三次:第一次,裸泳男女们拉着 Lina 享受生活别畏缩;第二次,裸男与 Lina 情窦初开请珍惜易逝韶光;第三次,表姐与情郎“去码头散个步”、爸爸在后笑而不语。三次回想,就是由己到人的三层“希望”,原来挺身而出帮助同胞偷渡出境避难去,早在爸爸传给自己的遗绪中。
https://mapio.net/images-p/6458532.jpg
(小说中还有提到表姐是偷渡到纳粹德国、成为难民得到德国的收容而安居,而同作者的下一本小说则以表姐为主角之一,谈德国 1945 东线节节战败时的大逃难、以及苏联潜艇炸德国医疗船的史上死亡人数最高船难 MV Wilhelm Gustloff事件。不过这个纳粹德国收容苏联铁蹄下受难者的故事、以及纳粹德国平民受害的事件,在西方主流世界恐嫌政治不正确,当年调查也不了了之、在这年头别提也罢,别惹欧美观众不开心。)
以《女孩爱爱日记》、《哈佛没教的幸福课》与《公主夜游记》闻名的美国圆脸小妹 Bel Powley ,她此前戏路好像都是顽皮碎嘴古灵精怪?这次戏路陡然一变默然无语,只剩一双黑手与一对黑眼圈会说话。镜头默默跟着她肩上做工、眼中看人、面上待人、手上画画、脑中回想,那无语的成长竟这样自然地在经验中完成。她要抱持希望相信爸妈、相信自己、相信爱情、相信人情、相信神话、相信未来、甚至相信那看似冥顽不灵的恶魔... 最终不管死了多少人,这希望与相信终究会得到一点点回报。
小说有个美梦成真的童话结局,电影结局则较朦胧地,诉求不论成不成真都要心怀美梦,这样的处理我更是喜欢,故事仿佛不再只属于那少数幸存聚首的幸运儿、而也属于梦醒梦碎的所有人。《灰影地带》是部二战电影、是部迫害电影、也是部民族电影(甚至唱起立陶宛国歌),但它并没落入民族电影常常制造激情与刻板以宣传国家博取同情的窠臼,毕竟它有一部将苦难与超越普世化给全球少年的杰出原著,而电影也没负原著之名将它精简浓缩了缓缓道来,一部电影给我们惊惧流泪撑过了严冬,那夏日的第一班希望之船终会到来。
这趟立陶宛的民族苦路,最终让电影收在了那贯串古今的民族神话 Jurate & Kastytis,更在片尾以立陶宛之光 GJan 翻唱鲍伯迪伦 "Ring Them Bells"作结,把此片视听觉的细腻精致做到 ending credit最后一秒钟。推荐关心二战、关心东欧、关心屠杀与迫害、喜欢景观摄影、以及喜欢素描的观众欣赏,这观影经验尽管有痛苦,必苦尽甘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CCe3Skktk